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6→哲学】《知鱼之乐》DAY9飞跃,逻辑圈套和科学真面目

自然界里没有飞跃

所谓量“变”的量,必须在某个更深的基层里去寻找,而所谓质变的“质”永远与“态”没有分别。

所谓高度分化,就是高度代偿化或高度复杂化。为了在这样麻烦的思维境遇中生存,只好尽力建立起一套高度分化的感知辨识系统。

1)我们的感知方式,倾向于将对象的细微差别扩大化,所以我们总会把平滑渐进的动势误判为飞跃。

2)我们只能借助于原始物态条件(如光子,质子和电子等)来建立自身的精神神经生理系统。不但是感性,而且是整个知性乃至理性思维系统,也必须在感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象在表象和概念上的区别。

3)我们早把对原始微观条件的感受,完全混同在接近宏观条件的感知中了,我们的感知系统一开始就建立在缺乏或淘汰细微感受性的基础上,导致我们很容易忽略或失察在基础层面上发生的微观演动和细小变化。


黑格尔辩证逻辑的圈套

亚里士多德精心研究逻辑学,却反而给出了被我们称为“形而上学方法论”的形式逻辑三大定律:同一律、排中律和不矛盾律。他认为在逻辑上出现矛盾是不允许的,是思维混乱的表现。这一点,当今最伟大的科学家及其科学理论也同样得严格遵循。

作者无意否认辩证逻辑的存在,它是整个自然感应发展和生物逻辑进化的一个必经阶段,但一点儿也不想崇拜它,因为实在只是人类理性逻辑的最低水准。


波普尔悬念,科学的真面目

科学与非科学的唯一区别,恰恰在于科学的可证伪性。凡属于科学的东西,总能够被证明为是错的,而且科学进步程度越高,内容越丰富的理论,可证伪度也就越大,这在逻辑上意味着科学知识的真实性很低,而且倾向于越来越低。

唯物论有多么正确,唯心论也就有多么正确,他们总归是无可辩驳、却又势不两立的永恒真理。

休谟认为,从单称命题中不能导出普遍命题。把在时间和空间里不断重复的事件归纳为必然的因果联系,是缺乏逻辑和理性的。

玻尔提出了他著名的“P1一问题,到TT—试探性理论,到EE一消除错误,再到P2一问题”。

“试错法”的科学知识增长模式,使科学进化的原动力由消极被动的等待,经验积累,变为“猜想与反驳”这样一种基于创造的活动。事实上科学理论,准确的来讲叫做“假说”,好的创新一直是这样进行的,这里隐约蕴含了康德哲学思想的深刻洞见,

1)博学绝不是真理,博学也绝不能导出新知。千万不要整天忙着去学习别人缔造的现成知识结构,那只是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蛀虫,也不要一味的收集和归纳现在研究的课题素材,那是一个无边界,无休止的徒劳历程,而重要之处在于,你必须敏锐的发现研究对象的可疑点,必须找见可能对此观念产生证伪思路的蛛丝马迹,也就必然首先提出问题,然后调动思想,建立猜测假设或假说逻辑模型,这才算是真正进入了研究状态。

2)真理的尺度就是真理本身,真理的基点在于没有真理。你也不要指望自己能发现什么根基永固的真理,因为根基不固,恰好说明你的发现属于科学范畴,而不是伪科学的糟粕,只要事后能够证明你的逻辑,暂且可以纠正现行理论的某些漏洞或偏差。

早安,长沙,你好~哲学世界。

2020.03.12

你可能感兴趣的:(【316→哲学】《知鱼之乐》DAY9飞跃,逻辑圈套和科学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