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的根基

《鲍鹏山 论语智慧 第3课 君子务本》


<做人的根基>


【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白话】有子说:“一个人能做到孝顺父母与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司,那是很少有的。不喜欢冒犯上司,却喜欢早饭作乱的,那是不曾有过的。君子要在根基上好好努力,根基稳固了,人生的正途就会随之展现开来。孝顺父母与尊敬兄长就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呀!”


【言论的认可】


这段话是有子所说,因为《论语》的编纂者是有若和曾参的学生,因此在书中也称这两位同列孔门七十二贤的孔子亲传弟子为“子”。


从这个线索可以得知,原本认为《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并不全面。经鲍先生的整理,《论语》的材料分为四种:


一是可尽信的孔子本人言行;


二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孔子与其所分四科中第一流学生的对话,如德行科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科的宰我、子贡;政事科的冉有、子路;文学科的子游、子夏。其中颜渊是孔子最好的学生,需要尤其关注;


三是孔子与思考和行动能力不足的其第二流以下的学生对话,缺少反馈的言辞,也只需要重点关注孔子的观点即可;


四是孔子学生自己发表的意见,其中优劣有别,有子算是其中表达尚可的,但与孔子相比,仍是相去甚远。


此段文字,就是有子作为学生代表的发言。


【做人的底线】


文中提到的“仁”,在当时与“人”通用,无需过多地去关注。但是,从文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孝与悌的重视。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可以等同于人的基本素养,也就是做人的底线。


这个底线,是礼数也是伦理,是家庭教育的产物,更是全社会倡导的普遍共识。在家庭学会了孝顺、尊敬和谦卑,才有可能在社会上做到循规蹈矩。这是政治统治的需要,也是社会稳定的需要,更是每一个社会人通过自身行为来影响社会关系的刚需。


这种需求来自从小的思想灌输和人格培养,同时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练习,已经将这种需求和行为在人们的生活中形成了习惯,并可复制到日后参与社会工作的场域中。这也是倡导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重要原因,确保在人类接收新事物新概念的萌芽阶段,就已经给予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遵循着这个思路一直成长,直到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成年人。


【人生的正路】


这样的从小培养和教育,正是为当时的人们,在成长过程中把好方向,定好目标,为整个社会提供统一的价值取向。这无疑是一件功德无量且有效节约成本的做法。


虽然哲学有灵魂三问“我是谁?”“我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但从现实层面来讲,答案其实相对简单,我是父母的产物,从生处来,往死处去。这是一条人生之路的固定模板。


虽然是一样的模板,可是整个过程,每个人都会面临不同的选择,这就需要通过思想建设来进行统一。不然的话,就如同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也都为了自己的想法在努力奋斗,可这想法背后最终的受益者往往只是自己。这也是人心不古这个成语清晰给我们呈现的末法时代的乱想,因为在古时候,大家的诉求可能更为一致,社会的各类成本的性价比也更高。


【积累的力量】


文中用了递进的方式,用通俗移动的方式讲述了这种社会价值取向的重要性。因为在家里做到了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到了社会上就不会去冒犯自己的上级;因为不会冒犯自己的上级,就不会有造反的行为出现。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在家里做不到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到了社会上就很有可能无视等级随意冒犯上级,进而可能变本加厉地演变成造反的行为。在那样一个乱世,战争频发,无非就是对权力和资源的夺取,就是从这一点点的不孝不悌,最终演变成的目无法纪。这些都是血的教训,这些也都是对社会对人民的严重伤害。


因此,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就是一种最能降低社会成本,最能有效避免战乱的有效途径。这改变都非一日发生,都是日积月累之后呈现的复利。这是基于社会责任感的自利利他,这是对于每一个君子的人生定投。


【写在最后】


我们的观念和心态,决定着我们将要采取的行动和行为。从思想上建立正向积极的观念,就是保证心态,并使自己保持正确行为的基本。脱离了社会的个体,是无法独活的。社会的安定团结才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而这保障正是来源于每一个家庭的和睦稳定,这是每一个人都要去学习、练习和温习的人生基本。


本文1730/累积33053/目标300000 完成进度11.018%

你可能感兴趣的:(做人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