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饭(过年琐忆之二)

对汉文化圈的华人来说,春节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而春节(起码延续16天,从除夕到元宵节)中,重头戏是除夕的全家团聚晚餐,称之为年夜饭。在中国人心里,除夕夜,无论在何处,只要能赶得回,就应该尽量回家。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晚餐,所有食材都在几个月里积聚,为的是一夜尽欢。伴随着农村外出打工的人数越来越多,改开以来,春运成了一种重大社会现象,其背景就是春节团聚和年夜饭的文化。

自我外婆让出她那一小套房子给我舅舅结婚,住进我家,我家的年夜饭,就是我外婆主厨。她24岁跟随我外公从绍兴移居杭州,一直保留家乡的口音,所以,我对绍兴话如家乡话一般感觉亲切。她烧的菜肴,风格上也和绍兴菜近似。过年必然有的菜,我记忆中有勒笋烧肉、红烧鲢鱼(那时候鱼里面最便宜的就是鲢鱼,也成了我家饭桌上的“常客”。花鲢,杭州话称为包头鱼,很少能吃到)、鲞捂肉、豆芽冬笋煮咸菜,猪头肉,豆腐干丝炒芹菜,千人结烧肉,还有素鸡做主料烧的菜,发皮肉圆粉丝青菜汤,还应该有几种菜肴,我想不起来了。年夜饭丰盛与否,和当年配给品的多少有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食材,再巧的主妇也无法做出理想的年夜饭。

我家的年夜饭中,有两只菜值得说说。一只就是鲞捂肉。鱼鲞,正宗应该是黄鱼做的。当年海鲜的保存和运输都不易,所以,沿海甬台温的渔民们就把捕捞的黄鱼腌制晒干,做成黄鱼鲞。如果做鲞的黄鱼很新鲜,制作过程中没有让鱼变质,那么这鲞肉质雪白,闻上去有一股香气。用上好的五花肉切块,鲞也切成块,一起放到锅里,再用绍兴酒和清水,大锅烧开后转成文火,炖半个小时就可以起锅。红烧肉或白煮肉吃得稍多,就会腻,而这只鲞捂肉,却能让人胃口大开,百吃不腻。第二只菜就是豆芽冬笋煮咸菜。按照杭州人的说法,冬笋和咸菜“刮”的,尤其在少荤缺油的状况中更是如此。所谓“刮”,就是吃了后肚子容易饿。但在过年时,荤菜比平时猛增很多倍,容易不消化,而这只豆芽冬笋煮咸菜,恰恰能起到消食去积的作用,年夜饭吃到最后,反倒是这只菜最受欢迎。

春节期间容易囤食,这事经常发生。我的童年-少年时代一直缺鱼烧肉,所以过年吃荤菜特别猛,吃得过多,吃完年夜饭的第二天就囤食(积食),小时候的自备药是用鸡胗晒干烧成灰,吞咽下去,中医认为能去积食,我记忆中效果还真不错。后来从药店配食母生吃,也有效。我当了工人后,过年前总是要去医护室配食母生,以防积食。进入八十年代,随着这种平时没得吃、过年拼命吃的现象消失,就再也没有配过这种药。

过年食材中还有一种菜,叫发皮。发皮其实就是猪皮晒干,再用油煎制而成,松松垮垮一大张,杭州人做三鲜,少不了这一配料。我父亲在菜场工作,菜场自制这种发皮,很受市民欢迎。后来我父亲尝试着在家里做,成功后,一发不可收拾,每年都做,所以整个制作过程我也熟悉了。平时吃肉时把肉皮留下来,晒干。肉皮积聚到一定数量开始制作。第一步,把一锅菜油加微热,肉皮浸泡在热油中多天(具体时间我已经记不清了)。拿出来放一边,把油加热到沸腾,然后取一张肉皮放入油中,用洗干净的两把火钳把它尽量在油中浸没。渐渐地,这肉皮就会发开来,像吹气球一样膨胀。如果在发的过程中肉皮卷起来了,需要用火钳撑开来。等到膨胀到一定程度,就成了。取出,搁到大碗里,让它自行沥干菜油,再做第二张。制作时这肉皮如果没有发开来,称为僵掉了,这张肉皮就糟蹋了。每逢这时候,我父亲就会有一些沮丧,好在多数时候都发得很好,让我父亲很得意。

除夕夜色降临,我们全家围坐在一起,开始品尝年夜饭。年夜饭第一要有鱼,意味着“年年有余”。其次是要有年糕,常常是一条年糕不切或者切成两块送上桌,讨个口彩是“年年高”。还要一碗八宝饭,大家都喜欢吃。年夜饭气氛很好,大家都渴望讨一个吉利,所以,不说丧气话,不吉利的话,即使小孩打碎了碗或调羹,也会说“岁岁平安”,岁岁与碎碎合在了一起。

年夜饭后还有一个节目是守岁,全家坚守到过了子时再睡,也叫分岁,意思是新旧岁自此而分。八十年代电视渐渐普及,央视推出春节联欢晚会,之所以大获成功,也是和这守岁的民俗有关。

你可能感兴趣的:(年夜饭(过年琐忆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