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笨小孩到大人物

引子:小偷与少年

一个寒冬腊月的晚上,天气非常寒冷,一般人家早早地就熄灯上床睡觉了,湖南湘乡一户人家里,一位少年仍然在他的房间埋头苦读。

他正在背一篇古文,这篇古文也不是很长,大概也就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那样的文章,没什么特别难背的,一会儿肯定就背完:“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他是一遍遍地读,然后一遍遍地背。但读得慢得要命,背得磕磕巴巴!

这可急死了房间里的另一个人。这个小偷在那个少年进屋读书之前就悄悄溜进来了,趴在房间的梁上,打算等少年读完书熄灯睡觉后偷东西。他想这大冷天的,这孩子点着灯读书,大概读一会儿也就睡了,所以他一直在房梁上候着。

可是听这孩子翻来覆去地倒腾这篇文章,就是背不会听这孩子读一遍,背一点,再读一遍,再背一点,这样来来回回十几遍下来,这小偷对这篇文章都熟了,他都快背下来了,可让他纳闷的是底下这孩子还是背不顺。虽然等得很不耐烦,可他也只好在房梁上趴在那儿等着。

这样又过了大半夜,小偷在房梁上都趴着睡了一觉了,可底下这孩子还在那儿背课文呢,而且还没完全背顺溜呢!小偷睡了又醒,醒了又睡,睡了再醒,眼瞅着天都快亮了,他以为背了大半个通宵的孩子总该背会了,总该要去睡觉了!可出乎意料,这孩子还在那儿磕磕巴巴地背着呢,一点儿要睡觉的意思也没有。

这贼耗了一晚上,挨了一夜冻,什么也没偷着,气不打一处来,突然蹭的一下就从房梁上蹦下来了。那孩子手上正捧着书,突然头顶上蹦下一大活人来,也吓了一跳,没反应过来。这贼劈手把孩子手里的书一把给抢了过来,然后“啪”的一下摔在书桌上,边摔边气愤地说:“瞧你笨得那样!你说这破文章有什么难背的!我一个没读过书的人都会背了!”

说完他一张口:“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一篇古文在这个贼嘴里,极其流畅地就背了出来!他一夜听了无数遍,不想记也记下来了。等到把书背完,他又指着这孩子说:“你看你笨成这样,读什么书啊你!”说完,这贼一甩袖子东西也不偷了,一脸激愤地扬长而去!

这个小偷一定不会想到,他当时所嫌弃鄙夷的这个小孩日后竟然能成为大名鼎鼎、功业非凡的大人物。

这个小孩的名字叫曾国藩。

一、光彩照人的曾国藩

他,出生于农耕之家,5岁发蒙,14岁开始应童子试,23岁中秀才,24岁考中举人,28岁那年考中进士点翰林。

他,30岁获授翰林院检讨(相当于副处级),短短七年时间便连升十级,累迁至内阁学士,2年后还当上礼部侍郎,后又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从副级处一路飙升到实职副部级,这个速度,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在清朝的所有湖南人中,他是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后来,他担任总督更是长达十余年。

他,42岁时受命帮办练兵,组建湘军,经过10年鏖战,于1864年成功镇压太平天国。这一年,他弟弟曾国荃攻陷南京,彻底灭了天平天国。他坐拥湘军30万,权倾朝野,功盖天下。慈禧任命他为两江总督、钦差大臣,节制江、浙、皖、赣四省军事兼地方政务。当年大清最高一级地方行政长官总督一职,全国才设8名,其中5名是“曾派”;除了曾自己任两江总督外、直隶总督刘长佑和闽浙总督左宗棠,均属湘军人马。另四川总督骆秉章和两广总督毛鸿宾,虽非湘军嫡系,但与曾国藩交往甚密。仅次于总督的地方要员巡抚,大清共有15名巡抚,其中7名属于湘系。至于再往下面的道台、县令之类,就更是曾国藩湘系的天下了。毫不夸张地说:1864年,他稳稳地把持了满清的大半壁江山。

他,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在他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时人誉之为中兴第一功臣,是立德立功立言的圣贤,是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

毛泽东评价他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美无缺,使以今日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毛泽东在《讲堂录》中还这样写道:

