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书目】《掌控习惯》
【阅读天数】5(累计4小时)
【阅读进度】269/269
【阅读感想】
昨天我就把四条定律的部分全都看完了,今天早上花了将近1小时看完剩下的部分。
最后一个章节标题叫做“高级战术”,里面提到了基因、个性对习惯的影响,大概的意思就是想要培养习惯要选对方向和特长,并且不一样的个性对习惯培养也有影响。
这让我想到了“天赋论”和“性格理论”。
以前我挺相信这种理论的,也经常把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归结为没有天赋、性格不好。但在我学着不去评判之后,我发现性格无所谓好还是不好,天赋也没有办法阻碍一个人精通某一项技能。
我所理解的“天赋”,是一个“天花板”,有天赋的人可能可以碰得到天花板,但没有天赋的人也可以通过刻意练习达到精通水平,就算碰不到天花板,至少也是站在柜子顶上的,比那些埋在土里还没冒出头的要强得多。
因为看到这些与我的理解不太相合的内容,所以早上我在看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有点心不在焉——明明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里面竟然还有我不认同的内容?!
吃早饭的时候我一直在琢磨这件事,让自己不去评判书里的内容,转而去理解书里想要表达的意思,然后发现,书里说到的“习惯”,与我所理解的“习惯”也许不太一样。
我理解的“习惯”是一种通用的技能,没有门槛,谁都可以学,并且大家都可以养成;而书中所说的需要天赋或者个性的,可能更多的偏向于我所理解的“技能”。
习惯和技能的养成过程有其相同之处,都是一旦建立了大脑回路就能自动自发地完成;区别在于习惯大家都能学得会,而技能依靠需要个人的选择。
就比方说,阅读的习惯是让你养成持续看书的习惯,但是阅读的技能都是让你能够深入理解一本书的能力。也许有些人也经常看书,但是书里的内容看完容易忘,这就是掌握了阅读的习惯,而非阅读的技能,想要深入理解吃透一本书,你需要掌握一些解读的技巧、整合输出的本领,这是技能。
然而技能的培养需要建立在习惯之上,习惯能够帮助我们持续练习技能,技能也能督促我们把习惯坚持下去。
正如书中所说,“习惯是切入点,而不是终点”。
【内容书里】
第三条定律“让它简便易行”。
不管什么事情,光想不做都是没有用的。
书中解释了“酝酿”和“行动”的区别:酝酿意味着你在计划、策划和学习,这些都是好东西,但它们并不会产生结果;只有行动能够给我们带来结果。
我们很多时候都在酝酿一件事情,这会给你带来“事情有所推进”的错觉,但事实上什么进展都没有。这容易让我们陷入拖延的境地。
不管你想要培养什么样的习惯,即使计划做的再好,没有行动也是不行的。
想要培养一个习惯究竟需要多长时间?答案是,与时间无关,与行为反复的次数有关。
每次重复一个动作,你就激活了一个与这个习惯相关的特定神经回路,反复的次数多了,这条神经回路也会愈加通畅。就好比建造一条路,一开始的时候你需要打通这条路,过程必然困难重重,可一旦打通之后,之后再要走这条路就顺利了。
如何打破“酝酿”和“行动”之间的壁垒,书中提供了两条策略:第一,设法减小阻力;第二,为未来的应用做好环境准备。
举个例子,比如说你想坐在书桌边好好看一个小时书,做做笔记,但是当你读到想要摘记下来的内容的时候,你发现手边没有笔,也没有记事本,没有记号笔,也没有便签纸。当你想要做笔记的时候,还要临时去找笔和纸,一旦阅读的思路被打断,等你找到纸和笔的时候,你刚才的灵感也许就没了,再想进入读书的状态,可能又需要花上四五分钟的时间,实际1个小时的阅读,你也许只看满了50分钟或者45分钟,甚至只有30分钟。
为了减少阅读过程中的阻力,你可以在坐下来开始阅读之前,先把可能用到的记号笔、笔记本、便利贴都准备齐全,这样你就能更加专注于阅读。这是“减小阻力”。
如果你这次看完之后,把书、记号笔、笔记本、便利贴都放置在书桌上,那么你下一次就不需要再为找齐东西而费力了,直接坐下就可以进入阅读状态。这是“为未来的应用做好环境准备”。
但如果你每次在开始之前都要做很久的准备工作,那么“把习惯缩减成2分钟版本”这个策略,可以帮助你有效的防止拖延。
就比如说,“阅读1小时”可以缩减为“阅读2分钟”,“跑步半小时”可以缩减为“跑步2分钟”,“写作2000字”可以“写作100字”,等等。
