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

课程培训,我讲了些什么,感谢帮我记录的张老师。现在,重新看一看,还可以再精炼一些:

今天将通过对话式的交流与碰撞,展开今天的学习。

首先提出一个问题:你能说出什么是课程吗?

1.可以借助手机,进行网络查询。写出相关定义、注意要关注其中的关键词。

2.你想知道有关课程的什么?将问题书写出来进行分享,然后思考:大家的问题中哪些是你能够解决的、哪些是你能够感知的、哪些是你还不太明确的。

3.讨论、分类后,进行组内梳理,将认可的关键词串接起来,以小组为单位在黑板上板书。

得出的高频词有:总和、教材、活动、经验、目的、计划、逻辑性。剩余的词中,有必要的词汇还有:积极、教育性。

首先,通过课程,将要传达出的是国家的教育意志。这是课程存在的基本条件。还有一个被忽略的重要关键词是评价。评价先行,只要有课程,就一定要有评价,课程评价需要不断地尝试与实践。

一个学校的课程,体现的是一个学校的文化,需要通过课程的文化,将自身的教育观与学校特色相结合。

接下来,你想听什么具体的疑惑或问题?

新师问:1.规划实施;2.师生整合;3.分类情况;

(有老师说,课表是课程)

课表是课程吗?课表是课程实施的一个小环节,非常重要,但并不能完全反映课程本身。昨天宋校讲到的泡天的六育目标,包括:行正、尚美、善思、乐学、巧做、共生。其中哪一个是你最没有想到的?拥有国际视野、拥有开放心态的公民。这就表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与课程目标是紧密相关的。

我们学校的课程设置是“双适”课程。“双适”包括老师和学生、现在和未来、个性和共性。我们的课程分为三类:基础性课程、研究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我们学校以基础课程为重点和基础,在基础课程建设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分为品行养成课程、学科智育课程、学科艺体课程等三大模块。比如品行养成课程,包括道德与法制、生命生态与安全等内容。我们学校配备了四位心理老师、有单设的品综课程老师。

学科智育课程,注重进行学科间的课程融合,将重复的知识点进行跨学科整合,最终将形成校本化的课程资源;拓展性课程源自基础性课程,结合学生情况、学校情况、区域情况开展,比如开设的社团课程;研究型课程,相较拓展性课程更为具体化、专门化。比如“熊猫走世界”国际理解课程。

总之课程是一个发展性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它又有自身相对固定的框架。框架中承载的内容将会不断地提炼、明晰。

(关于学科课程建设)

现在进行组内讨论,互相讨论与碰撞,形成结论。观察黑板上各小组的结论,重点思考有没有自己得出的结论,有哪些是在小组讨论中没有想到的。对于圈出来的关键词,哪些你有疑问?与该组成员交流。

(有一个组写了一个词,觉得学科课程建设有利有弊)教育不是非对即错、非黑即白的“二元论”,具有差异性,教育实践中要少用二分法,多关注差异性,做到“扬长避短”,通过课程观察孩子的优点,但是“避短”要辩证性的看待。

对于学校的课程,核心之一就是落实。学科课程建设,首先要服从学校的课程规划,又要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的产生、体现,要反映学科育人的教学目标。国家《课程标准》对于学校来说,就是学校的课程,表明课程要有科学性,要适应儿童发展的需要,体现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对于教师来说,就是扎根于文化课堂,有教育人的文化自信。每一个泡天人都是泡天的文化之一。

我们眼中不仅要有自己的学科,要多关注其他学科。比如我们的“5+3”听课要求。鼓励多跨学科听课。同时也要多听班主任的课,从而了解班级的文化特点、学生常规管理特点,将课程建设与常规课程相融合。

育人目标指向的是对“人”的教育。泡天需要有创新意识、有想法的老师、能够将想法落地的老师,而不是照搬别人教案的老师,拒绝“躺平”的老师,从而形成自己的教育主张和理念,长远的目标和愿景是成长为“专家”型的老师。

经过今天的碰撞交流,你觉得你的课程观是什么?

(1)思维观,体现的是思维系统。通过思维观,思考背后的文化、知识和教育体系是什么。(2)格局观。眼光格局的高度,对课程发展的展望、课程的落实程度等均密切相关。所以鼓励大家多读书,多跨领域读书,从而拓宽知识,提升格局。(3)教育观。身为小学教师,希望大家能够将德育与学科相融合,并且通过课程评价自己的成长,总结差值。同时,自己成长的样态、自身的家庭观等,都是影响课程观的重要因素。

最后,希望大家每天都有新的成长,多写写自己的教育故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