“王船山:有豪杰而不圣贤者,未有圣贤而不豪杰者也。 圣贤,德业俱全者;豪杰,歉于品德,而有大功大名者。拿翁,豪杰也,而非圣贤。张子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生民立道,相生相养相维相治之道也;为万世开太平,大宗教家之心志事业也。有办事之人,有传教之人。前如诸葛武侯范希文,后如孔孟朱陆王阳明等是也。宋韩范并称,清曾左并称。然韩左办事之人也,范曾办事而兼传教之人也。帝王一代帝王,圣贤百代帝王。”

二、“五经耻辱”的曾国藩

曾国藩曾经在家书中提及他所经历的几次挫折和耻辱,共计5次。

1、秀才考试被考官公开批责

道光十二年(1832),这一年二十一岁的曾国藩又一次参加秀才考试。曾国藩此前五次考秀才,都名落孙山。这一次,曾国藩考前下了苦功准备,考后也自觉发挥不错。结果发榜之日,却被学台悬牌(发布公告),责其“文理太浅”,以佾生(半个秀才)注册。曾国藩视在大庭广众之下被悬牌批责为奇耻大辱。回到家塾“利见斋”,他闭门不出,咬牙发愤。

2、“画图甚陋”遭同事讥笑

咸丰登基之初,曾国藩上了一道《应诏陈言疏》,痛斥当时的“以畏葸为惧,以柔靡为恭”的官场作风,曲尽当时官场的丑恶形状。并建议皇帝举行“日讲”,即加强学习,以本身的振作之气,扭转官场的泄沓之风,同时改革官员选拔办法,使进取之员有机会脱颖而出。

皇帝大为赞赏,对他提出的“日讲”建议更是感兴趣,命令他详细解释。于是曾国藩精心准备讲稿,并且画了一张解释讲堂布局的图表。不过他本不擅画,这张图画得相当难看。讲稿在九卿中传阅之后,曾国藩成了北京官场议论的中心。大家议论的不是他的赤心血诚,而是讥笑他“画图太陋”。曾国藩的这个“笑话”很快腾于众口,风传全城,人们见了他,都“目笑存之”,令曾国藩无地自容,寒了一辈子。

3、“为京师权贵所唾骂”

曾国藩晚年在家书中回忆,“昔余往年在京,好与诸有大名大位者为仇,亦未始无挺然特立不畏强御之意。”

大名大位者,一是陕甘总督琦善,一是军机大臣赛尚阿。琦善因在陕甘总督任内“妄加诛戮”而交刑部审讯,赛尚阿因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军过程中调度不力、日久无功而“交部议处”。但朝中众人多力图为之开脱罪责或宽减处罚。只有曾国藩挺身而出,拍案而起, “词气抗厉”,“四坐为之悚动”。慑于曾国藩的刚直,此二人被从严议处而革职。

本来,曾国藩在京官中人缘颇好。然而,这两次挑战“大名大位”者,却令他人际关系网出现巨大破洞。曾国藩打破了“官官相护”的潜规则,成为官场上的异类。案子审完之后,许多人与他拉开距离,甚至不再往来。诋毁之词纷至沓来,曾国藩几乎成了京师人人唾骂的人物。

4、长沙练兵事变

咸丰二年底,在湖南老家为母亲守孝的曾国藩奉旨帮办“团练”以保卫乡里。曾国藩一到长沙,就展现出雷厉风行至刚至猛的办事风格,并因此触犯了官场潜规则,得罪了浑浑噩噩的湖南官场。期间爆发了一场绿营兵大闹曾公馆的大风波。

曾国藩练兵,首重给军队注入“良心”和“灵魂”。每逢三日、八日,他要把军队召集到操场上,进行政治动员。他亲自训话,用“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孔孟之道和“不要钱,不怕死”的岳飞精神激励将士,教育他们忠君爱国,不得扰民。他还要求绿营也要参与操练与听训话。

