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散记

镇江散记

文/沙上闲鸥

      疫情向好,一次心血来潮的出奔。下南京,逛扬州,游镇江。镇江,厚重的历史和人文,令我难忘!

一、京口瓜洲一水间

        瓜州,瓜州渡,古诗文里留下的地名,此刻,我终于站在这个梦中的渡口。

        百度搜索,扬州到镇江有四种走法,一位扬州当地人留言说,他最喜欢乘车去瓜州渡,然后轮渡过江,上岸就是镇江。我眼前一亮,原来瓜州渡还在。于是,果断选择这条渡江路线。

      寻找古渡口,乘船从京口到瓜洲(今日的镇江、扬州),穿行于一水之间,体验一下王安石诗句里的古意。文化是个很奇怪的东西,有时候一个普通的古地名,就像是打开历史的按钮,你行走其间,脑子里总会浮现出有关它重重叠叠的历史。瓜州渡和对岸的西津渡,多么古老多么有内涵的地名,踏上去,就会惊起历史的回声,喊它一声,背后拥挤的故事就会汩汩而出。

        “泗水流,汴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千年古渡,胜境犹存,唐代高僧鉴真从这里起航东渡日本,康、乾二帝及历代诗人墨客途经瓜洲,留下了炙人口的诗篇。王安石当年途经这里,思念故乡,写下著名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晚年的陆游,念念不忘是早岁抗金经历,写下了,“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流传千古的诗句。这里还是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故事发生地,几百年来广为流传。

      冒着蒙蒙细雨登上汽渡船舱顶平台,眼前是亘古不息的浩浩长江,大小船只穿梭于这条繁忙的黄金水道,不远处横江飞起的漂亮钢铁弧线,是连通镇江、扬州的润扬大桥。而横江而过的汽渡船,依然是往返于两岸最便捷的通行方式,24小时不间断的汽渡船,人、车混装,3块钱的船票,10分钟即达对岸。

      我想,江河亘古,大江日夜,变的是飞速前行的时代,不变的是传统诗情和文化。

      夜宿镇江,晚餐时候,老板娘推荐了镇江特色美食,有肴肉,盐水鹅,江鲫。我说,再加一盘素菜吧,她说,给你来一份腊肉丝炒蒌蒿。见我面露疑惑,忙解释道,江边采的野生蒌蒿,春天才有的,苏东坡说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就是这种菜,如果明天来,我给你留一条河豚尝尝,她张口就是诗。我平生第一次尝到蒌蒿,这可是千古第一吃货(用美食家形容他有点太普通了)苏东坡爱吃的野菜啊。老板娘又向我推荐了西津渡,说,两站地,徒步可以过去,夜景很美的。我对文化积淀深厚又热情的镇江人心生好感。而接下来的偶遇,让我的镇江之旅不同寻常。

        江南的毛毛春雨说来就来,像花洒时断时续,淅淅沥沥,滴在脸上也不觉得很凉。一个人,在这陌生又昏暗的雨夜,边走边找人问路。疫情刚有好转,游人只我一个,大约本地多数人仍宅在家里,想找个问路的人都难。正徘徊不知向何处去,听见前方一处廊下,两个女人在热聊,说得都是当地方言,听不懂聊的什么。我像是黑夜迷失之人,突然看见前方亮起的一豆烛火,忙凑上前问路。

        “你要去西津渡啊,前面不远就是。”她们两个停止了交流,其中个子高一点的开口回答,说得是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爽朗又热情。

      “那,渡口在哪?”,我以为西津渡一定是一个水边的渡口,便这样问。

        她笑了说,西津渡是古代留下的渡口遗址,现在早都变成陆地了。前面有一个用玻璃罩起的地下古渡口遗址,不过,你去未必能找得到。接着她跟身边女伴用方言交流了一句,然后说,我们俩陪你过去吧!

