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今年双十一的优惠规则那么复杂难懂?

今年双十一销售额又被刷新了,1680亿。但似乎从身边的氛围来看,没有以前热烈了,而且今年的优惠规则复杂程度遭到了不少人的吐槽,我就有朋友在下单的最后一刻因为被规则搞急了说今年天猫是不是傻了...

的确,预售、定金膨胀、购物津贴、红包、跨店满减和各式各样难以加载的小游戏不花些时间是很难被完整搞清楚的,可真的是因为天猫傻吗?

1

双十一这样做的原因之一,是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是指经营者没有正当理由,就同一种商品或者服务,对若干买主实行不同的售价

这种情况在线下交易场合很常见,特别是菜市场,老板跟你说5块5,你说便宜点5块算了,一来二去,老板可能就只收你5块钱了,如果你没有讲价的习惯,那你付的就是5.5。这就是价格歧视。

它把愿意了解清楚规则去最大限度节省开支的人和时间宝贵不愿意花时间去了解规则的人做了区分,把人群一分为二,充分地拉高了商家的利润,攫取买家更多的消费力。

经济能力允许和需求迫切的人一般不会等到节日当天,所以双十一节日本身也是一种价格歧视。人为设置价格歧视的手段本身其实没什不好,在商业社会里各取所需,让各种不同的人群都能买到心仪的商品,但这次明显用力过度了。

2

第二个原因是通过增加买家比价的成本,避免价格的绝对透明

现在的网上交易模式非常成熟,比价小插件也满地都是,商家的体量也越来越饱和,如果不设置复杂的优惠规则给各个商家最终的到手价做缓冲,那么将会发生巨大的商家交易体量断层。

买家只要按关键词搜出同类产品,一眼望过去,就能知道谁家的最便宜,性价比最高,甚至都不用点旺旺咨询。

说到这里,你明白了吧?

对于平台的良性循环来说,头部商家吃掉绝大多数的订单并没有好处,而现在这样做可以把价格往不透明的方向拉回一点,缓和缓和市场竞争。说到这里不得不感慨,以前价格透明可是线上跟线下博弈的一大杀器阿。

通过设置冗余的规则,现在你要比价,就要一家一家的先按单点的优惠规则算出结果,而留给你的计算时间其实并不多,整个双十一会场都沉浸在还不下单就没了的加速决策的氛围当中。

其次比价成本增加,同时降缓了愿意花时间比价的人的比价速度,也为市场赢得了时间。如果你想比价,想拿到最佳成交价,那你需要消耗很多时间和精力,而最糟糕的是,这样的人并不多,花了大把时间仍然没拿到最低价的大有人在,这简直是一种能力歧视。

有必要做的这么复杂吗,显然设置规则的人把大众的情况想象的太乐观了,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人吐槽规则复杂了,难度系数明显定高了啊,数学从小就不好的我,流下了悔恨的泪水。

3

第三个原因可能是为了降低零点时一部分用户的支付速度,缓解支付系统压力,提升另一部分用户的非理性消费的可能性。

我身边的某朋友就因为在零点过五分的时候才支付,而失去了购物车里选好的几件物品,被别人抢先秒走了这种体验大多数人还是有的,那这五分钟前他在干什么呢,他在计算金额对不对,系统有没有漏给了优惠,这再正常不过了。

但也有的人是一到零点就马上点击全选,指纹支付的,心仪的东西重要阿,长草了这么久可不能让它被别人抢走了,至于金额对不对,先抢到再看啊。哪怕最后发现并没有抢到最佳优惠也没关系了,毕竟东西是好东西。

4

第四个原因,通过转移注意力,让你忘记自己的心理价位。

规则复杂,玩法多,券的体量就大,体感上是什么,当然就是优惠力度空前阿,可谓是百券在手,天下我有。你跟着规则走呀走,时间都花了,到要结账了一看,原价2333元的大衣现在只要998元,这还不是赚大了吗,没有这活动根本没有机会穿这么昂贵的大衣阿,不赶紧结账还想干什么?

可你忘了你原来的需求不过是想买一件最多不超过199元的白衬衫而已。

今年的玩法之所以被广泛吐槽,是因为对于我们买家来说,这是一种过度的互动。虽然适当的小游戏增加一些可玩性和惊喜,确实能受到欢迎,但如此设计,将全部的关心焦点倾注于商家,并不是什么好兆头阿。

以前商家通过信息不对称获取的利润,随着技术的进步被慢慢抵消,而现在层出不穷的优惠套路正在制造新的不对称。

我们能做的,就是要树立一个以终为始的消费观,从自身需求出发,不贪便宜,珍惜自己的时间,才能在商业社会更好的活下去啊。

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号【1990年12月15日】,与你一起共同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今年双十一的优惠规则那么复杂难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