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与立场

Part1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一、你了解自己的思维吗


当热情转发过的事件出现反转后,你会如何对待?

2006年因为法官一句诘问“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扶”而引爆舆论的彭宇案,以“好人被冤,坏人讹诈”的评断铭刻在很多人心中,法院的判罚被指引发道德滑坡20年。

虽然后来材料披露“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扶”并非法官的原话,最高法和《焦点访谈》也曾声明两人确实发生过碰撞,大多数人仍然不关注,也不相信。甚至有人坚称,就算彭宇自己面对镜头承认撞人,也不能排除被迫。

其实,和热点事件和谣言让人印象深刻不同,事后的通报、辟谣的效果通常很不理想。这是因为,绝大多数人都不愿非难自己的思维方式。除非依据批判性思维行事,否则面对与自己相信的事情相悖的信息时,人们往往采取逃避的态度。


思维的层级

思考是我们的本能。“在这样或那样的情境中将会发生什么?如果我想做某事,为之准备的最佳途径是什么?”这样的思维过程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生而为人,没有任何东西比可靠的思维更有用。但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思维都存在偏差和扭曲,不管我们自身是否察觉。


人们的思维水平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 较低层次的思维。它的特点包括无反省、常常依赖直觉、由低技能混合而成的水平、具有很大程度上的自利特性以及自我蒙蔽性。

我们一出生就处于这样的状态,认为自己的信念就是事实,常常笃定地认为某个人好,因为他和我观点一致;某个人坏,因为他居然对我看到的明显事实视而不见。绝大多数人至死都未改变这种状态。


2. 思维的高级层次。它的特点包括选择性反省、高技能水平、不具有一贯的公平合理性,可能在诡辩方面很有技巧。

处于这一层级,我们开始认识到,糟糕的思维会威胁我们的生活,提升自己的思维是困难的。但是,如果你就此断定,自己没有偏见,与很多自我蒙蔽者不同,那么你将不会变得特殊。


3.思维的最高层次。它的特点包括反省外显化、最高水平的技能和一贯的公平合理。

处于这一层次的人,是真正的批判性思维者。此时,我们会注意到不同立场的合理性,会发现自己的思维受到不同力量的塑造,而思维又塑造着我们的信念系统。我们力求做到公允,用一种道德和负责任的方式进行思考。

当发现别人的观点有更严密的推理基础时,我们便改变自己的观点,而不是用思维操纵别人以掩盖真相。

要达到这个意义上的公正状态是极为困难的,它需要我们同时具备所有的批判性思维认知特质。

二、批判性思维有何要求


公正的思维意味着用相同的方式对待所有的观点,在思维中不考虑自身和群体的私利,满足思维的各项认知标准。一般而言,它具备以下特质:认知谦逊、认知勇气、换位思考、认知正直、认知坚毅、信赖推理以及思维自主。


1. 认知谦逊:知道自己无知

认知谦逊是指我们能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对自我蒙蔽保持敏感,注意到自己观点中的偏差、成见以及局限,不会无知却假装渊博。

认知谦逊的反面是认知自负,即把自己的一切信念、误解、错觉都当作显而易见的事实,在受到挑战时恼羞成怒,拒绝承认思维中的瑕疵。比如,一个警察仅仅根据一个男人非主流的外表,就断定他最可疑。


2. 具备认知勇气:愿意挑战自己的信念

具备认知勇气的意思是,能够面对并公正地对待那些我们有着强烈抵触情绪或从来不愿意认真倾听的思想、信念和观点。比如,坚持无神论的人,能够真正去理解有信仰人的思想,敢于研究神学的经典论著。

认知勇气的反面是认知怯懦,即我们面对与自身不一致的观点时会感到恐惧。非理性的人一旦以一种情绪化的方式认同某种信念,就会以此界定自己是谁,不敢也不愿意倾听对方,喜欢下意识地通过各种方式妖魔化对方。


3. 换位思考:拥抱对立的观点

换位思考就是能够注意到自己需要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从别人而不是自己的前提、假定和思想出发,准确地重构别人的观点和推理过程。

换位思考的反面是思维的自我中心性。它会使我们从狭隘的角度出发了解世界,忽略他人观点的必要性。


4. 认知一致:对自己和别人持相同标准

认知一致最直白的意思就是不双重标准。要求别人做到,自己也要做到。同时,诚实地承认我们思想和行动不一致的地方,并积极探寻解决之道。

认知一致的反面就是认知虚伪性,希望别人坚持标准,自己却要豁免,而且不觉得有什么不合理。比如,看到别人插队就痛骂素质低下,但自己插队时却认为事急从权,完全可以理解。


5. 认知坚毅:消解复杂性和沮丧

有些问题很复杂,难以轻易地解决。当复杂性深植于认知任务,而我们却不放弃时,我们就具备认知坚毅。

认知坚毅的反面是认知惰性,即一旦面对有挑战性的认知任务就迅速放弃,不能容忍认知上的痛苦和沮丧。


6. 信赖推理:认识到自身推理的价值

信赖推理的人,不会认同任何信念的具体内容,敢于抛弃任何不能获得证据和不能通过理性思考得到的信念。他们只认同推导出信念的方式,遵从证据和推理的指引。

它的反面是怀疑推理,将自己的观点和信念视作唯一的真实和正确。


7. 思维自主:成为一个独立思考者

思维自主要求我们在思考时不依赖于他人,坚持自己的标准,有一套自我管理的方式,对自我的思维拥有完全的训导力。

思维自主者敢于拒绝不公正的权威,同时也能看到对方的贡献。在形成思维原则时,他们十分慎重,时刻监控思维错误的倾向。与之相对的是思维从众。


以上认知特质在批判性思维中相互依存,贯穿于思维过程中的各个要素之中。


三、思维的要素


如果我们能将自己的思维看成一个个要素,并检核自己是否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认知特质,便能更好地发现思维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大多数推理都是无意识的,只有在别人发起挑战,我们捍卫它时,它才变得外显可知。但是,无论是否被意识到,思维的过程都由八大要素所界定,它们分别是:目的、观点、重要概念、关键问题、信息、解释与推断、假定、意涵和结果。