“阅读1小时”可能会耗费你很多的意志力,但是“阅读2分钟”并不会消耗太多意志力,你很容易开始;“跑步半小时”可能对于刚开始的你来说特别困难,但是任何人都能尝试“跑步两分钟”;“写作2000字”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但“写作100字”很容易完成……这是一个不需要消耗太多意志力就能开始的“开关”,是一个“门户习惯”,也是一个“仪式习惯”。
不能小看这2分钟,它会不断帮助你强化身份意识,确认着你想成为的那种人,慢慢地你的行为就会变得有惯性,自动自发地做下去。
如果想要改正一些坏习惯,也可以尝试反过来运用第三定律,让这些习惯“难以施行”。
就比如说你总是在坐下来学习、或者是工作之前拿起手机刷上好半天,你可以尝试把手机关机;如果关机也不行,那就把它锁进抽屉里;如果锁进抽屉里依然不行,那就尝试把手机放在其他房间,或者交给你信任的人帮你保管。总之就是,怎么让你难拿到手机就怎么来。
《掌控习惯》的作者詹姆斯·克利尔写了他自己的方法,就是在每周一把手机交给他的助理,让助理重置他所有社交平台的密码,然后在接下来一周的工作时间他就能保证把精力集中于工作上,到了周末再请助理告诉他社交平台的密码,到了下一周的周一,再让助理重新设置社交平台的新密码。
总之,你总能够找到一种让你觉得麻烦从而减少使用次数的方法。
讲完了第三定律,再来说说第四定律“让它令人愉悦”。
当我们能够体验到做一件事情的乐趣的时候,才有可能愿意重复去做这件事。如果说前三条定律是告诉你如何开始,那么第四条定律就是告诉你如何坚持。
不管是人类还是动物,都有这样一条行为准则——重复有回报的行为,避免受惩罚的行为。有了回报,能让我们感受到愉悦;可一旦受到了惩罚,我们就很难心甘情愿的重复去做一件事情。
人类大脑和过去2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祖先的大脑没什么两样,相比于延迟奖励,更偏好即时奖励。人类社会也只是在近几百年才转换成了以延迟回报为主的环境。
我们知道读书有好处,但是读书给予我们的奖励并不是即时的,可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以后才能显现出来,这是延迟奖励;而吃高油高糖的食物你能够马上给我们带来满足感,这就是即时奖励。
对于习惯来说,好习惯无法让你看到即时的奖励;坏习惯可以给你带来即时奖励,但是从长远来看,后果并不好。
所以试着给你想要培养的好习惯设置一些令人愉快的奖励,可以鼓励你坚持把习惯坚持下去。这个奖励并非一定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一句鼓励。比如说我刚开始看书的时候,我会对自己说“从来不看书的我竟然看了半个小时的书!”“我竟然坚持看书两天了!”“我竟然坚持看完了1本书!”“我竟然一月看了5本书!”“我竟然每天都坚持看书了!”之类的,这样的精神鼓励每次都会给予我很大的力量,相较于物质奖励,这更能让我坚持下去。当然我偶尔也会用一些物质奖励,比如说一阶段的任务完成之后,会允许自己买一件愿望清单上的物品以鼓励自己。
当然,也可以设置一个让你难以接受的“奖励”,比如说我特别讨厌吃香菜,那么我可以给自己设置一个“如果今天的任务完不成就必须要吃掉一碟香菜”这种让我自己特别反感的“奖励”,也能反过来鼓励自己把习惯坚持下去。
要注意的是,奖励不能与自己想要培养的习惯身份发生冲突。比如说你希望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就不能给自己设置“今天完成任务奖励自己一罐可乐”这样的奖励。
有时候你会觉得这样依然很难坚持,那么你可以建立一个“习惯追踪”的方式,就比如说我自己在使用的手帐,每天都会记录自己的习惯坚持情况;或者是寻找一个“问责伙伴”,建立一份“习惯契约”,让你的伙伴督促你把习惯坚持下去。
不管是什么样的习惯,总也有特殊情况让你在当天无法执行或者坚持,对此你可以“糟糕的坚持”,完成最低限度,也可以使用“绝不错过两次”的方式,让自己坚持。
我在张萌萌姐的《人生效率手册》里看到,她主张的就是21天里如果你能完成80%的早起就可以算是一个合格的早起者了。
有一两天的中断并不要紧,关键的是在长期的时间里坚持做这件事。
至于最后一章节“高级战术”的内容,我在上一部分的“阅读感想”里也整理了一些自己的想法,这里也就不再多写了。
《掌控习惯》阅读第二遍,收获超出我的想象,我关注到了以前未曾关注的过的细节,也更加深刻的理解了本书的大致框架,这又是我阅读过程中的一次“成就”,也是让我继续坚持阅读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