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重大决策不能凭感觉,必须让数据来说话,一切都清清楚楚。大数据时代,让学生学会读懂数据,特别是未知的、隐含的数据。有时,不是数据说谎,而是没注意到沉默的数据(缺少了的样本),需要分析者有足够广的视角和逻辑,才能从数据里挖掘出足够正确的东西,让沉默的大量原始数据“开口说话”,为重大决策提供清晰的科学依据。
一、故事引入
问:二战时期,战斗机需要加固,才能降低被炮火击落的机会。但依照当时的航空技术,机体装甲只能局部加强,否则机体过重,会导致起飞困难及操控迟钝。那么,加固哪个位置最合适?
学生小组讨论,并说明理由。
总结:这些判断都是基于生活经验得到的。
二、由经验判断过渡至数据领域的思辨
1)视觉上的直观判断
有一个数学家提出不同意见,随机抽取一些成功返航的飞机,通过分析飞机上弹孔分布图上的数据作出判断。
孩子们观察后,凭借这些密密麻麻的分布数据,作出更专业的判断:
①需要加固机翼,因为它们被弹孔打中数据都居多,但机翼面积大,打中还可以撑一下;而机尾的面积比较小,多次中弹就不堪一击。
②需要加固机翼和机尾,因为他们被击中的数据都很多。
2)抛开直观,揭示数学家的判断
数学家提出:加固的部位应该是涂了绿色的部位(即中弹较少的部位),小组讨论有无道理?
学生经过引导,思考方式渐入佳境,发现因为调查的是安全返航的,但中弹如此之多却安全回来了,说明虽中弹多,但并无挂碍。
3)深度思考
消失的子弹去哪儿了?
此时孩子们已经可以知道,那些消失的子弹在被击沉的飞机上。因为如果中弹部位较多的地方是机翼或者机尾是可能安全返航的,但是如果飞机其他部位中弹比较严重,可能就会遇难了。
以此,将学生在图示的视觉直觉的关注点从返航的飞机上,拉到了另外一个方向——即坠落的飞机上。
总结:
三、沉默的数据的力量解读
1)降落伞质量问题
基于经验判断,没有差评即是质量好的。但又由物品用途判断,没有差评,孩子们推断可能是因为:
①没有人买;
②只有这一家卖;
③可能质量不好,买家大多遇难,想给差评,却没有机会!
孩子们能思考到第三点,可见已经学会试着从外表的现象剖析深层的原因,会用沉默的数据说话。
2)“一票难求”问题
通过以上各问题的推理,孩子们已经能迅速在题干中抓住关键信息,判断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否合理。
虽然强调是在随机调查的前提下,但是因为只有已经买到票的人们,才会出现在候车厅,因此采访的人物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追问:那么,这样的采访应该安排在什么情境下比较合适?如果安排在建筑工地,或者是网络调查,又是否合适?
(现场模拟,请孩子们认清自己的身份,一个个戏精附身)
通过追分,经孩子们们分析后,普遍认同这两种情境都不能作为采访报道的参考。因为建筑工人掌握的知识无法便捷地购票,而像在场的且人手一部手机的老师,相对而言,更容易买到票。从而,由网络调查也不是非常具有代表性。因此,考虑问题需要从多方入手,具体情境具体分析。
3)退学即接近成功
孩子们已有认知经验就基本可以判断,这样的成功具有偶然性,不能轻易退学!因为大家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而退学成功的在千万个人里发生的概率极低。因此不能由一些特例,得到一般性的答案。
三、应用和升华
孩子们很清醒地分析,因为是在朋友圈里调查,所以数据没有确切的可信度,因为朋友圈都是熟识的朋友。而现场的老师们的表态也具有一定的非客观性,因为大家都是教师,同行会相对比较了解张老师。如果在街上随便问一个人,可能就不知道张老师是哪位,此时对数据就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我相信,课上到此时,同学们基本上对将会面临的问题都有一个大致的预判,判断问题不再片面和直观,而是学会了如何从侧面推进,层层剖析深入。而在大数据时代,人人都有必要学会读懂数据。沉默的数据拥有的力量也会给人以暴击,甚至更让人为之倾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