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朗结婚,是圆父亲的梦,还是开启自己新的人生

关于郎朗结婚,佳偶天成的话题,这两天刷屏了。

相信郎朗这些天收到了无数的贺喜,看到这个消息,我也发自内心地真诚祝福郎朗!只是除了跟大家一样乐见喜事外,在我的祝福中,更多一层祈愿:希望他从结婚开始,走向更独立、幸福的人生。

一个男人,从小到大,少年到成人,到今天郎朗走到的这里,已经是鲜花掌声簇拥、艺术成就达成,如今又得如花美眷,以后还会有自己的孩子,成为父亲。郎朗已经很完美演奏了他人生中的大部分篇章,这一首属于他自己曲谱。赞叹声中,也有很多人的感叹:

这一次,郎朗的父亲,终于是满意了吧。

是啊,今天这一切良辰美金如花美眷,郎朗付出了太多太多的努力,还一路伴随着父母的过于厚重的期许,甚至严苛的要求,他也终于做到了,得到了他父亲当初为他规划的这一切,父亲应该会满意了吧,那么郎朗呢?会感激这“如山的父爱”?这完美实现父母期许的人生,真的跟他自己的人生目标重合吗?还是有通过达成父亲所愿后,获得父亲的那份认同与对父爱的渴望呢?

还有一周就是父亲节了,今天我要想跟大家聊的,正是关于“父亲”的话题:

一个儿子,最渴望的,是成为“世界第一”,还是拥有温暖的父爱呢?

你会选哪一个?


近37岁的郎朗结婚了。成家,对于郎朗来说,意味着以后,会走向更加独立的生活。

郎朗的新婚妻子叫吉娜.爱丽丝,年仅24岁,德韩混血,颜值超高,身材也超级棒。

最重要的是,吉娜.爱丽丝汉堡音乐戏剧学院毕业,4岁学琴8岁演出,还有创作才华,在威斯巴登国际钢琴比赛和慕尼黑青年钢琴大赛上都拿过奖,同时还会多国语言。是一位音乐才女。

不平坦的爱情路:“公主范儿的女朋友”

说起郎朗的恋爱之路,恐怕不那么平坦。

早在2013年,南都娱乐周刊曾经曝出,郎朗与巩新亮被多次拍到密会,但两人却从未公开承认。

曾有传言说两人有不公开恋情的“恋爱协议”,主要原因是郎朗父母不认可女演员成为未来儿媳妇。据知情人说法,两人对恋情是认真的,双方都见过父母,而郎朗的父母否认这段恋情,希望儿子找一个优雅高贵公主范儿的女朋友至少也是研究生学历。四年过去了,郎爸郎妈态度并没改观。

当年年底,巩新亮在微博上发出一段感性的分手宣言,并晒出独自在海边的孤单照片。疑似分手。

这恐怕不是郎朗的父母第一次对郎朗的恋爱施加影响。

更早之前,曾有传闻郎朗和刘亦菲的“绯闻”。

在当时的报道里,郎郎父亲郎国任透露,他的一位朋友来为郎朗“做媒”,说刘亦菲非常喜欢郎朗,并表明很想成为他的女朋友。那时刘亦菲风头正劲, 按理说也不算辱没了郎朗。然而,后来郎朗在母亲的陪同下参加某电视节目录制,当场否认与刘亦菲的绯闻。郎朗开出择偶标准,40岁左右结婚,女孩年龄在20多岁。 对于郎朗的择偶,郎国任曾对媒体戏称“找皇家的还不错,我们和查尔斯王子的关系特好,可他没女儿”。如果说从小就要求郎朗“世界第一”,那希望郎朗娶公主,也未必是戏言。

这一段有关刘亦菲的“绯闻”宣告结束。

我们不难看出,在择偶问题上,郎朗并不自由,郎朗的父母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们不止一次公开表示,希望郎朗的对象“公主范”,“至少研究生学历”。如果说刘亦菲只是传闻,但巩新亮应该不是空穴来风。似乎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件事:

