《变得更好的方法》‖按50本自助书实践后,我们学到了什么?

文/辣妈Abigale

人人都想变得更好。这句话应该没有争议。

美国有两位博客主持人,乔兰塔与克莉丝汀,前者是心理自助书的爱好者,后者则是质疑者。

这两个性格截然相反的人,用3年时间,亲自实践测评了50本自助书。在遵循每本书建议的过程中,她们的生活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最终,她们梳理出了21条有效建议和8条无用建议,形成了这本《变得更好的方法》。

没有鸡汤,非常好读。读一本书相当于读了50本,读过之后,我们学到了什么呢?

01 不可尽信书里的“专家言”

正如书的开篇多莉.帕顿的那句话:

我不喜欢给人以忠告,我喜欢给人以信息。因为每个人的生活都与众不同,每个人的旅程都与众不同。

很多书喜欢给人以建议或忠告,但实际上,没有一套方法能解决各种人的各种问题。

专家或者成功人士以他们特有的高姿态向人们传递了一套理论,“这是我取得成功的秘诀,如果你按照我说的去做,你也能成功”。

如果我们因此觉得充满了力量,那当然很好。但很多时候,我们可能备受打击和煎熬,更加自卑和痛苦,甚至觉得要实现愿望遥不可及。

就如本书作者实践过的那样,“早起的奇迹”对她来说却痛苦不堪:生活混乱,无精打采,工作漏洞百出,甚至生病……

她们最终放弃了这种自我折磨,然后生活归于正常。

另外,她们还验证出了其它几条无用的建议,比如冥想,节食,原谅,力图兼顾一切……

作者不是要说明这些建议没用,而是想告诉我们“不可尽信书、尽信专家言”。

每个人在读到一本书、听到一些似乎很有道理的专家建议时,不妨从自身出发,带着质疑的态度去思考和行动。

02 找到适合自己的有益的事

本书总结了21件有益的事,但这只是两位作者自己的实践,并非都对我们每个人有益。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若干条有益的事。

我之前参加一个社群活动,非常认可这样一个说法:做自己喜欢的事、擅长的事、能帮助别人的事。

我认为,这就是有益的事。这个说法可以进一步具体化,过程中还可以适当参考别人的经验和建议。

比如,我喜欢读书、写作、育儿,那么我可以把这几点结合起来,做育儿领域创作者,然后努力把这些变成自己擅长的事,同时通过自己的不断分享和进步,影响或帮助其他人在相关方面有所收获。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遇到一些困难。比如关于坚持、进步、焦虑等的问题,参考本书的具体建议,我可能需要“积极的自我对话”“当下电子设备”“尝试新事物”“自我更新”“勿与别人作比较”“分步完成任务”……

找到适合自己的有益的事,需要从自身出发,然后适当结合周围或书本的建议。而不是完全照搬别人、妄图复制别人,忽略自己的结果,只能带来本末倒置的痛苦结果。

03 行动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再好的想法,不能付诸行动,一切都是空谈。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看到建议,去实践,才能找到让你变得更好的方法。

关于实践,本书也给了我们一个潜在提示:

有些建议,你一看就不适合自己,那就直接不予考虑;有些建议,似乎有些道理,但一开始实践,就让你不断否定自己、甚至自卑痛苦,那也应该立即放弃;真正适合自己的有益建议,一般在开始行动的1~2周内就会显现效果。

很多人以为要改变一个习惯,或者按照某本书的建议行动,需要很长的时间。这个“很长的时间”大多时候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但就是这个模糊的概念,打击了很多人行动的信念。

本书的作者仅仅用了两周时间(部分让人痛苦的还不到两周),就鉴别出了某种建议是否对她们有益。这着实让我意外。

我突然意识到,只需要两周时间,我就可以判断关于某种理论的实践是否可以继续持续下去。我想改变和行动的意念加强了。

说了这么多,归根结底,行动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认真思考决定要做的改变,那就赶紧行动吧!

04 写在最后

不少人读过本书,看到了21条有效建议和8个陷阱,表面上看确实是这样,但我觉得这才是本书最大的陷阱。

毕竟这些建议是作者自身的实践体会,代表不了你我。若是能代表你我,那就与作者的本意相悖了。

更多地,作者是想用她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她们认为有用的,对我们可能是无用的。重要的是,我们因此学会了找到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方法。

小结一下:不可尽信书,要带着质疑的态度去思考;从自身出发,找到适合自己的有益的事,可以参考别人的建议,但是不能照搬;1~2周就能判断某条建议是否有益,行动吧!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变得更好的方法》‖按50本自助书实践后,我们学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