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茁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儿时的我认为是富有和爱情。漂亮衣服、美味食物、有趣书籍和愉快游行应有尽有,再加上一个能陪我度过一生的爱人,人生足矣。长大后,经济独立有了金钱支配权,我轻而易举就获得了儿时“可望不可即”的东西。运气也足够好,遇到了人品、能力、性格都适合自己的伴侣,组建了家庭,打算如此共渡一生。单从儿时的定义来说,忽然发现自己已经完成了生命的意义。因此,有一段时间,活得很消沉。毕竟,人生已经达到了高潮,生无可恋了啊。
这本《成功心理学》给了我新的启发:这个世界上,除了具体的计算问题有标准答案,抽象问题的答案,只能叫参考答案。所以,我们可以参考他人对抽象问题的回答,也可以自己思考来进行回答。比如,当我获得了物质和爱情时,只是实现了儿时的那个生命的意义而已。当我看到本书作者说,意义是由自己定义时,瞬间恍然大悟。原来,我完全可以再给生命一个意义,然后再去为之奋斗。
懂得参考他人的答案,更要懂得自我定义抽象概念,才能更轻松地理解并解决生活中的抽象问题。《成功心理学》的作者深谙此道,在书中把成功、快乐、批评、认知、自我尊重及自我表现等抽象概念,都用自己的理解进行了别样的定义,让我大受启发。
作者丹尼斯·韦特利定义抽象概念的能力让我深受启发,这是道的层面。但他对于很多抽象概念的理解也让我大开眼界,这是术的层面。下面我分享一些书中的干货,你可能会明白《成功心理学》再版5次,是因为它有长久存在的价值。
一、成功与快乐
(1)定义成功
通常来说,我们对成功的理解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会参考他人的答案,比如父母觉得娶妻生子是成功,朋友觉得有车有房是成功,亲戚觉得升职升官是成功,我们会被潜移默化,认为成功应该就是那样。此外,我还发现有人把生命的意义定义成“无时不刻自我欣赏,给上进的自己动力”。另一方面,我们会自己通过评价事件得出答案,比如成功是期末考试得年级第一,工作任务完成100%,整整减肥了10斤, 我们觉得做成或做好一件事,就是成功。
像上面那样的成功定义都没毛病,但是作者在书中却通过评价自己的心理状态,重新定义了成功,他说“成功就是你觉得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充满了意义”。换句话说,作者认为如果你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状态都满意,那你就成功了,反之则不然。
通过参考他人的答案定义成功,我们容易忽视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比如父母觉得娶妻生子是正事,自己内心隐约觉得不对,却又不知道不对在哪里,于是就违心听从父母安排了。通过评价事件来定义成功,我们容易患得患失。比如考试成绩的好坏,项目完没完成,体重的忽上忽下,会让我们时而觉得自己成功,时而觉得自己失败。事件的完成与否,完美与否,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这样的成功也是极度不稳定。
此外,作者还说,获得成功的方式就是:拥有自己心目中成功人士的某个品质。比如你认为周杰伦是成功人士,你没有必要逼自己取得像他一样的成就,但是你绝对可以让自己像他一样勤奋,像他一样永不放弃。
如此这般,你不断地磨练自己,始终在自我进步的路上,而人对自己努力而有所成长的样子是绝对满意的。这样一来,你获得最棒的状态,觉得生活和工作充满意义,这就是成功。
(2)定义快乐
在作者眼中,快乐和成功基本没有区别。他认为成功是对生活满意,快乐也是对生活满意。只是在说快乐的时候,对“满意”二字做了具体的解读。
作者认为,如果我们对现在事情的结果、对我们做事的方式和对未来的预期的评价,都抱有积极心态,我们就会快乐。但是只要其中一个有所欠缺,我们就会不快乐。举个例子,我有段时间觉得自己很不快乐,经过一番分析后发现,原来我的每日学习计划安排的时间太长,我的娱乐时间大大减少,这样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都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才不快乐。后来调整了学习强度,心情也就改善了很多。
此外,作者还提到两个让自己变得快乐的方式。一是培养优秀的品质,让自己始终走在成长进步的路上,我们就会对自己满意,这和作者提到培养成功的方式如出一辙。二是抓住生活中的小确幸,享受生活的每个瞬间,我们也会变得幸福。