郎朗父母不喜欢娱乐圈的女艺人。

有争议的父子关系:半个童年

说起郎朗的父亲郎国任,培养郎朗的方式,也曾引发过争议。

郎朗写过一本回忆录——《千里之行:我的故事》。

其中多次回忆到童年父亲对他“不近人情”的培养。

如果拿今天的育儿观念来看,这样的父亲大概是“不可理喻”甚至是“不可原谅”的。你以为仅仅是这样吗?后面还有更不可思议的内容。

郎国任对郎朗的要求只有三个字“拿第一”,不光是全国的第一,是“世界第一”。这种“不近人情”在有次郎朗被一位老师拒收之后可以说达到了巅峰。

时隔多年,郎朗把当时的情景,父亲的反应、父亲的言辞准确地记了下来。从这些文字中,我感受到的只有无助和恐惧,不是什么愉快的回忆。如果郎朗感受到的是父爱,那回忆绝非如此。

现在的郎国任,看起来是位和善的大叔。

可以总结的是,即便是现在,郎朗的父亲,对于儿子的择偶,仍然保持着较强的影响力。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观点是“郎朗父亲给他的屈辱,可能是最深的爱意”。“看似暴君的父亲将自己的梦想强加给儿女,实际上,也是强行改变了他们在这个社会中被注定的人生轨道。”如果不在郎朗幼年时严格要求,“有可能毁了一位钢琴家”。

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郎朗首先是儿子,其次才是钢琴家。社会可能需要钢琴家,但童年的郎朗,可能更需要的是父爱。

要功利,还是要父爱

我从来不反对适当的时候,对孩子严厉。

中国的传统教育方式里,有一个说法叫“抱孙不抱子”,意思是父亲要对儿子严厉,不可太亲近,否则儿子无法成才。

可是,像郎国任这样对待儿童时期的郎朗,显然超过了“严厉”的范畴。为了所谓“第一”不惜从精神和肉体两个方面伤害孩子,如果说这不叫功利,那又叫什么呢?

如果是一位严师,如此要求学生,还可以理解。但是父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仅仅是扮演“严师”这个角色就够了吗?

当代著名学者周国平说过:

你不能永远生活在一个功利的世界上,你要不时地抽身出来,回到生命的世界来。否则的话,你生命上的堆积物再多,比如说财富再多,地位再高,名声再大,生命本身却是荒芜的,你就仍然是一个不幸的人。 ​​​​”

著名电影《盗梦空间》里,有一个让我非常震撼和感动的情节。

大财团的继承人小哥,一直违背本性,想模仿父亲成为商界巨人,但并不太成功。他一直以为父亲是对他“不成才”而失望。


而在进入自己潜意识的深层梦境中,发现父亲留给自己的“遗嘱”,并非要他如何的“上进”,而是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和他一起玩的风车。

虽然这可能是他潜意识里的期望。但毕竟,小哥得到的是一份父爱的回忆,对他来说,比名誉、地位、金钱都重要。

前段时间,看过一篇文章,提到了枝裕和导演的电影《如父如子》。

在大公司工作的一流建筑师良多,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儿子乖巧懂事。每天,良多加班到很晚才回家。到家关心的第一件事,就是儿子庆多有没有好好练钢琴。在外人看来,良多一家无疑是令人羡慕的家庭,尽管父子俩的关系并不亲密。

但平静的生活,很快被医院的一通电话打乱:6年前,孩子出生时,他们和另一家抱错了。对方是乡下的一户普通人家。父亲斋木守着一个电器店,母亲在便利店打工。虽然不富裕,但这家人的生活,显然更丰富、快乐:交换两个孩子的照片时,庆多只有一张证件照,琉晴(斋木抱错的孩子)却笑得一脸灿烂。

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发人深省。

听说要去另一个家庭生活,庆多问的第一个问题是:还要练钢琴吗?他不喜欢弹钢琴,却还是小心翼翼地维护着父亲对自己的期望、讨好着父亲。

母亲告诉儿子庆多,不想练琴的话,可以不用勉强。庆多果断拒绝了。他说,学钢琴,才能让爸爸更喜欢他。(这让确实会让人联想郎朗是否也是这样?)

孩子的爱很简单,也很动人。

你对他温柔时,他会回报更多的善意;偶尔凶他时,他记得的仍是你的好。

成才和父爱,真的是对立的吗?

