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要写书——记第一本书诞生之际【欢迎出版行业商榷】

“第一个作品”,我为常常称“处女作”。无疑,今天终于确定的我的第一本书便是我的处女作。

可以说处女作值得留念,但是因为它是“第一次”,所以往往会因为没有经验而存在许多不足。这也就会影响创作者的信心,我也难免有这样的顾虑。特别是在前不久参加张文质教育写作研修班学友陈志红老师的新书发布会后,听到徐杰老师聊到“很想把第一本作品高价回收”时,我更感到压力的巨大,越来越去猜测自己作品中的种种不适。

也罢,反正改变不了,加之人人事事都有第一次,索性坦然接受,以寻找更多改进之处,迈向精进与优越。

在曾经的教育写作中,我多次界定自己的写作是“不要脸地写”,也在自媒体微信公众号多次发文——我为什么不要脸地写?

我为什么说“不要脸”呢?

首先,无价值

虽然参加工作二十五年,但是可以说之前都是枉为人师,甚至于近乎是不太合格的人民教师——用着重复的知识教育着不断发展的学生。不读书,不写作,就是教死书。

所以,这两年的写作,我也算小白,内容空洞,语病众多,表达不精准……于是,所谓的文章内容太没有价值和意义,低俗。

其次,没读者

也或许由于前者原因,发布出来的文章没有读者。表面上看,公众号关注者上千,但每篇文章阅读量几乎不过百。

在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我想不足为奇,毕竟我才是起步者,只能不断写,多年以后,我相信能够遇见不一样的自己,

后来,我不管要脸不要脸,坚持写,拼命写。再后来就有了把“文”变成“书”的欲望和行动。

既然写作都那么“不要脸”,那么“出书”是不是“更不要脸”呢?是的,我确实有顾虑。我想,大致我的“书”不会有任何读者。

但是,我还是坚定去写书。我又为什么要写书呢?

首先,写书是自我写作的一次飞越

“专业写作是站在自己的肩上攀升”,这是举国熟知的成长模式。那么,将写作升华成书,更是更好一层。可以说不仅仅是攀升,而是一种飞越。

日常的教育写作可以很零散,甚至于基于真实的随意。而编成书,那么就需要更明确: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并且怎么办的实操更具可读性。

创作中要让教育故事更有可见性和生动性,随后还要加上实实在在的解决办法。如此一来,从众多每日的发文中汲取精华而加工,这一过程可谓“飞越升天”。

这是成长的至高形态,何乐而不为?

其次,我想证明:乡村教师也有很多可能。

不是虚夸,可以说就目前的我而言更具备躺平条件,或者至少说不要那么“拼”。比如,从管理角度讲从班主任到教务主任,二十余年,选择退了下来;从职称讲,稳居正高;从身体讲,左耳突聋症严重不可治愈……我确实该“歇歇”了!

但是,山区的教育告诉我:不可以!

至少还需要十年才能退休,这十年就这样躺平,这十年就选择沉默逝去?

不,四十五就躺平,那么这样的乡村教师太多了。那么老师处于躺平,乡村教育怎么办?

我非英雄,不敢说能拯救什么,但是目前的乡村教育需要一些更具情怀和使命的教育人来做一些担当。所以,我坚定信念:以一种能让他人敬佩的方式去影响更多的人。

因此,我们坚持去写书。这是第一本书,从取名为《给一线教师的建议》到最终的《一线教师如何快速成长》,一次次的修改和矫正,一次次的沟通与升华。一路走来,充满了成长。

转眼一年以来,我又写下了第二本“书”《乡村教育守望者:一线教师教育力》(自定主题,约14万字,八十篇关于一线教师教育力)。(内容简介如下)

教师教育力是教师魅力的核心,是教师对学生、对身边人、对事业以及自己的态度在其言行中的反映。教育力并不是一项单纯的性格或特质,而是多方面的综合呈现,它是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而形成和发展的独特的感染力、影响力与号召力之总和。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力是达到理想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一切教师成长的推动和能力提升,最终指向是通过教育力的具体绽放而实现幸福完整的教育。

“本书”主要以我乡村从教近30年的视角,用“案例加实操”的形式把一线从教以来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自我教育力表达出来,希望能感染、影响和号召同行者。一是为一线教师提供一些教育力的参考;二是与一线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共同勉励、共同成长,面对困难,增强信心,争做一线教育的脊梁式草根教师。

