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的诗与自由

刚开始看清平乐,直感觉平平淡淡,就是帝后生活和前朝的交错,隐隐约约在传递着一种宋朝投射出来的世界观。

​看到深处,则时时刻刻都几乎想泪崩。不只是哪些生死离别,而是一些平淡的场景,却不由的让人鼻子一酸。

正午阳光的剧常常能顾及到这些世界观,它背后是千万不羁的时代士子的风骨,它犹如一枝兰花,初见仿佛无味,久了,便觉得一种灵魂深处的香,​恋恋不舍。

而我们,远离这些人性中最宝贵的追求自由和气节的风骨,​多久了?

且不论剧中的主人公,单单哪些历史长河中的遗珠,如吕夷简、王曾、晏殊、范仲淹、韩琦、欧阳修,每一个都令人​叹为观止。

而剧中最让人心疼和​神往的,是晏殊。

他骨子里是范仲淹一伙的知识分子的清高和气节,也有他们比不上的眼光和处事之道,用皇帝的话来说,​宰执之才。更可贵的是这个人,​是全剧中唯一一个长袖善舞的舞者,一个执子而下的善弈者。他审时度势,该出手时恰当出手绝不犹豫,该隐忍时三缄其口绝不多言。外圆内方,内生外王,这是他的境界。因为有了他,他的学生们,可以放浪形骸,豪侠行走,而无多大危险。

宋仁宗的世界观,其实是以他的士子精神为骨,由他打造。他始终默默的站在皇帝背后,站在大宋的黎民背后,守护着,​哺育着。外圆内方,内生外王,​这是他的境界。因为有了他,他的学生们,可以放浪形骸,豪侠​行走,而无多大危险。

然而于他,走惯了大风大浪,也知道如何规避隐藏在水底的​惊涛骇浪。

片中几次抚琴,一是仁宗与大娘娘祭祀太庙关于服装的纠结不已的关键之时,一是功成身退的临终抚琴之时,莫名的,眼角就泛起了泪花。

人生于世,总有一些东西需要去面对。一些聪明人如晏殊,人家确实是有行高于众的天赋,非努力就可以打到,对于这种人,我们要懂得心疼。​

而我们普通人该如何呢,则需读千卷书,行万里路,磨练自己的内心世界,积累自己的知识,在必要之时,​去从容应对,这方是晏殊给我们最宝贵的启示​和财富。这是实用主义的思维,更重要的是,打造和保持一颗难得的赤子之心,自由之心,无论对事还是对人,方不负自己,不负此生。

船山先生也曾说过,至诚之道​,可以先知。

你可能感兴趣的:(清平乐的诗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