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航:墨海行舟,当为书法“奇人”

在中国书坛,张国航的书法造诣早已自成一派。他的草书,飘逸中带着几分“定力”,规矩中透着一些“不羁”,令人过目难忘,也令中国书法界为之一惊。a

他自号“墨海船夫”,曾笑称自己常年独自一人乘一叶扁舟,在中国浩瀚的书法海洋中攫取艺术的宝藏。他说,这里有许多人体会不到的乐趣。

除了书法,他没有对任何事物产生过长久的热爱,因此常被人成为称为“痴人”。但却和一般的“痴人”不同,他不曾在书法的“象牙塔”里驻足。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张国航与时俱进,兼收并蓄,积极创新书法艺术,独创了“钢笔写毛笔字”、“双手写对称字”以及将云南蜡染工艺融入书法的三大绝技,被媒体称之为“书法奇人”。

如今,这位年逾古稀的“船长”又要乘风起航。然而和以往不同,这次他决定成立几所艺术学院,用自己数十年的从艺经验带领新一代的书法学者在墨海之中“直挂云帆济沧海”。

【艺术】与时俱进,坦言创新是为了继承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之一,书法已经在中国流传了数千年,一代又一代的书法家为中国的书法艺术留下了宝贵的文化底蕴和厚重的历史积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书法渐渐从实用性的工具技术演变为了纯粹的艺术行为,其本质性的变化也令不少学者感到茫然,不知何为书法传统,亦不知如何对书法进行创新。

说起传统,张国航若有所思。自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出要复兴中华传统文化,要树立民族自信心,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文件,为确保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复兴提供了制度保障。但现实却不甚乐观,由于市场化经济的崛起,西方流行文化的冲击令中国传统文化出现了“断档”。如今,社会上有很多人认为,只要用毛笔写的大字就可称之为书法。对此,张国航满心忧虑,他表示,毛笔只是工具,将中国的传统书法等同于一种工具未免有些可笑。

中国传统书法的精髓在于执笔方法和用笔套路,在于对字体结构的掌控和布局,以及用墨浓淡和力度大小的差异,“传统书法讲究的是用其中锋作书,执笔要做到‘掌中虚’,断笔、回峰、捻管、运笔、飞白自有其一定的规律。”张国航说:“只要掌握了这些,不用毛笔写出的字也可称之为书法。反之,就算用最顶级的毛笔,也不能称之为书法。”

2007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期间,鉴于学生对毛笔书法不太感兴趣且认为毛笔在现实中的实际意义不大,张国航动起了用钢笔代替毛笔进行书法创作的念头。他首先用普通钢笔进行尝试,但钢笔写出的字迹太细,不具备书法的艺术美感。后来,他尝试用碳素墨水对钢笔进行改良,虽然这次成功了,但碳素墨水不易固定,无法装裱。有着多年书法经验的他还是决定用传统墨汁代替碳素墨水,最终得以创新出了用钢笔写毛笔字的“绝技”。他的书法课也一跃而成为当时青岛大学的“热门课”,“创新是为了继承。”张国航坦言道。

2009年,他自制的巨型钢笔获“世界最大的实用钢笔”世界纪录(高2.02米Φ0.2米),用“世界最大的实用钢笔”创作的书法作品获“世界最大的中英文龙字”钢笔作品世界纪录(长9.5米宽1.25米,面积11.87平方米),此举不仅令其声名大振也令中国书法远播海外。

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张国航看到了国外某哲学家的一句话:考验人智慧的方法无外乎看他是否能把两种完全相反的事物融合于一体。受到这句话的启发,深谙书法之道的张国航像金庸先生笔下的“老顽童”一般练起了书法界的“左右互搏术”——左右双手同时写对称字,他说,这是中国独有的智慧,只有中国的“和”文化才能令两样完全相反的事物有机地融合于一体,不仅如此,他还“六根神经全动”,练就了现场作词、配曲,用普通宣纸在悬空的状态下,左右双手写对称字的本领。再次引起了中国书法界的轰动,有专家表示,他能做到这样的表演,离不开其深厚的书法功底。