书中我把教师教育力归结为“助人力”“励人力”“树人力”和“成人力”,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人”除了孩子这个教育的主体对象外,还有身边的同事和家长。依此,我将内容分为四辑,共收纳80篇相关案例和实操。

第一辑  静以助人(23篇)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我们都说这是一个浮躁的社会,这是一个变化多端的教育环境,随着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中最重要、最艰难的职业,面对社会发展对教育的种种挑战……我们作为教育的局中人、作为一线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具体执行者,“静下心来,做好每一件教育中的小事”,这已经是每一位教师应有的情怀和使命。特别,越是农村地区、越是偏远山区,越需要涌现出这样的拥有“静以助人”的师者。

这也是我第一感觉把书名定为《乡村教育守望者:一线教师教育力》的根本原因,我不敢说我的案例就是最动人的,也不敢说我的实操是最有效的,但是我相信:我所收纳的23篇案例和实操一定能给同行者、能给在“最底层”从教的乡村教师一些启发,感召他们不忘初心、一如既往为乡村教育做出更多奉献。

第二辑  化以励人 (17篇)

这一辑所说的“化”指的是“对话”和“感化”,我们都知道人的思想和意识很重要,但是要改变他人的思想和意识又何等的艰难!特别作为家长和老师的成人,固有思想更难以改变。

我们唯一的办法是加强良好的沟通和对话、突出感化的积极意义,特别要减少以制度的方式督促并建构意识的统一。

众多“说教”式教育的败笔告诉我们纯粹的、鸡汤式的“洗脑”并不治本的,所以通过有效对话和正能量感化达成思想意识和目标的统一、共同走向美好教育,这显得极为急切和重要。

因此,本辑我选取十七篇文章加以“影响”,帮助教师、家长等教育者树立激励他人的能力,成为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他人。不论是“对话”的“话”还是“感化”的“化”,旨在走向“化以励人”的最美好、最真实、最能帮助他人成长的理想教育。

第三辑  研以树人(23篇)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的、复杂的个体,我们所涉足的也是一个个的、不断变化的需求。怎样“以不变应万变”,又怎样“以变应万变”?我想:除了不断的研究、不断的学习,别无他法!

成为研究型、乃至于专家型教师,可以说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否则我们无法完成作为教师的使命。没有不断的研究提升,没有丰富的教学素养,我们何以成为一名真正的师者?

所以,要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成为一名真正的引导者,我们就必须深入研究知识、研究孩子、甚至于研究自己。从而汲取更多的智慧和宝贵的经验。

本辑选取的23篇文章便是我在乡村艰难的教育教学环境中,经过近三十年的历练和实践,在课堂、引导孩子、更好地做好教育等方面的一些研究,从而形成的一部分教师的“树人力”。

第四辑  专以成人(17篇)

只有具备良好专业素养的“老师”,才能成为孩子生命成长中重要的他人和引路人;只有具备良好专业能力的“老师”,才能成为孩子学习路上的激发者和引领者。只有专业的“老师”,才能做好专业的教育事业。

由此,要帮助孩子真正“成人”,提升我们教师的专业能力当是一项重要的己任。

何以提升?贵有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的“三专模式”(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也贵有中国式苏霍姆林斯基李镇西老师的“四个不停”(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不停地反思、不停地实践)……

我庆幸在我的教育生涯里并未选择“躺平”,行走在乡村的教育间,穿梭在乡村的家庭间,更奔跑在成长的大道上。我坚信:只有自己足够强大,才能让孩子们强大;我坚信:只有自己不断专业成长,才能提升思考力、提高表达力和促进幸福力。

本辑所选17篇文章,主要列举了我在生命成长和教育教学中“何以强大”“怎样专业从教”“怎样真正助人成人”等思考,旨在激励教师不惧成长并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帮助孩子成人的“导师”。

这本书在我看来我的欣喜度并不亚于第一本书,值得庆幸的是已经有出版社“看中”,但在合作方式上我还有一些异议,计划另外寻找合作伙伴。(欢迎出版行业联系、指导并商榷)。

除此之外,手稿基本成型的还有结合自己完成十余项各级课题而编写的暂定为《一位乡村教师科研之道》的书稿。最近计划从“学校”“家庭”“社会”“管理”四个维度,着手不少于一年的乡村教育发展之道写作,相信只要坚持那怕书不成为书,也一定有所飞越。

这就是我的写书梦。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为什么要写书——记第一本书诞生之际【欢迎出版行业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