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凡事预则立”的思考

《中庸》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它的意思是: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

小时候,我爷爷常常用三国戏曲中的三个人来打比方,说明计划(凡事预则立)的重要性:他说,诸葛亮是未来先知,周瑜是一见便知,而曹操是过后方知。他常常用生动的事例讲解诸葛亮等三个人的差别,他们神机妙算的先后,其实就是三个人对“凡事预则立”的重视度不同造成的。

他自己在生活中也常常提前把后面要做的事情计划好,做好预备工作。比如第二天要做的事情,他总是头一天晚上就要跟家人商量好、布置好,与家人一起动手做好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准备。因为有准备,所以早上总是能够早起,不会睡懒觉;因为有准备,与人相约,总能守信用。我们几个叔伯都是民间的匠人,常常帮别人修房造屋,而在修房造屋之前,常常要为别人做预算、做准备工作:大人们数学不好,那时我的数学很好,我有时候在旁边要帮助他们做一些计算,还听到许多因为准备不充分而造成巨大损失的例子,久而久之,耳濡目染,我很小就深刻地认识到了预备的重要性。

后来参加工作,我们的校长也是一个特别重视预备的人。每学期开校前的时候都硬性要求老师们备好前两周的课,严格检查。开校的时候,虽然事情比较多,但老师们因为有预备,所以大家做事都能有条不紊,并没有因为事多而手忙脚乱。当时我们一个优秀教师在给师生交流经验的时候,就特别强调预备的重要性。他说:“一个会预备、有计划的人,就是在准备钥匙开门的时候都比其他人要多节约几秒钟,他串的钥匙也会精兵简政,常常不用看,一摸到就知道该用哪一个钥匙开门,他说他统计过他成功的学生之中,常常是非常重视预备的人。反观那些常常迟到的人,比别人也就差那么一两分钟,但这一两分钟有可能就会形成习惯再形成性格,以后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败。”我常用这句话来要求自己,也要求学生。

在《增广贤文》这本书中,还讲到了“预”的时机,比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朱德总司令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讲到母亲对他的影响,他们一家人做事非常有计划性,在一年开头的时候就分配好每个人的任务。我相信他家的这个好习惯,对他后来的行军打仗重视战前准备工作,用兵百战百胜是有重大影响的。

在《中庸》“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的后面,还讲到了“预”的具体方面:“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它的意思是:“说话前有准备,不会理屈词穷。做事前有准备就不会太困难,做事之前有相应的计划就不容易出错,很多做人的道理如果在之前能够决定好,就不容易行不通。”我们教学中强调“备教辅改考”就是把备课放在第一位的,也是为了突出准备的重要性。

还有两句句名言:“先知三日,富贵十年。”“吃不穷,穿不穷,不会划算,辈子穷。”《朱子家训》也说: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准备、计划的重要性,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传统智慧,值得我们终身行之的至理名言。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凡事预则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