多年来,张国航走访全国各地,为了增加书法的美感,他数次造访云南,并将云南的蜡染工艺融入了书法之中,他创作的《百寿图》、《百善孝为先》、《积小善成大善》等书法作品都呈现出了字中套字、字中藏字的新颖特点,令人耳目一新,啧啧称奇。

因为这三项“绝技”,张国航被媒体称之为“书法奇人”,而他却说道:“我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弘扬真正的传统书法技艺,我所创新的只是形式,对于书法的根本之道我不仅完全继承,并且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将其发扬光大。在当今,只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兴趣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艺道】守正持中,和合万物

张国航的书法特点与他对书法艺术进行的形式创新有着相同的逻辑。那就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并能将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体现于同一幅字中。

以其引以为豪的书法作品《竹》来说,他不仅把几千年来毛笔书法的断笔、回峰、捻管、运笔技法展现地淋漓尽致,而且还在其中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在竹节相连处,用飞白的技法形象地勾勒出了竹竿的形态,达到了“书中有画”的境界,体现了中国文字象形的美。

他写的书法作品《剑》,1.5米长,一气呵成,从上到下偏差不超过1毫米,且每一笔都有断笔、回峰,严格遵循了楷书的创作特点。但品读该字,他的草书风格却似一股剑气泼扑面而来,令人拍案叫绝。

张国航对真草隶篆无不精通,但其最使人叹为观止的,还是行楷和行草,尤其是草书。

细赏张国航的草书,隐约可以看出“二王”的底蕴,但又和“二王”不同,他的草书不张不狂却处处体现着潇洒飘逸,字体结构均匀规矩,布局合理自然,字间距不紧不松,怎么看都不像是传统意义上的草书,但同时,他的每一个字在用墨浓淡、笔法力度上又不尽相同,有时,一个字里的每一种笔画都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轻重缓急自成一体,飘逸中带着几分稳健,规矩中透着一些不羁。

能把草书与楷书这两种风格相左的书法艺术完美地融合于一体,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其拥有足够的定力,二则与其个人的品格密切相关。

张国航出生于山东青岛的书香世家,从小受家庭氛围影响,其书法天赋奇高。但他也深知,如果不经过刻苦的锻炼,再高的天赋也终会“泯然众人矣”。在其曾祖父的教导下,儿时的张国航就知道了书法之道在于守正持中(字体的结构布局紧靠中轴线,用笔中锋,不偏不倚,保持中正),为了练习执笔的“定力”,他每次写字之前都会将一盏空的小酒盅置于毛笔的尾端之上,执笔稍有不正,就会令酒盅倾覆。为了练习用笔的“定力”,他将自己的双臂上捆吊着三块砖头进行书写。常年的练习,让他真正的达到了“守正持中”的书法境界,这也是为什么他的草书不会像其他书法家那样“龙飞凤舞”的原因之一。

“文如其人”是中国古已有之的睿语,表达了文化人与其文章和文字之间本质上的一致性,即心与手的关系。有颗善良、正直、聪慧、利他的慧心,便会有感人的文笔。

和他的书法作品类似,张国航的身上也有着一颗“中正仁和”之心。一次,张国航应邀前往某书法展,恰逢他悬挂自己书法作品之时,迎面走来了一位眼部天生患有眼疾的人,他用自己仅存的视力趴在张国航的书法作品上仔细观赏。须臾,他挺直身躯,向张国航竖起大拇指并称赞其笔力遒劲,字节灵动,为现代草书之精品。张国航听罢,极认真地写了一幅字送与对方,只见诺大的一张宣纸上,不松不紧落下三个大字:认、忍、仁。现在回忆起来,张国航表示,自己送对方这三个字,一是要让他认命,二是要让他坚韧奋斗,三是要让他以仁者之心回馈社会。后来,那位“知音”果然不负张国航的期望,开了一家盲人按摩店并义务帮助其他残疾人士,在他与张国航的微信聊天中,曾激动地表示,是张国航的这三个字给了他坚持下去的希望,如今也成了他为人处世的一种准则。

