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中•史籍记载与吕梁洪有关的圣贤、名人佳话以及文章诗词


        1、孔子游吕梁叹逝川

      《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庄子·达生》:“孔子观于吕梁,悬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鼋鼍tuo(扬子鳄)鱼鳖之所不能游也。见一丈夫游之,以为有苦而欲死也,使弟子并流而拯之。数百步而出,被发行歌而游于塘下。孔子从而问焉,曰:‘吾以子为鬼,察之则人也,请问蹈水有道乎?曰:‘亡,吾无道。吾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与齐俱入,与汩偕出,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此吾所以蹈之也。’”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泗水之上,有石梁焉,故曰吕梁也。”“悬涛崩奔,实为泗险,孔子所谓鱼鳖不能游。又云悬水三十仞,流沫九十里,今则不能也。”

        《列子•黄帝》:“孔子观于吕梁,悬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也。见一丈夫游之,以为有苦而欲死者也,使弟子并流而拯之。数百步而出,被发行歌,而游于塘下。孔子从而问之,曰:‘吕梁悬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鼋鼍鱼鳖所不能游,向吾见子蹈之,以为有苦而欲死者,使弟子并流将拯子。子出而被发行歌,吾以子为鬼也,察之,则人也,请问蹈水有道乎?’曰:‘亡,吾无道。吾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与赉俱入,与汩偕出,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此吾所以蹈之也。’孔子曰:‘何谓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也?’曰:‘吾生于陵而安于陵,故也;长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 

        《列子•说符》:“孔子自卫返鲁,息驾乎河梁而观焉。有悬水三十仞,圜流九十里,鱼鳖弗能游,鼋鼍弗能居,有一丈夫方将厉之。孔子使人并涯止之,曰:‘此悬水三十仞,圜流九十里,鱼鳖弗能游,鼋鼍弗能居也,意者难可以济乎?’丈夫不以错意,遂度而出。孔子问之曰:‘巧乎?有道术乎?所以能入而出者,何也?’丈夫对曰:‘始吾之入也,先以忠信;及吾之出也,又从以忠信。忠信错吾躯于波流,而吾不敢用私,所以能入而复出者,以此也。’孔子谓弟子曰:‘二三子识之!水且犹可以忠信诚身亲之,而况人乎!’”

        吕梁樱桃沟村,又名圣人窝。相传孔子观洪后,当晚在此处搭窝棚住宿,故名。

        2、雍门周弹琴悲孟尝

汉•刘向《说苑·善说》:“齐人雍门周,名周,居雍门,曾以琴见孟尝君。孟尝君曰:‘先生鼓琴亦能令文悲乎?’周引琴而鼓,于是孟尝君涕泣增哀,下而就之曰:‘先生之鼓琴,令文立若破国亡邑之人也。’”

        【注】孟尝君名田文。

        晚清高成己(生卒年不详。诸生。铜山县人。)

访雍门村作

携琴何处访雍门?竹径苍凉尚有村。

今日我来河上望,半轮秋月下黄昏。

        3、韩娥过雍门鬻歌借食

        《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语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十里老幼喜跃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仿娥之遗声。”

        译文:(韩娥是春秋早期韩国一个善于歌唱的女子)。

        以前韩娥向东到齐国去,缺乏粮食。经过雍门时,卖唱求取食物。已经离开但余音还在梁间缭绕,三日不断,听过她唱歌的人都认为她还没有离开。来到客栈,客栈的人侮辱她。韩娥为此伤心至极,禁不住拖着长音痛哭不已。她那哭声弥漫开去,竟使得整个乡里的人们,无论男女老幼都为之动容,大家泪眼相向,愁眉不展,人人都难过得三天吃不下饭。后来,韩娥难以安身,便离开了这家旅店。人们发现之后,急急忙忙分头去追赶她,将她请回来,再为劳苦大众纵情高歌一曲。韩娥的热情演唱,又引得十里之内的老人和小孩个个欢呼雀跃,鼓掌助兴,大家忘情地沉浸在欢乐之中,将以往的许多人生悲苦都一扫而光。于是就送给她丰厚的财物。所以雍门之地的人们,到现在还善于欢歌、痛哭,是由于仿效韩娥传留下来的声音的缘故。

        4 、文章、诗 词

        (一)文章

        1、明·徐琼(1425-1505)《重修吕梁下洪故道记》。写于成化十六年九月(1480),记1479-3月朔-5月望重修吕梁下洪故道事。

        徐琼,字时雍,又字东谷,明耿阳(今合市镇)人,天顺元年(1457)进士,廷试第二,为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参与编修《大明一统志》。宪宗即位,又修《英宗实录》。升侍读。主持应天乡试。成化十二年(1476),升翰林院试读学士,掌院事。弘治间,累升至礼部尚书,弘治十一年(1498)加太子少保。次年,加太子太保。