绿营兵常年养尊处优,根本无法承受高强度的训练。为了抵制曾国藩,他们将斗争的矛头对准了乡勇。绿营和乡勇之间,经常爆发械斗。为了惩治绿营,曾国藩抓了几个带头械斗的绿营兵。其他绿营兵在提督鲍起豹的煽动下,情绪激动,纷纷上街游行示威,长沙城中一时大乱。湖南通省官员都和曾国藩气味不投,出了这个事,满城官员都关起大门,袖手旁观,心中暗喜。绿营兵见状,胆子更大,开始公然围攻曾国藩的公馆。绿营兵破门而入,连伤了他的几个随从。曾国藩吓得连忙躲到巡抚骆秉章的住处中,才幸免于祸。

湖南官员们把这事当成笑话,四处飞传。一时间,满城都是对曾国藩的讥笑之声。

5、江西困顿

鉴于湘军是唯一有战斗力的部队,咸丰皇帝命曾国藩出省作战,支援困境中的江西。湘军出省作战实行的是“就地筹饷”,江西省官僚系统负有供饷之责。

其时江西巡抚毫不知兵,胡乱指挥,却又气度狭隘,寸权必争。并因此而与曾国藩不和。他对曾国藩“多方掣肘,动以不肯给饷为词”。后因曾国藩的参奏被革职,而新任巡抚对曾国藩依然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在他的带领下,江西通省官员与曾国藩针锋相对,处处给曾国藩下绊子设障碍。

曾国藩要对商人抽税,地方官员马上也抽,强分一杯羹。曾国藩要任用一个地方上的绅士,地方官就扣住不放,甚至对敢于接近曾国藩的绅士打击报复。甚至湘军兵勇也被人毒骂痛打,遭受侮辱。

曾后来回忆这段经历说:“江西数载,人人以为诟病。”又形容当时的苦况说:“士饥将困,窘若拘囚,群疑众侮,积泪涨江,以夺此一关而不可得,何其苦也。”

他无时不想挂冠而去,但时势之危与圣人之教又不容许,只好百计隐忍,甘受煎熬,长年寸心如焚。“闻春风之怒号,则寸心欲碎;见贼船之上驶,则绕屋彷徨。”

这就是曾国藩所说的“为江西所唾骂”的难堪经历。

三、“三次惨败三次自杀”的曾国藩

第一次是靖港兵败。他得到错误情报,以为靖港守敌只有数百人,防备松懈,于是轻率冒进。当他率领水军战船到达靖港时,才发现中了空城计,太平军突然神兵天降。太平军乘胜追击,俘获无数,“活捉曾妖头”的喊声震天响。曾国藩羞愤交加,死伤士兵大部分来自湖南湘乡,他从座船上一头扎进水中,准备一死了之,幸亏被部下救起。

第二次是湖口惨败。1855年,曾国藩率水师进军江西湖口,再次遭遇劲敌,进攻受阻。太平军派出小船携带火器,乘月黑风高,冲入湘军船队,大肆放火。湘军顿时大乱,火光冲天。遭此大败,曾国藩眼看在劫难逃,仰天长叹一声,纵身跳入冰冷的江水中。幸好这次又被部下从水中救起。

第三次是祁门被困。1860年,曾国藩受任两江总督。曾国藩无路可退,身边又无兵可派。料定此番必死无疑,于是先给朝廷写了一份遗折,又给儿子写了一封遗书。安排好后事,他便手握短剑,静静地等待最后时刻。只要敌军冲进来,立即拔剑自杀。

曾国藩三次自杀,三次情况都有不同:第一次是不敢接受失败,斗志全无,消极逃避;第二次是勇敢面对失败,走投无路,不自杀就要被活捉,之后却积极筹备东山再起;第三次则是从容应对失败,视死如归,准备杀身成仁。每次都是致命的打击,但他从不放弃,越挫越勇,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四、曾国藩人生的三次转折

1、13项修炼,人生的第一次转折

第一个转折点发生道光22年,那年他33岁,他立志成为圣贤而非升官发财。为此,曾国藩专门为自己量身定制了一个修炼课程表,共计4类13项修炼:

第一类:炼心。

⑴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认真对待每天遇到的人和事,有事的时候专心做事,无事的时候不去胡思乱想。

⑵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一会,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每天不拘时候,静坐半个时辰。摒除外界干扰,回顾总结当天的行动和思想中的过错,并将其从根子上加以铲除,使内心世界始终充满光明,从容不迫。