2016年1月,张国航还义务在寒冷的冬季为奋斗在广东省孔圣山旅游区建设工地一线的施工人员加油鼓劲,当时,他不仅现场表演了双手写对称字的绝技,还现场作词配曲,边唱边写,此事在当地传为了一段佳话。

在张国航看来,一位书法家的字是否“正”取决于他的心是否“正”。用笔是否“中”则决定了他书法艺术品质的优劣。他的字,不会给人以任何“戾气”,反而会给人一种清心志远的感觉;在他的字里,看不到任何仇恨,只有一个“爱”字得以彰显。他的字不雷同于历史上任何一位书法家,但张旭、王羲之、苏东坡,每一位书法家的书法精髓似乎都能与他的字融为一体。守正持中,和合万物,是张国航的从艺之道也同时是他为人处世的准则。

【艺途】书法成痴,终为一代“奇人”

张国航的曾祖父是清末民初的一位私塾先生,祖父、父亲包括他自己都有过从教经验。生在书香世家,清雅守正的家风培养了他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厚德载物的君子之风。

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张国航从小就对中国传统的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至今,他还依稀记得,年幼之时缠着曾祖父教其书法的情景。回忆起当时,他颇为动情地说道:“我的书法启蒙完全来自于我的家庭,特别是我的曾祖父,当时他还在世,每每教我读书写字,他总是手把手的带着我练习,一些传统的书法技艺,我都是从他那里学来的。”

长大后,他临池不辍,广泛搜集各类历史名家书帖,先学柳、颜楷书,后在其初中老师的影响下苦练仿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中毕业时,张国航利用父亲给的100元买车轮胎的钱,到新华书店买了一摞书,大部分是有关书法的教程,其中有一本《孙过庭书谱》令其爱不释手,也正是因为这本书,他对草书艺术刮目相看,从此便走上了一条创作草书的道路。

受时代的影响,张国航当过兵,做过工程师还当过教师,但无论那种职业,他都离不开书法。

据他回忆,在其服役期间,由于字写得好,部队的机要文件都是由他用铁笔、钢板、蜡纸刻出来的,刻钢板练就了他手指上的功夫,进而也让他练出了捻管的绝活。

退伍后,他在工厂成为了一名工程师,但每次在工地没活儿的时候,他总是用抹布蘸着水在水泥墙上练大字,当工友们几轮扑克都打完了,才发现工地上的很多墙壁都留下了一幅幅巨大的书法作品,不用问,这一定是张国航的杰作。

回忆起以往,张国航总是嘴角上扬。他说,那时的自己就是一位迷恋书法而无法自拔的“痴人”。靠窗时,他在玻璃窗上练字,不靠窗时,他在墙上练字,实在没有地方了,他在自己的大腿上练字,他那时练的,主要就是字体的结构、布局和字间距。每次随朋友外出旅游,他都会第一时间选择碑林和名胜阁楼去参观,观摩古人宝贵墨迹,有时一看就是一天,直到黑夜还浑然不觉。

待到他的书法略有小成后,他又从太极拳等其他领域中领悟到书法执笔要“掌中空”的真谛。他常说,要想练好书法,功夫不在纸上而在纸外。为此,他常常请教于诸多传统文化技艺的高手,武术、中医、传统工艺制作者都是他学习的对象,他说那时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充实且有趣。

现在,他是一位职业书法家,被誉为享有“当代百名中老年实力派书法家”、“辛亥百年百位中国艺术大家”、“新中国书法名家”等称号,他所创新的许多笔法和字体获国家版权,其书法作品荣获多项金奖、一等奖,作品入编多部书法典籍并被永久收藏。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他将中国传统书法带向了世界。他所创作的《竹》不仅被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收藏还被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收藏,他还参加了莫斯科世界杯国际书画名家大赛,用俄文、中文、英文书写了“友谊之树常青”,为传播中国“一带一路”开辟了一条艺术之路。

未来,他还要成立几所艺术学院,让自己的书法艺术“后继有人”,也为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文/李文)

你可能感兴趣的:(张国航:墨海行舟,当为书法“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