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冗长的成长生涯里面,书占据了我几乎80%的时间,其次是游戏,并不是因为说我爱看书爱学习啥的,重点是因为家里的电脑太卡,每次读一个游戏都需要主机“卡擦卡擦”的读取近10分钟。
那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网络,看书就成为了唯一的选择,
一开始是一套分上下册的《中华上下五千年》,从盘古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因为故事是一段一段的,所以看完一篇基本上刚好读取结束游戏开始。所以基本上这本书成为了最合适的“开机读物”。
但是一本书总有看腻的时候,很快随着电脑硬件的进步,我桌上厚厚的历史书就变成了杂志。一家人都喜欢看书,尤其是杂志,曾经在家翻出来一些十分有趣的旧杂志,光是看封面就有一种“穿越”的感觉。
我还记得我自发购买的第一本杂志是《漫画月刊》,从四年级下学期买了第一本开始,坚持了近5年,后来逐渐被《青年文摘》和《杂文选刊》代替。
同期还有《幽默大师》《喜剧世界》等杂志,不吹不黑,那时候的段子可以说比现在整个新浪微博的段子手还多,并且笑点“更高级”。无论是漫画界还是段子界,都是一派蓬勃向上的态势,虽然那时候中国并不如现在这样的强势,但是那时候社会总体还是乐观开朗的。遇到什么问题,也会用幽默的方式去调侃和解析。
可以说2008年以前的中国社会,是开放,祥和且幽默的。
初中的语文老师可以说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任老师,那时候要求每周写周记,但是却又不限制内容和体裁,反正需要凑满一篇,索性便自由发挥了。如今的我很难想象当初我还写过“意识流”小说,有一次还写过一篇第一人称的恐怖小说。
可能是因为职责所在吧,每一个同学的周记,余老师都会写评语。一开始抱着恶作剧的心态进行创作,然后贼兮兮的期待老师看了会有什么样的评语,到后来竟然开始认认真真的抒发情感,表达观点。
我还记得余老师也说过我“华而不实”,因为买的杂志其实我也没好好的去琢磨学习过,有基础但是一直没有考虑过是否要去立志做一个写手。
特别是后来发展到看《格言》和《看电影》这两本杂志,回想起来若是认真研究钻研一下,现在乘着自媒体的风口,我这头“特立独行的猪”没准也能飞起来,成为稍微专业一点的鸡汤写手或者影评人。只是人生没有如果,时光也不可能倒退。
所以一直以来我都不厌其烦的对和我一起打游戏的“后浪”们强调“立志”的重要性。从小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我是一个特别“活在当下”的人。如今成为写手,一方面是兴趣使然,更多的还是因为“生活所迫”。
这个时代其实比起90年代那会,正儿八经写东西的人越来越少,甚至可以说是“稀缺”。更多的都期望着流量和话题。而如今的读者们,也不在意产出自己的观点,更倾向于去吸收。年少时总是被告诫“少说话多做事”,长大了往往多得不是“有苦难言”。再次翻开那些家里尘封的杂志的时候,感受到了时代的变化,也体会到了成长所产生的蜕变。
不过,如今传统纸媒式微,很多经典杂志停刊,只是一种盛极而衰的规律罢了。新的媒介和内容正在不断兴起,就像人一样,不可能一辈子都用诺基亚的经典款。无论形式如何变化,人本身的坚守和笃定才是最重要的,学会理解和学习,永远都不会在这个世界上落后,回忆再没,终是过往,人生路途虽然繁杂,最后还是会趋向自我,或是趋于平淡。
公众号写了快半年了,每一篇文章都是从先找素材,再立大纲,最后成稿。只有部分的文章是半夜即兴来写的,虽然辛苦,但是为的就是得到一个提升,找到那种正一八二写东西的感觉。
争取日更,如果小伙伴们有想看想了解的领域,可以直接在公众号里留言,我都尽量去找详细的素材,把你们的需求写成1000到2000字的文章。写东西最重要的其实不是灵感和文笔,而是读者,只要文章有人看,写作就会有无限的热情。
所以我觉得公众号没有评论功能很恼火,很多时候期待着有人叫一声好,或者吐槽一下也好。若是来到公众号,尽量打赏一下吧,留个小头像让我知道你们在看,增加一下写东西的热情。
在这里谢谢各位粉丝了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