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发布《不变的我们》,这是加入007不出局后,我的第18篇原创文章。
不知道你们如何,反正我虚荣心特强,多么期待自己的文章被更多人看到呀!一没事儿,我就去看阅读量。
5月8日下午5点,阅读量竟然是55,超过之前的每一篇。
非常真实又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阅读量真的高起来以后,我的第一反应竟然不是高兴,而是疑惑:出什么状况了??
5月8日晚上23点,阅读量达到了77,这是目前为止的最好纪录。我的第二反应是害怕,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完蛋了,当时我很快意识到:自己就是好龙的那个叶公!!
文章并没有特别出色,猜测可能是标题蹭了热点:彼时电影《后来的我们》正在热映,还有退票破纪录的怪现象。
也算摸着点套路吧:标题党能够胜出是有原因的,我们每个写作的人都不要小看标题,它虽然不是最关键的,但绝对是非常大的加分项。
这件事情引起我的一些反思:互联网时代的写作到底为了什么?
其实刚开始写的我,持续写到了第19篇的我,并不非常明确地知道:自己到底为了什么而写,直到读到梁文道的一些话:
“我们真正的健康的公共生活所需要的基础……就是每个公民他们都能够去聆听其他公民的想法和意见,愿意去反省自己……但是我们今天没有时间反省自己,因为我们都在忙着分享自己……当我们使用社交媒体时,我们最常发的就是一些庸常生活的记录,但这些庸常生活的记录,只要我分享出去了,它就不再庸碌,不再平凡了”。
如果作为个体,想要在健康的公共生活中获得有价值的滋养,身为其中的个人也要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我并不想简单的分享自己庸常的生活,恰恰相反,我想用自己的思考和写作来摆脱这种庸常,希望自己的生活有一丝丝理想主义的色彩,在某种形式上: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说实话,最开始我写,确实受到一些知识付费广告的诱导:通过写作月入10万,3年实现财富自由什么的。但后来写着写着,我发现:先暂时放弃写作变现的念头,(写作变现也满满都是套路,各人情况差异巨大,成功并不可以简单复制)单纯地把每篇文章写好,就是一件对自己非常有益处的事情。
我愿意把这样的写作定义为:反省自己,客观看待他人和事件的一个过程。为了高质量的输出,就要有高质量的输入和critical thinking的过程。
当我想清楚后,阅读量这件事情就不再成为顾虑了。它起起伏伏就像股价一样,不要被它左右和束缚,写作本身是我要长期持定的潜力股。
我的写作不是拍好的商业电影追求票房,也不是综艺节目追求收视率,它是思想活动的一部分,是某种自我反省,是成为更优秀自我的一把锉刀,我愿砥砺前行,越锉越勇。
“今天,我们把自己在社交媒体上写的东西,有多少人看,有多少人在意,当成是我这个人还值不值得存在,我的存在有没有意义的一个证据。”——梁文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