        雨时急时缓,她把手中的雨伞硬塞到我手上,她两个挤在另一把伞下面。她们带我穿行于码头古街,沿着青石板古道爬上蒜山半坡,一路走着一路讲解。这里是原英国领事馆,现在的镇江博物馆,那里唐代小山楼,元朝过街塔,待渡亭,救生会......西津渡的古今历史如数家珍般的一一道来,既指点说明眼前的遗迹,又能挖掘出景点背后丰富的历史知识。

        她的讲解,让我了解了西津渡悠久历史。西津渡是依据蒜山开凿的栈道,连着渡口,三国时候称蒜山渡。眼前突兀而起的蒜山又称算山,名字来由,源自赤壁之战孙刘联兵,周瑜、诸葛亮在此不约而同算出火攻曹操的计谋而得名。西津渡的称呼始于六朝,唐朝称金陵渡。京杭大运河在此连着长江 ,西津渡历来都是江津重要渡口,有多少物资由此转运,有多少帝王将相和贩夫走卒在此登临。李白、孟浩然、苏东坡等均在此逗留待渡,都留下了诗篇。而我最喜欢的是唐朝张祜的那首《题金陵渡》:

          金陵津渡小山楼,

          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

        两三星火是瓜洲。

        返回的路上,她又给我讲解和推荐了金山、北固山、焦山等名胜古迹和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文化典故。我惊异又佩服她的讲解,她告诉我,她在旅行社工作过多年,因生了二胎在家带孩子。晚上,因家庭琐事心情不好,约了女友出来散散心,赶巧碰上我问路。站在岔路口,互相添加了微信,得知她叫雨霏。她一一指给我看去北固山、焦山的乘车站,详细叮嘱一番,然后,各自离去。

      第二天一早,她发来微信,说我翻了你的朋友圈,感觉你是个有文化的人,想了解镇江的文化历史,走马观花不行,我有一本介绍镇江文化历史的书,你在金山公园门口等我,我送给你。疫情期间不会有导游,你看看书再游览效果会不一样。

        她比我先到约定的公园门口,打着伞站在雨中等我,我接过她递过来的书,她没做片刻停留,转身快步离开。雨下得很大,地下积满了水,我望着她脚下溅起的水花匆匆穿过马路,转眼消失在雨雾和人流里。

      从扬州到镇江,从瓜州到京口,瓜州渡,西津渡,在长江两岸千年古渡口游走,感受这厚重的文化遗存,应该感谢这样的偶遇。没有这样的遇见,不是雨霏这样热情的镇江人关照,我盲人摸象式的旅游怎么会有这么丰厚的收获。

        习惯了一个人背包旅行,我喜欢偶尔把自己从熟悉厌倦的生活中剥离,融入陌生环境中,去认识一些人去发现一些事儿。生命中,总会有一些不期而遇,有人注定擦肩而过,有人只是萍水相逢。茫茫人海,只有一面之缘的路人,能真诚相助,令我难忘。

       

        二、水漫金山

      我是在大雨中漫游的金山寺。雨势很大很急,北方只有到了雨季才能这样滂沱的气势。汪洋遍地,衣衫尽湿,鞋全都浸泡在水中。此时的金山像漂浮在水中,水漫金山,从传说来到了现实。

      到镇江不去金山寺,等于没到过镇江,人人都这么说,可见金山寺名气之大。没来镇江之前,我能叫得上名字的镇江山水名胜恐怕只有金山寺。那是小时候妈妈经常讲的故事:白素贞为救回许仙,与金山寺法海和尚斗法,带领着虾兵蟹将,施了魔法,翻江倒海,大水漫过了金山。

        然而,眼前的金山寺远没有我想象中的宏伟壮观。首先,山就不高,只有四十来米,幸好山峰上耸起的慈寿塔,拔地而起,突兀云天,把山势拔高不少。围着这个小山是层层叠叠的寺庙,把金山严严实实裹在中间。我从王昌龄送辛渐的芙蓉楼下走过,怀想王昌龄的玉壶冰心;又在文昌阁前驻足,仰望四库全书藏书楼。金山三面环水,一面与陆地相接,徒步环山一周,也就十多分钟。看惯了北方大山的我,再看金山,简直小的像庭院中堆起的假山,或是案头摆放的盆景。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这句话形容金山再恰当不过。原来的金山,一直是长江中的一个孤岛,万川东注,一岛中立,金山好似江心盛开的一朵美芙蓉,雄视江海,吞吐万象,寺院钟声,闻于长江两岸。上面的江天禅寺(即金山寺)始建于东晋,全盛时期住寺和尚三千多人,参禅僧侣达数万,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称中国四大名寺。这里历代高僧辈出,法海是唐代高僧,担任金山寺主持多年。佛印担任主持,苏东坡十游金山寺,留下了众多吟咏金山寺的诗文,他打赌输给佛印的皇帝亲赐玉带,成为镇寺之宝,传至今天。至清同治年间,这个千载江心寺才开始与南岸陆地相连,水上风光变为陆上胜境。