(3)成功和快乐
成功和快乐两个概念都是抽象的,作者按照自己的思路把它们定义成了一个东西。但是逻辑自洽,自圆其说,还能作为行为指南去行动。
抽象概念的定义没有标准答案,但我认为从指导生活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定义,可以作为一个参考答案。
二、自我尊重
我是一个自我价值感很不稳定的人,有时候觉得自己还不错,有时候觉得自己很差劲。用作者的话来说,我有的时候会尊重自己,有的时候不尊重自己。这是一个长久困扰我的问题,始终得不到彻底的解决,书中关于“自我尊重”这个话题的探讨,给了我一些启示。
作者说,人的自我尊重取决于:信念和角色。信念来源于周围的环境,比如小时候父母亲戚老师给予我们很多赞美,我们潜意识里就会觉得自己很好,相反如果他们给我们很多批评,我们潜意识里就会觉得自己很差劲,这种信念构成了我们自我尊重第一部分。角色则指我们扮演的社会角色,我们每个人都扮演着多重角色,比如我是教师、写作者、妻子、朋友和女儿等,我们在这些角色中创造的价值构成了我们自我尊重的第二部分。
因此,如果想要有稳定的自我价值感,始终保持自我尊重的话,我们需要学会机智地评价自己,即现实积极、复杂多维地进行自我评价。现实积极是为了打破固有信念的影响,比如童年时期受到过多批评,会让人习惯性批评自己,这种时候就要告诉自己,这是不对的,不能这样做。复杂多维是为了打破单一视角,比如我有的时候有篇文章没有写好,就觉得自己真的很失败,心情十分沮丧,这就是局限在单一视角里了。因为这件事没有做好,不能说明我这个人是差劲的。因为我写过很多其他好的文章,我还是很棒的教师,很棒的妻子以及很棒的朋友。一件事情的失误,不能否定我的整体价值。这就是作者提到拥有自我尊重的方式。
除了这个方式,作者提到的应对批评的方式也对保护自我价值有很大的帮助。批评分为两种,建设性批评和破坏性批评。建设性批评偏重建议忽视批判,是指批评者会实事求是指出你的错误,但是对方也会给出相应的建议,帮助你解决问题。甚至他们同时也会照顾到你的感受,不让你产生过多负面情绪。比如老师对小明说“小明你这个题其他地方都挺好,就是这个用A公式是不对的,应该换成B方式进行计算”,这就是建设性批评。而破坏性批评则偏重批判忽视建议,是指提出批评的人因为某些有意或者无意的原因,对你进行夸大的指责,不给你建议,也不照顾你的感受,让你产生很大的挫败感。比如同桌对小红说“小红,你这个题错了,你是猪吗?这么笨”,这样夸张表达不顾别人感受,就是破坏性批评。
应对破坏性批评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反驳。一是从事实的角度反驳,比如同桌对小红说“小红,你这个题错了,你是猪吗?这么笨。”,小红可以说“是的,我这个题做错了。不过我做错这个题不代表我是猪,也不代表我笨,每个人都是从不会到会,我下次就会做了”。通过这样承认事实,然后对夸张的破坏性部分进行否定,这是捍卫自我价值很重要的一个步骤。二是从感觉的角度进行反驳,比如妻子对丈夫说“你这个懒人,总是饭后不洗碗”,丈夫则可以说“我承认你厌恶碗脏脏地摆放在厨房,但我想饭后休息一会再洗碗。”,这样及时识别对方情绪,就能避免对方用负面情绪对我们的自尊造成伤害。
另外,对方提出以偏概全的定义时,我们可以通过提问进行反驳,让对方意识到自己的夸张。比如上面的丈夫,他可以对妻子说“为什么饭后不洗碗就是懒人?我工作很勤奋啊”。
最后,作者说,每个人的成长背景不同,所以观点和视角也会不同,很多时候人们的批评是因为视角和你不同导致的。这时,我们可以先承认对方的说法,指出对方的论点背景,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论点背景。比如有一天,我对闺蜜说“老公帮我解决了这个问题,我觉的结婚真好”,闺蜜回答“你想法过于浪漫,结婚也不一定好,要看人的”,当时我不知道如何回答,但是现在我可以套用作者的方式,对闺蜜说“是的,你说得对,从社会普遍现象来看,结婚不一定会幸福。不过我说的结婚真好,其实是想告诉你,我觉得自己结婚了真好。”
此外,作者还提到一些其他方式来提升自我尊重,比如积极的自我对话、取得实际的个人成就、不和他人比较、不追求完美而追求可能等方式。但对我个人来说,自我评价的方式和应对批评的正确方式对我来说最实用了。
三、其他主题
下面这些主题的说法,都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我进行思维转变。
(1)认知扭曲。我看认知方面的书,很多作者都会把过于主观的思考方式称作为“认知偏差”。我看完之后就想:思维有点偏一点点没关系。于是看了就过了,不会去纠正自己的行为。这次作者把“非黑即白”、“过度概括”、“自动过滤”和“习得性无助”等思维方式成为作为“认知扭曲”,让我明显意识到了这些想法不利于我观察世界,开始有了危机感,想要有意识进行改变,开始行动。
