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以家人之名》这部家庭剧热播,剧中的育儿方式很值得探讨。
对此,我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微信公众号中发表了一篇文章,在此分享。
《以家人之名》这部家庭剧热播,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
在这部剧中反映了很多中国家庭的养育问题,其中齐明月妈妈的专制型管教方式尤其值得深思。
美国心理学家鲍姆瑞德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民主型、放纵型和专制型。
其中,专制型家庭,父母强调权威,对孩子给予少量的关爱和绝对的控制,亲子关系紧张。
01- 控制型家长的管教行为
●●
专制型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常常是过度控制和打击:通过否定、指责、讽刺、威胁等方式,让孩子达到自己的期望,或者维护自己的权威。
剧中,一向温顺乖巧的齐明月,因为妈妈逼自己考公务员而爆发激烈争吵,这段冲突充分体现了专制的特点:
当明月告诉妈妈“我不想考公务员”,
妈妈怒不可遏地呵斥、指责:“这就是我养大的眼珠子,这么大的事情,竟敢骗我!”
当明月说自己想当一名记者,去北京两年就可以。
妈妈否定地打击说:“(北京的)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你有什么呀?北京人才济济,你比别人强在哪儿?”
当明月罗列了自己从学习到工作,一直非常优秀,不比别人差时,
妈妈讽刺挖苦道:“你差就差在心理素质,一到关键时刻掉链子。高考不就是吗,比平时模拟考试低了五六十分。你还考政法大学呢你?”
当明月说出自己不需要这样的关心,
妈妈感到付出的努力被否定,恼羞成怒,指责起她的闺蜜:“自从你跟你的这些朋友住在一起,你就学会了说谎、说大话,顶撞大人。”并命令道:“你明天跟我搬回去,准备你的公务员。”
妈妈拼命地控制,不断变换打击手段,矛盾也不断升级。
很多观众看后都惊呼:这样的争吵太熟悉了;金玉香和自己妈妈一模一样;明月不就是我吗......
02-过度控制的爱,是一种害
●●
可能很多家长会说,这样的孩子太叛逆。但孩子的叛逆,其实源于不被理解和尊重。
心理学家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中提到:家长用控制“战胜”孩子,会导致孩子反叛或盲目顺从,甚至退缩。
齐明月妈妈崇尚“在物质上不能亏待孩子,在教育上绝对不能溺爱孩子”。在妈妈设计好的路线上,孩子没有选择自由,只能听从照做。
在日常生活中,妈妈表现出极致地控制:
在学习上,明月没有考第一名就会就会被否定;
在人际交往上,以成绩划朋友圈,只能跟学习优秀的人接触;
吃饭点菜被妈妈批“就会老三样”,点了也被划掉重新点;
挑选衣服,妈妈认为白色容易弄脏,选黑色过于沉闷,当对妈妈递过来粉色回复“还行吧”,又被妈妈批评“没主见”。
在未来发展上,完全不顾明月想当记者,极力要求读法律专业。
**这些过度控制和操纵让明月成为表面乖巧,但内在却不自信、缺乏主见、不敢客观看待自己: **
虽然学习优异是班长,但却怯懦犹豫,没什么朋友;
买冰激淋、点菜、买衣服,都选择困难;
被子秋指责透露其亲父来找的信息后,不能勇敢解释自己的初衷,而是马上认错,一味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对待子秋和凌霄的感情,只敢暗恋,认为“暗恋是一个人的事情”,可以掌控,更安全,而不是自信大胆追求。
妈妈一边事事控制和否定,一边又嫌弃明月没主见,造成了明月的“低自尊”。
“低自尊”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孩子是暗地里的叛逆和报复。
明月在和妈妈的冲突中,曝光了她不断加剧的“反抗和报复”:
“我不需要你这样的关心,根本不是我想要的。
你没有尊重过我的意见,你嘴巴上的民主,本质上就是你的专制。
你从来都不了解我。我从小到大我最擅长的就是撒谎。你一直想要一个乖女儿。你不让我干的事情,我在背后都偷偷干了。
为了不让分数达到你想要我报考的政法大学,我高考故意少填一张答题卡。”
根据简.尼尔森的解释,对于高控制的父母,孩子最终会向和父母期望相反的方向寻求报复,以掩盖自己受伤害的感觉,获得一种掌控感。
我们看到很多网友也评论,自己遇到了同款父母,而结果也和科学解释是一致的:
网友:初二到初三基本是班级第一,每次开家长会我妈都开心得意。有一次考了第二,回来就数落我太骄傲太粗心。我不知道这跟我高中大学都很厌学有没有关系......
网友:我也是。我到现在我觉得我有病。最讨厌他们说养你读书有什么用。每次回去都会窒息。我头发一把把的掉就是因为这个。
03-父母爱对了,才是真的爱
●●
父母都说是为孩子好,但只有爱的方式对了,才是真的对孩子好。
基于家庭教养方式理论,家长应该转变观念,增强情感投入,改善教养行为。
(一)改变教育观念
尊重孩子的独立性
每个孩子都有独立的身体和思想,有独一无二的人生。
父母应该维护孩子的尊严,尊重孩子的态度和想法,这样才会激励孩子保持自尊地发展。
(二)营造有爱有规则的
民主型家庭氛围
真正的爱,是帮助孩子建立价值感和归属感。
不同于专制的家庭,民主型父母对孩子既有合理的要求,对不合理行为做出适当的限制并辅助孩子达到目标,同时对孩子充满关爱和耐心,亲子关系温暖和谐。
这样的家庭,孩子自然能发展出价值感和独立、自信、合作等对人生长远有益的品质。
(三)父母爱对了,才是真的爱
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战》中说,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
对待孩子的进步,不是要求更高,而是给予肯定和赞美;
在孩子犯错的时候,不是批评指责,而是给予鼓励和引导;
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是打击嘲讽,而是提供帮助,解决问题。
如此,孩子才会勇敢、自主地向前走。
结语:
当明月对妈妈说:“我不会再听你的话了!”
父母们都应该警醒。
为人父母,应该如纪伯伦所说: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在你身边,却不属于你。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象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 E N D —
“有料家庭教育”,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关注!
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培训师;
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硕士,从金融业转行家庭教育,服务多所北京、上海等地中、小学,2000+孩子与家庭。
希望用我的专业、经验和真诚,给您、孩子或家庭带来成长。
养育、成长过程中遇到任何困惑,欢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