这里要说到一位中国历史上的名人——梁启超。他的生平,我们不去多说,只说他孩子们的成就,还有他对孩子们的爱。

梁启超一生有九个子女,长子梁思成,在父爱之下,可以说个个成才,甚至还产生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

长女梁思顺(字令娴),是中国诗词研究专家。

次子梁思永,是著名的考古学家,后期还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人文组)。

次女梁思庄,是著名的图书馆学家。

五子梁思礼,是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阅读《梁启超家书》,就会了解在信中,梁启超毫不掩饰自己对子女的爱。

梁思成赴美求学,梁启超首先担心的是他的身体而非学业。他在家信中写道:“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感情的人,对于你们的爱,十二分热烈。你们无论功课若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

在求学这一方面,梁启超并不苛求文凭,他对梁思庄说:“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

在家书中,梁启超真情流露,对于子女在情感的关心,远大于对其“成才”的期盼。而对于求学和做人,则是谆谆教导,并无过于严厉的表现。

在父爱呵护成长下的长子梁思成,也完满了自己的人生。

梁思成毕生都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他还曾经参加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及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的设计,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他的《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营造法式注释》都是典范之作。

除了学术上的巨大成就,梁思成还是一位很有人格魅力的人,他不仅才思卓绝,还十分温文儒雅,气度非凡。这也许可以解释,当年有那么多才子名流追求的一代才女林徽因,最终选择了梁思成为丈夫。


另一位名人鲁迅,与其子周海婴一起生活了7年。

在儿子成长过程中,鲁迅基本按照《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想来实行,让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说:“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据周海婴所著《鲁迅与我七十年》介绍,鲁迅的教育方式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

当年鲁迅去世后,天津《大公报》发表了他的遗嘱,其中第五条写道:“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周海婴正是这样做的,他毕业于北京大学核物理系,成为无线电专家,一生“做一个实实在在的普通人”。

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赵丽宏获悉周海婴去世的消息说:“鲁迅之子是一个很重的头衔,但他承担得起。”

“反快乐教育”以及被误读的“快乐教育”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反对“快乐教育”,不过我也听到另一种声音:

“很多人对快乐教育有误会。快乐教育不是以孩子的情绪为中心的,而是以孩子的发展为中心。

它的本质是根据孩子个体的发展,因材施教。制定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在孩子的能力范围内展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孩子够一够,就能获得的。

现在流行一种后悔没逼孩子学音乐的论调,这种主观的现象让很多人有共鸣,抛开个体来讲,很有道理。

要清楚地知道,这是大人的主观想法。但对一个个小的个体来说,完全违背教育规律。

大家只看到郎朗和周杰伦在逼迫的情况下成才了,可是媒体为什么不报道有多少孩子在逼迫的状态下憎恨音乐呢?”

国内一家知名问题平台上,有这么一个提问:“小时候被逼着学钢琴的孩子,现在都怎样了?

有一位网友回答:

现在有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得益于从小父母的坚持。

但是童年的阴影也很大。她从来都不是因为爱好而学琴,到现在也不喜欢,而是出于习惯。"

但是如果能够重新选择童年,她肯定不会选择钢琴这条路。

另一位网友回答

我朋友家有一个男孩儿,属于那种内向的孩子,学了一段时间钢琴并且学的还不错,到了考级的时候,他也跟着考级考了几次级。可是孩子到了十多岁以后,就是不想学,向我朋友表达了自己的意思,朋友看他实在不想学,就没有让她再继续学啦,打那以后那孩子到现在30多岁再也没有摸过钢琴。

你只看到名人的光鲜,殊不知这世上有几个郎朗,几个周杰伦?

祝福郎朗!暂离功利,回归生命

人各有志,在不违法的前提下,每一对父母,都有权选择自己认为对的教育方式。

虽然在后来的采访中,郎朗曾表示:“如果没有我爸,肯定没有今天的我。”但他也曾委婉表示过,如果少挨一些父亲的压迫,那是更好的。

毕竟,有哪个孩子不渴望父爱呢?

文字能够传递情感,在《千里之行:我的故事》这部书里,郎朗的情感已经传递给了读者,读者们感受到的是什么,大家心知肚明。

郎朗结婚,带来了一场媒体的狂欢,他事业成功,娶到美丽的才女,妥妥的人生赢家。

而在我看来,结婚这件事,代表着郎朗暂离功利,回归生命。终于圆了父亲的梦,祝福郎朗,接下来,去开启真正属于自己、更加独立的人生吧!

用一句陈凯歌的话来结束:父亲曾经让妹妹给我捎一句话,说作为父亲,他需要的是一个儿子,而不是英雄。、

作者:Tintin

微信公众号:tintingk

你可能感兴趣的:(郎朗结婚,是圆父亲的梦,还是开启自己新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