⑶养气(无不可对人言之事。气藏丹田):修炼自己的气场。要气藏丹田,心胸磊落,养成浩然正气,始终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这三门课程,主要是针对立志不坚、杂念太多、内心浮躁、好动轻佻的毛病,从而每天保持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第二类:修行。

⑷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每天黎明即起,醒后不恋床,以养成早起的习惯。

⑸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晚上不要出门闲逛,既耽误时间,又伤害身体。

⑹谨言(刻刻留心):少说话,时时刻刻要牢记在心。言多必失,能不说就不说,实在要说也要三思而言。

⑺保身(谨遵大人手谕:节欲、节劳、节饮食)节欲、节劳、节饮食,养生之道。

这四门课程,是想改掉不良的生活和行为习惯,针对的是晚起、晚上出门、话多、好色等问题。

第三类:学习。

⑻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都是徇外为人)一本书没读完,决不读其他书。不在人前装样子,东翻西翻,貌似读书很多,实则不然。

⑼读史(二十三史每日读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⑽日知其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每天学习自己不知道的,每天写一篇《茶余偶谈》,把与师长和朋友聊天中有价值的内容记下来,相当于随笔。

⑾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每月复习已经知道的,每个月创作几篇诗文,以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⑿作字(早饭后作字。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每天早饭后练一个小时,如果有人向他求字,也算在课程任务之中。

这五门课程都是关于学括读书、写字、写诗、作文。“千秋邈矣我独留,百战归来再读书。”曾国藩喜欢读书学习,也天天坚持读书学习。腹有诗书气自华,曾国藩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儒帅,跟他的坚持学习确实是分不开的。

第四类:监督。

⒀写日记(须端楷。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记出。终身不间断):立志终生坚持写日记,用小楷认真书写,天天都写,不能间断,以此来磨练自己的恒心和毅力,不断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写日记可以缺点毛病些记下来,使检讨和改造自己变得有迹可寻,使其它各项课程能得到监督和贯彻。

这是一个由内而外、道德与学问并重的体系。后来,他又专门写了五条箴言,用楷书写好挂在书房,时时提醒自己。一是立志,二是有恒,三是居敬,四是主静,五是谨言。难能可贵的是,无论是十年七迁,连升十级,事务越来越繁忙,无论是身体状况有多么糟糕,他都能够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如此这般。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人初做事,如鸡伏卵,不舍而生气渐充。如燕营巢,不息而结构渐牢。如滋培之木,不见其长,有时而大。如有本之泉,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十年磨一剑,经过长期的持续修炼,他在意志品质、学问本领、官位事业上超越了同时代的许多精英。

由此出发,曾国藩一生追求做圣贤,他的一个座右铭叫“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从这可以看出他的发心和宏愿:一定要逼自己做圣贤,不留任何后退的余地和妥协的空间。这个发心和宏愿,作为一种强大的驱动力,让他在历经挫折、苦难、打击时,能够不放弃、不动摇、不妥协,成为他成就事业最强大的心理动力。立志做圣贤给他带来的格局、胸怀、眼光、境界,在招揽人才方面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衡州练兵,人生的第二次转折

“长沙之辱”可以说是曾国藩此生的奇耻大辱,他所经历的这一次重大挫折,不仅是他这个堂堂二品官员头一次经历,在大清帝国的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曾国藩面对如此境遇,曾经想过,要上书朝廷让皇帝裁定处置,可是转念一想,皇帝能处理一个骆秉章,但又怎么能把整个湖南官场的问题解决?