      2、明·李东阳(1447-1516)《吕梁洪修筑堤坝记》。撰于明成化十六年(1480),记洪主事费瑄修堤筑坝以防洪水的经过与事迹。辑自《李文正公集》。

        李东阳,字宾之,号西涯。祖籍湖广长沙府茶陵。天顺六年中举,天顺八年举二甲进士第一,授庶吉士,官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右侍郎、侍读学士入直文渊阁,参预机务。官至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

        3、明·舒芬《建吕梁书院序》。撰于嘉靖二年(1523),记洪主事郭持平建书院、收授学生事迹与功德。(嘉靖本《徐州志》)。

        舒芬(1484-1527),字国裳,江西进贤人,正德进士第一,授修撰。上疏极谏武宗南巡,罚跪阙下五日,杖三十,谪福建市舶副提举。世宗召复故官,寻以大礼案下狱廷杖。母丧归里,其负气峻厉以昌明绝学为己任,贯串诸经,尤精周礼,学者称梓溪先生,万历追谥文节。著有《易问笺》、《周礼定本》、《东观录》、《成仁遗稿》等。

        4、明·顾霑《重建吕梁社仓记》。(清康熙《徐州志》卷30,清道光《铜山县志》卷19)

        顾霑,籍贯不详。嘉靖十四年(1535)乙未科进士。曾官抚州知府。

        5、明·李默《吕梁洪修复堤岸记》。(清康熙《徐州志》卷30)

        李默(1494-1556),字时言,福建瓯宁县徐阳城(今福建建瓯徐地村)人。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改庶吉士。嘉靖初,改为户部主事,进兵部员外郎。调吏部,历郎中。后被劾,贬为宁国府同知,迁浙江左布政使,召入为太常寺卿,掌南京国子监事。历吏部左、右侍郎,进吏部尚书,进太子少保兼翰林院学士。后为严嵩陷害,被罢坐狱,竟死狱中。李默为人博雅有才辨,以气自豪,不附严嵩。万历时,追谥文愍。著有《群玉楼集》八卷、《建宁人物传》、《孤树裒谈》等。

        6、明·徐阶《疏凿吕梁洪记》。写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清乾隆《徐州府志》卷27,清道光《铜山县志》卷18)

        徐阶(1503-1583),字子升,号少湖,一号存斋,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人。嘉靖二年以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后因忤张孚敬,被斥为延平府推官。后又进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朝廷机要大事。曾密疏揭发咸宁侯仇鸾罪行,且擅写青词为嘉靖帝所信任。嘉靖四十一年,得知嘉靖帝对严嵩父子的不法行为已有所闻,于是就命御史邹应龙参劾,终于使严嵩罢官,其子严世蕃谪戍。徐阶则取代严嵩而为首辅。累官至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明穆宗时致仕归家。病卒,赠太师,谥号文贞。 著有《世经堂集》、《少湖文集》等。

        7、明·马一龙《吕梁洪城垣记》。(清康熙《徐州志》卷30)

        马一龙(1499—1571),字负图,号孟河,别号玉华子,溧阳人。马性鲁子,马从谦侄。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任翰林院检讨,后授南京国子监司业。因母年老多病,五次上疏请求返里养亲,方得批准。三十八年分校礼闱,擢南少司成摄大司成事。辞官回溧阳后建务本书院,构筑馆舍,读书著述。曾捐资设义田,恢复盘龙堰,改筑盘龙桥,重建尊经阁等。招募农民垦种,采用分成制,把收获的一半给佣工,一年后荒地全部得到开垦并取得好收成。根据自己的农事经验编辑《农说》,以阴阳理论阐述农业生产,特别是水稻生产,在农学思想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另著有《农经》、《字帖》及《玉华子游艺集》24卷,石刻书法有《重修广化庵记》、《楷书石碑》。工书,法怀素《圣母帖》,遒劲飘逸,自谓怀素以后一人。去世后入祀乡贤祠和忠孝祠。

        8、明·万恭《重修石堤记》。(清康熙《徐州志》卷30)

        万恭(1515-1591),字肃卿,号两溪,江西南昌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历官南京文选主事、考功郎中、大理寺少卿。嘉靖四十二年为兵部右侍郎,疏请选兵、议将、练兵车、火器诸事,世宗照准。后命兼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在晋期间,御冠守边,教民耕种及水车之法。隆庆六年(1572),与工部尚书朱衡总理河道,筑长堤三百七十里,仅费银三万两,六十天而工成。又浚高、宝诸河,河患以息。万恭强毅敏达,一时称才臣。治水三年,成绩尤著,而工科给事中吴文佳、南京湖广道御史陈堂等竟“劾其不职”,万历二年(1574)四月初九日罢官,“回籍听田”。