          而更让我感动的,是宋代发生在金山寺的两则故事。

        站在金山山顶妙高台上,思接千古,耳畔回荡起隆隆战鼓之声。

        1130年,金兀术率领着十万金兵,乘坐着几百艘战船准备攻打镇江,南宋时期的名将韩世忠当时在镇江驻防,于是带领着八千名水师准备阻拦金兵。梁红玉和丈夫韩世忠商量,准备利用地形的优势把敌人引进黄天荡,然后把他们包围歼灭的对策。

        高耸的妙高台,成了梁红玉瞭望指挥台。她一身红装,外罩盔甲,依然衣袂飘飘,冒着金兵箭矢弹雨,屹立山头,挥动鼓锤,擂响战鼓,声震十里。远远看去,鼓锤上红绸带跳荡起舞,似山头燃烧的火焰。一通鼓响,宋军按计划用疲弱残兵与金兵接战;二通鼓响,宋军败退,诱敌进入黄天荡;三通鼓,格外响亮,宋军士气大震,丈夫韩世忠率全部主力围困金军于黄天荡,放火箭猛烧敌船。金军向东逃窜,梁红玉将鼓锤指向东,金军向西逃跑,梁红玉指向西。宋军将金兵牢牢围困于黄天荡,大获全胜,差点活捉了金兀术,不可一世的金兵损失惨重,向北溃逃。

        只把杭州做汴州的南宋皇帝躲进温柔乡,不思北伐,国破家亡山河凋零之际,一位曾经的风尘女子挺身而出,冒死击鼓迎敌,成为民间抗金的最强音。历史会记下她,金山会铭刻她,后世人们不会忘记她!

      另一则是有关抗金英雄岳飞与金山的往事。在金山寺大雄宝殿外墙上,有一块并不起眼的浮雕,上面刻的是抗金英雄岳飞与金山的故事,值得细细品味。

      当年,岳飞抗金战争胜利在望,奸臣秦桧以十二道金牌将他从战场召回。他途经扬州时,做一怪梦,梦中两条狗像人一样在对话。次日,岳飞过江来到金山寺,请他的朋友寺中住持道月禅师开示,道月心知此梦乃“狱”字之意,又不好说破,便告诉他:“岁底不足,谨防天哭;奉下两点,将人害毒。”

      道月劝他不要回京,但忠心耿耿的岳飞哪里听的进去?岳飞南归后,即被诬下狱,方知此语果真应验。原来,那年十二月没有三十日,只有二十九日,当晚上又有雨,正是“岁底不足,谨防天哭”;而“奉下两点”是“秦”字,后来岳飞真的就在这天被秦桧害死在风波亭上。

        岳飞是这一年的春节前一天被害死在风波亭,死时只有39岁。临刑前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一同被害死的还有他的儿子岳云和女婿张宪。具体死法,历史上没有记载,有人说是被吊死的,有人说是被活剥皮死的,有人说是喝了一碗高宗赐的酒死的,死的这一天,杭州凄风苦雨,连日不绝。

        故事到此还没结束。岳飞临终说了一句“悔不听金山道月禅师之言”,被秦桧知道了,他马上派侍卫长何立带兵赴金山寺捉拿道月禅师,但扑空了。因为在兵至金山的前一天,道月禅师已经坐化,临走前留下几句偈语:“吾年四十九,是非终日有。不为自己身,只因多开口。何立自南来,我向西方走。不是佛力大,几乎落人手。”

      岳飞的大忠,值得人们感佩;道月的大智,留给后世启迪。金山寺不知有多少这样的历史故事,早已被淹没在浩渺的江波之中。

三、独游北固山

      雨依然下得很大。远行的背包客,赶千里路,自然不会躺在宾馆的床上享安逸,这点困难挡不住我的脚步,何况我觉得雨天有雨天的独特乐趣。

        遵照雨霏告诉的路线,我冒雨赶到北固山。门口几个年轻漂亮女服务员的热情服务有点让让我受宠若惊,热心告知我游览路线,让我扫码关注可以用手机免费收听各处景点介绍,又让我站在公园门口拍照。我一问才知道,今天是她们自疫情后的第一天开园,而我是开园后的第一位游客。