思之再三,他把被打掉的牙齿和着血咽了下去。他做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带着内心无法示人的伤痛和那些他亲自招募上来的湘军来到了衡阳,在没有职务和授权、没有办公场所、没有训练经费、没有任何带兵经验、更没有任何人援手相助的情况下,憋着一股气,又开始了新的“团练”工作。

正是长沙之辱带给他的巨大打击和强烈刺激,激发了他的斗志,让他在所有从未遇到过的艰难险阻面前苦苦支撑,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题,越过了一个又一个坎坷,不管皇帝信不信任,也不管别人理解还是不理解,他都义无反顾,终于训练出了一支有一万七千多人的队伍,并在咸丰四年与太平军进行了殊死之战,取得了以少胜多、十战十捷的重大胜利,这让整个大清王朝都为之一振,那个从开战以来就一直没有接到过捷报的咸丰帝也是特别高兴,特颁圣喻命曾国藩可以单衔奏事,授予曾国藩除了湖南巡抚,其他文武百官都可以调遣的权利,这大大地改善了曾国藩在湖南的政治处境。

多年后,曾国藩用一句湖南俚语描述了他当时的心态: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意思是说与人打架打脱门牙,却不认输,把牙吞进肚里,苦练本领,以图来日复仇雪耻。

3、湘乡丁忧,人生的第三次转折

湘军出省作战,曾国藩到了江西却又和江西官场不和,为江西所唾骂,此时恰逢曾国藩父亲去世,他这次实在受不了这些年的委屈,上疏要求回湘乡老家丁忧,并且不等批准就把军队抛在江西,径直一人回到湖南老家。皇帝没有批准并让他回去带兵,曾国藩就把这么多年的苦水都写在奏折里,并向皇帝要实权要保举权。没想到这时太平天国内讧,自相残杀,势力大衰。皇帝便顺水推舟地答应了他丁忧,变相解除了他的兵权。

这当头一棒差点把曾国藩打昏。他万没料到苦战数年竟是这样一个结果。太平天国已经式微,平定指日可待,这天大的功绩就这样拱手让出,让他如何甘心。

在极度痛苦中,曾国藩一遍又一遍地思考:为什么自己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却不能见容于湘赣官场?为什么对皇上忠心耿耿,却招来元老重臣的忌恨,甚至连皇上本人也不能完全放心?为什么处处遵循国法、事事秉公办理,实际上却常常行不通?

他因此得了“不寐之疾”、 “怔悸之症”,卧病在床。

他关起门来,一遍又一遍,反反复复地读着 《道德经》和《南华经》。他细细地品味、慢慢地咀嚼。同时,他回想起在长沙与绿营的龃龉斗法,与湖南官场的凿枘不合,在南昌与江西官场的争强斗胜,这些年与皇帝的较劲和恩恩怨怨。

他开始反思自己,在官场上一再碰壁,不光是皇帝小心眼,大臣们有私心,自己的个性脾气,也有很多缺欠。总是怀着强烈的道德优越感,因此说话办事很让人反感。他越来越清楚的看到他的缺点,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蛮干,一味刚强。结果反倒是欲速则不达,处处碰壁。

他开始悟到柔弱胜刚强、上善若水、和光同尘、不争而天下莫能为之争的真谛。

他兴奋地在《道德经》扉页上写下八个字:“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再读《南华经》,他又郑重其事地写道:“静中细思,古今亿百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当思一搏。大地数万里,不可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夜仅一榻耳,当思珍惜。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一毛耳,当思多览。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所能及者,不过太仓之粒耳,当思奋争。然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

他决定从此明用程朱之名分,暗效申韩之法势,杂用黄老之柔弱。

这次长达半年的闭关修炼,让他对人事物的看法大悔大悟,大彻大明,他的内心世界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事业也随之开拓了一个新的天地。

曾国藩的一生,可以说是屡战屡败,充满了挫折与逆境。而他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屡败屡战,以“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的意志力量和“打脱牙和血吞”的狠劲韧劲坚持到最后。他的成功,得益于他独特的炼心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他立志成为圣贤,他一生三变,第一变是由词赋之学变到程朱理学,第二变是由程朱理学变到申韩之术,第三变是由申韩之术变到黄老之学。他不断修炼和改造自己,不断超越自我,最终达到上善若水、和光同尘、以柔弱胜坚强、厚德载物的境界。然而,其中始终不变一以贯之的是成圣之志,自强之心,自律之行。这使得他超越了同一时代的精英,并最终影响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

正如梁启超说:“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中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烁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曾国藩的潜心修炼和“在事上磨”,给自己创造了富足丰厚的心理资本,让他能够穿越人生的耻辱、挫折与苦难,历尽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更坚强,最终百炼成金。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笨小孩到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