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吵醒熟睡的用户 |《清醒思考的艺术》之读书笔记2


司机的知识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马克斯·普朗克有一次同意并欣然和他的司机换了角色,让司机替他在德国的巡回报告中作演讲。结果,这位真正的司机由于经常听普朗克的演讲而烂熟于心,顺利地做完长篇报告,蒙蔽了场下所有物理学教授。有一位教授提问时,司机回答说:“我压根儿没想到,在慕尼黑这样现金的城市里还会有人提出这么简单的问题。请我的司机来回答问题吧”。

优秀投资家查理·芒格认为,知识有两种:一种是真知识,来自那些投入大量时间和思考以获得知识的人们;另一种是像物理学家的司机那样,装得好像都知道的人。他们可能拥有动听的声音或具有说服力的形象,但他们传播的知识是空洞。

这个思维偏误提醒我们,我们要明确自己的能力范围,要清楚在能力范围之外碰运气的成功概率有限;识别真正有知识的人,他们知道自己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他们不说“能力范围”之外的东西,并且这不会让他们觉得为难,甚至还会带着一定的骄傲。

的理念,传递给我们是一种走心的写作方式。“交流故事,沟通想法。”为自己而写,自然而然地聚集起共同爱好的人群,共同产出,共同分享。提倡真正知识的积淀和传播,会有不同于文化快餐暴饮暴食的美好体验。

控制错觉

控制错觉是指,相信我们能够控制或影响某种我们客观上无法控制或影响的东西的倾向。

就像有些路口设置有行人过马路的按钮,就像宏观经济学中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些工具去治理经济,实际上自然的运行中我们能操控并引发变化的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因此,将注意力集中于你真正能影响的少量东西——坚定不移地只关注其中最重要的那些。其他的,听之任之吧。这让我联想到我们中国文化中的“无为而治”。

另一个角度,由于人们常常会有控制偏好的倾向,让自己获得更多的安全感,那么外界提供的“安慰按钮”正好能够起到很大的帮助。

看视频的时候,如果把加载条用灰色显示在进度栏中,我们在有限的网络信号条件下会更控制感,不会陷入突然性断片的不安。支付宝将输入密码后的确认按钮取消,似乎会降低一层“控制”的防线,然而在输入长达6位密码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有6次“控制”的机会了,过多的“确认”反而会降低购物的冲动。这也是一种“适当”控制的应用。

而就在刚刚,第一次正式使用发布文章,却得知需要回到某个页面绑定手机号才能发布,码的字是否保存了呢?担心的一瞬间只能自己又copy回word去了,回来页面时才发现右上角有一行小小的“已保存”。或许字大一点,弹出来放中间,看到了我们才能安安心心去绑定手机嘛。

激励过敏倾向

如果你对某个人或某个组织的行为感到吃惊,请你想想,那后面隐藏着什么激励机制?

法国政府想控制鼠灾,颁布法令说每人交出一只死老鼠政府就发钱,结果法令却导致人们养殖老鼠。企业董事会向管理层承诺,实现一个目标就颁发一份特殊津贴,结果经理们将更多精力来商定尽量多的目标,而不是思考如何让企业赚钱。这让我联想到典型的委托代理问题。医生因为受到国家的激励政策,努力卖给病人更贵的、不必要的药品,来增加自己的收入。这些都是激励过敏的现象。

经济学上每个人都是理性人,都有趋利的特点,具有寻找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行为。那么好的激励方式是什么?我们应该让组织的目标和个人的目标统一起来,更进一步地说,应该去保证个体受到激励所作出的行动不会有作弊行为,如果这种作弊对组织无利,那么激励制度应该控制这种作弊行为也使得对个人无利,从而让激励起到正确引导个体的作用。

这让我想到了关于一个产品的营销活动和产品经理之间的博弈。有时为了达到企业设置的KPI,营销活动可能会大量烧钱,像借贷宝的营销人员号召人们注册用户即送一箱牛奶,然而用户并没有因此体验过理财产品,拿完牛奶就删掉app了;当市场部门通过短期活动赚足了初期的流量之后,并没有将产品真正地落到用户心里,深入到用户的生活,相反,却使促销活动成为了用户获得小恩小惠的工具,甚至让产品的定位大大掉价。由于不合理的激励制度下,不同职能部门的目标不统一,市场部门并没有像产品经理一样去考虑产品的持续运营、用户的管理,无效的流量要转化为效益往往成了产品经理自己头疼的问题,很多产品在消耗大量营销费用、昙花一现之后就面临夭折。我们如何去将两者的目标统一起来,共同来促进产品的成长和推广呢?或许激励机制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而产品经理与市场部门的沟通更是一门艺术。指标的合理设置应该是一种方法,共同愿景的建立是一种企业的文化和沟通的保障。

你可能感兴趣的:(别吵醒熟睡的用户 |《清醒思考的艺术》之读书笔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