        9、明·方豪《建吕梁洪工部分司石垣记》。(嘉靖本《徐州志》)。记洪主事陈伯度建石垣以护卫吕梁民众事。正德十二年(1517)11月始,次年4月竣工。

        方豪(1482-1530),字思道,号棠陵,浙江开化县金村乡金路人。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进士及第,在刑部四川司办事二年,历任昆山知县、沙河知县、刑部主事、湖广等处提刑按察司佥事、福建得刑按察司副史等职。著有《棠陵集》、《断碑集》、《昆山集》、《养余录》、《见树窗稿》、《庭洞烟雨编》、《蓉溪书屋集》等10余种,除《棠陵集》、《断碑集》收入《四库全书》外,余皆散佚。

        10、明·余孟麟《吕梁洪堤记》。万历五年(1577),吕梁洪工部分司主事陈邦彦上任,时黄河南迁,挟泥沙顺流而下,导致河床不断淤积抬高,致使堤溃坝败,河水纵溢。陈随地形高下随河筑堤。(清道光《铜山县志》卷19)

        余孟麟(1537~1620),字伯祥,江苏江宁人。明万历二年(1574)孙继皋榜进士第二人。授翰林院编修,参与由首辅张居正主修的《大明会典》,担任纂修官。万历十四年(1586),升为南京国子监司业、洗马。万历二十年(1592),由南京翰林院侍读学士升为南京国子监祭酒。在士林声望日隆之际,竟上书乞归。余孟麟善真草,著有《幼峰学士集》32卷。

        11、清·胡渭《禹贡锥指》。其中有赞颂陈洪范疏凿吕梁洪的内容:“吕梁山在州东南五十里,山下即吕梁洪也。有上下二洪,相距凡七里,巨石齿列,波涛汹涌。明嘉靖二十三年,管河主事陈洪范凿吕梁洪,平之。自是运道益便。”

        胡渭(1633~1714),初名渭生,字胡渭明,号东樵,清德清(今属浙江)人。曾与阎若璩等帮助徐乾学修《大清一统志》。胡渭素习《尚书·禹贡》,谓汉、唐、宋于地理多疏衅,乃博稽载籍及古今经解,考其异同而折衷之。对于山川形势、郡国分合同异、道里远近,一一讨论之。又汉、唐以来,河道迁徙,故胡渭备考其决溢改流之迹,撰《禹贡锥指》,搜采方志舆图,阐释《尚书·禹贡》,将九州分域、山水脉络的沿革变化,详加说明,从而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地理沿革的重要参考书。另著有《易图明辨》,对于河图洛书、五行、九宫、参同、先天太极、龙图易数、钩隐图、启蒙图书、先天后天、封变象数等,皆引旧文互相参证,以籍依托者之口,使学者知图书之说,乃修炼、术数二家旁分易学之支派,而非作《易》的根柢。又撰《洪范正论》,谓汉人专取灾祥,推衍五行,穿凿附会,乱彝伦攸叙之经。又撰《大学翼真》,大旨以朱学为主,力辟王学改本之误。

        12、清·邵大业《重修塔山观道亭记》。(清道光《铜山县志》卷20)

        邵大业(1710-1771),字在中,顺天大兴(今属北京)人,旧籍浙江馀姚。雍正十一年(1733)进士。历官湖北黄陂知县、河南禹州知州、江南苏州知府、河南开封知府、徐州知府。治徐七年,间有水患,不病民。著有《谦受堂集》。

        13、清·鳌图《吕梁石砚铭》。见(鳌图《习静轩诗文集》)


        (二)诗 词

        从北宋至清代,吟咏吕梁的诗词,仅就所知资料,粗略统计近百首——

        北宋4首,金元12首,明代67首,清代11首。这些作者,或进士、举人出身,为朝廷命官,北宋如苏轼、苏辙兄弟,赵公豫;金、元如陈孚、马祖常、陈基等;明代如薛瑄、吴宽、李东阳、归有光、李攀龙、宗臣等;清代如鳌图等。或为艺界名流、隐逸之士,金、元如王元量、马臻等。

        这些作品,包含大量有关吕梁的信息,既是优秀的文艺作品,更是珍贵的历史资料。


你可能感兴趣的:(徐向中•史籍记载与吕梁洪有关的圣贤、名人佳话以及文章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