        雨中,我独游了北固山。沿着东吴古道拾级而上,甘露寺、多景楼、北固楼、望江亭、一一拜谒登览,走龙埂经鲁肃、太史慈墓下山。用心体验感受了这座千古名山。

        北固山作为镇江沿长江三山之一,是一座传奇名山,积淀着厚重的三国东吴文化,无论正史、野史、和小说中都有它的记载。孙权把都城从苏州迁到这里,因山为垒,缘江为境,利用这里险峻的地势建起铁瓮城,周瑜的大都督府雄居北固峰上,小说中吴蜀结盟,刘备招亲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后世建起的多景楼、北固楼,吸引了多少爱国志士和文人雅士登临赋诗。辛弃疾的两首北固亭怀古词冠绝古今。因而,镇江人把这里看成城市的根脉。

        多景楼立于北固峰西南峰巅,我在雨中登临,烟雨蒙蒙中远眺,浩浩长江前陈,左望金山,右顾焦山,都在虚无缥缈间。急雨砸在楼顶屋瓦上,是放大了的打击乐,水顺着凌空翘脚的屋檐,形成了瀑布,落在一片鲜嫩的绿色植物上,那水灵灵的绿和湿淋淋黝黑的廊柱和古瓦,是那么和谐如画,眼前之景,就是宋画,是米家的山水特有点染云烟。

     

        那凌空的气势,八面的风景,让我徘徊良久,不肯离去。听雨,在长江三大名楼之一的多景楼上,看"天下江山第一楼"那漂亮遒劲的书法匾额,心中念念不忘的是他,那个自己把他引为千古知己,特立独行又犯傻气的米癫。

      米芾和镇江是不可分割的,镇江的风韵令他流连忘返并终老于斯,镇江的山山水水滋养了他的手笔,成就了他那些流传千古的伟大作品。很多人知道米芾的《多景楼诗帖》,但可能不知道这个如雷贯耳的多景楼就在镇江的北固山。

        米芾来镇江是做官的,但他因为“好玩”却在这里丢了官,于是便更加放肆地玩。石头、字、画是米芾最爱玩的,他的爱好显然要比他的官位更为世人了解。不平凡的人就是这样,玩也会玩出些名堂。据说,他用自己最爱的一块砚山石和友人换了北固山的一块空地,建造了海岳庵。又给自己起了个“海岳外史”的号。自此,“米海岳”成了学书者心目中的一座高峰。米芾的海岳庵距多景楼不远,想来他在暇时应该常登楼远眺吧。疯疯癫癫的米芾面对着滔滔流水,内心能平静吗?我想,没有眼前这般的风景,何以刺激米芾写出这样的诗句和书法。

        米芾流传后世的书法多为小字,只有《研山铭》、《虹县诗》、《吴江舟中诗卷》和《多景楼诗帖》是大字作品,但许多人可能不知道,这四件作品都创作于镇江。尽管米芾的书法“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但那只是在艺术世界里。在现实生活中,米芾似乎更多的是半痴半癫。或许只有在多景楼上面对浩瀚的大江,他才会忘却仕途的困顿,忘却法度与规矩,忘却古人和今人,真正裸露出率性天真、感物通灵的本性来。幸好,我们能在《多景楼诗帖》中淋漓的笔触中读到那种难得的放肆。

      也许每个人都曾有过漂泊的梦想,孤身一人,身背行囊,持一部手机走天下。风景在左,我在右,因为行走,我们才能更真切地体会这个世界,搜寻自然和古人留给我们的信息。千年后,雨中北固山多景楼,我和米芾有了一场隔着时空的晤对,我似乎更加懂了他。

        镇江注定是个有故事的地方,我只匆匆一瞥。后来,雨霏还为我推荐了许多镇江名胜,有焦山的碑林,里面有大字之祖瘗鹤铭碑;茅山,神秘的道家名山;戴颙隐居,昭明太子读书,刘勰创作《文心雕龙》,米芾终老的南山;梦溪园,沈括归隐于斯,成其《梦溪笔谈》。等等。而这一切,都将是吸引我再次踏上这个城市的缘由。

     

你可能感兴趣的:(镇江散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