(2)非理性假设。我初中时候认识一个学霸学姐,对自己的要求极高,每次考试如果不是年级第一,即使发了其他名次的奖状,也会撕掉。在她的眼里,所有事情都“必须做到、一定完成”。近些年,随着成功学的发展,这种观念越来越普遍。
但是,《成功心理学》给了另外一个视角。作者说我们的不理性思维,基本源于三种错误假设,即假设所有事情必须做好,假设别人必须对我善良,假设所有的事情很容易。如果没有做到,我们可能自我批评,进行自我伤害。这三个想法都是聚焦于我们应该怎么,而不是实际是怎样。然而,现实世界如战场,胜败乃兵家常事。事事顺利就是妄想,建议我们说“我想要”,而不是说“我必须”,这样能更好地看清现实,保护自己。
市面上的成功学,聚焦于用绝对的语气增加人的动力,作者的成功学是认清世界规律,用可能的语气对自己提出要求,以免现实残酷伤害到自尊。两个答案都是参考答案,具体怎么做,主要还是自己合适。
(3)证据。通常情况下,人们说话是喜欢直接下结论的。比如A说“你这样的行为不对,那样的思想不好”,B想都不想就反驳“我觉得这样的行为才挺好,这样的思想也挺好”。像这样的对话,是未经严谨思考和论证的结论式沟通。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和他人对话一定会注意到对方有没有说到证据。如果没有证据,那就要想想其中的漏洞,然后再选择相信,或选择反驳。他们进行反驳,也一定会考虑到证据这个要素。比如小明听到领导说“迟到的人没有出息”,他就会想领导怎么瞎下结论,证据呢?他反驳说“我觉得这个说法不对,因为迟到的人也许在其他方面表现良好,比如我认识的小红,她虽然迟到但是工作效率极高,比不迟到的人好太多”。像这样,有结论有论据就是严谨的,证据是批判性思维中的重点。
(4)内在目标和外在目标。作者说,在激励个人方面,内在目标优于外在目标。比如追求好奇心的满足和良好亲密关系,比追求权力和财富带来的激励效果更好。我不认同这个说法。因为对有些人来说,权力和金钱更能给他们动力。他们会为此付出长久的努力,直到获得想要的东西。不过,作者说到外在的物质激励会让人把手段当目的,比如通过给钱来奖励孩子做作业。孩子可能会误以为赚钱是目的,做作业是手段,本末倒置。但也不能就此否定外在目标的作用,只要用得好,不管内在还是外在,能够激励人上进,都是好的目标。
(5)需求和要求。有些人的奋斗只是为了生存,这是需求。有的人奋斗是为了享受,这是要求。作者的意思是,为了需求当然要不顾一切,因为要活下去嘛。但是为了要求,就没必要把自己弄得很累了。比如房子,够住就好,不要有了之后就想要更大。而是当你有了能居住的房子,就把时间花在梦想上,这样可能会更好。
(6)扩大舒适圈的方式。扩大舒适区,就是改变自己。改变自己不能用力过猛,否则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会不适应。比如我之前为了练习写作,基本断绝了社交,甚至缩短了大部分睡眠时间。一段时间之后,开始反弹,内心和身体都极度抗拒,到后来连键盘都不想摸了。作者说,扩大舒适区的最好方式是每天一点点地改变,时间久了,舒适区就大了。而且也不会反弹,这和减肥一个道理。
(7)有效的时间系统。在多数人眼中,时间管理和计划密不可分。本书作者也提到了目标和时间规划。不同的是,他最后说道:人要根据自己的调性来进行时间管理。比如你本身喜欢随心所欲,时间日程表不仅不能促进你成长,反而给你过多压力无法前行,那就不要做时间规划,想怎么来就怎么来。重要的不是方法,而是用方法的人。
(8)避免群体思维。群体思维就是一个群体里的人想法都一样,思维僵化且很难突破。这对于宗教类似的特定团体来说,绝对是好的。但是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思维僵化不利于我们解决生活中五花八门的问题。所以作者说,我们可以尽量和不同的人进行社交,甚至公司也可以招聘不同的人,这样可以为解决问题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比如你的朋友圈有懂时尚的人,那么当你遇到购物方面的问题,她的积累能够最快地给你提供解决办法。这个观点已经被我实践了,我以前只爱一个人待在家里。最近开始出门社交,发现生活方方面面都是学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想,甚是有趣,启发良多。
读一本书最好的收获莫过于,内心有所触动,行为有所改变。《成功心理学》让我心有所悟,行有所动,希望这些分享能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