1.目的

目的是大脑里一些理解某事物的理由。只是,我们思维中追求的目的大多数时候不够明显,而且,有些时候追求的目的之间还相互冲突而不自知。想成为有教养的人,又想避免挑战任何有智力性的工作。希望别人爱自己,但却偏偏做出破坏关系的行为。因此,把思维的目标提升到意识水平,是批判性思维能力很重要的一部分。


2.观点

思维存在一些推断的框架和聚焦的角度,人们称之为政治的角度、科学的角度等等。一旦理解某人从哪个角度触碰主题的,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其整体思路。


3.概念

概念是我们用来理解某事物的一些观念。任何事物都必须由我们创造出概念,才能进入思维中来。我们通常在直觉状态下运用概念,仿佛“树木”“云彩”“小孩”主动提供了固定在它们身上的名字一样,但事实上它们都是大脑创造出的概念。

想要成为一个思考者,就必须通过所见所体验去创造概念,成为赋予事物概念的主人。相对于很多规则,概念错误更难被发现。你会发现在对方行为举止显示他们不爱自己的情况下,很多人仍然会与对方结婚,这主要是因为对方的言行被语言表达所掩盖,对方说了“我真的很爱你”。

像爱、友谊、正直、自由、民主以及道德等重要的概念,我们生活中常常发生曲解。这是因为,我们的潜意识的倾向往往就是提供自己想要的,而不是用一种真实的方式描述我们自己或这个世界。

4.关键问题

思维中的关键问题,是指我们思考时经常会遇到的需要解答、解决以及表决和讨论的疑难、问题、议题。


5.信息

信息是某些我们需要理解的对象。思维推理不运用一些事实、数据或经验作为个体思维的组成部分是不可能的。找出可靠的信息源,并批判性地提炼自己的经验,对批判性思维者而言是极为重要的目标。


6.推断

所有的推断都是心智活动的一个步骤,通过它,人们可以根据某事项的真实性断定另一事项的真实性。推断可能准确,也可能不准,可能符合逻辑,也可能不符合逻辑,而你自己也知道这样的可能性。


7.假定

假定是对对象的一些初步认识,被我们当成理所当然的东西。作为信念的一部分,我们认定它是正确的,并且以它为依据进行推断。

假定也有可能是错的,但是我们自己意识不到。比如,两个人同时看到一个人躺在水沟里,一个人可能推断那是一个流浪汉,另一个人则可能推断那人需要帮助。两者的不同反应就是由于各自的假定不同,前者假定只有流浪汉才躺在水沟里,后者则假定任何躺在水沟里的人都需要帮助。


8.意涵

意涵是指跟随在思维之后的东西,也即思维所引申的部分。如果你跟某个人说爱,你就在暗示,你关心他的幸福。如果你承诺,你就在暗示,你将信守它。注意不到某些情境中自己或别人的话语的意涵,就会发生解读误差。


思维的各个要素之间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密切重叠。因此不要用绝对的眼光区分它们,因为区分永远是在相互关联的情况下进行的。

目的会影响提问方式,提问方式影响信息收集,信息影响着解释,解释的方式影响着概念,概念影响着假定,假定影响意涵,意涵则影响看问题的方式和观点。


案例分析:

如果一个人有着如下的思维:

简单的事情是快乐的关键,睡觉、剪草、亲近自然、听音乐、读书。不要试图让世界发生变化,无论你做什么,世界都不会改变太多。不要担心不公正,不要牵扯到别人的事物中,那些行事不公的人最终自然会遭到报应。

逐一检视思维的各个要素,我们会发现:

他的目的就是享受生活,避免卷入任何痛苦的抗争中。

与他有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事物,才能享受最大化?

他在追求目标时,使用的信息主要是和日常事物相关的信息。

他使用的主要假设是:简单的快乐对所有人来说都可以得到。世界的权力从没发生过实质的变化。

他使用的主要观念是:最好的生活就是享受简单的快乐。无论做什么,都不会对领导产生影响。行事不道德的人自然而然会受到制裁。

他的主要结论是:通过做自己喜欢的事,通过维持现状,能够享受到最佳的生活。

他的主要意涵是,他将享受到生活中的很多快乐,但却对人类生活没有任何贡献。

拆解思维的要素,是为了分析衡量思维的质量,但只是拆分仍然不够,还需要引入思维的标准,相互对照,才能得出结论。


四、思维的标准


想要合理评估自己的推理能力,需要我们一直介入自己的思维,并以思维质量标准为参考,来考察思维的各个部分及推理的整个过程。通常我们要使用到的标准包括清晰性、准确性、精确性、关联性以及深度、广度、逻辑性、重要性和公平性。


1.清晰性

如果一个陈述不清晰,我们就无从展开讨论。比如,“对美国教育体制能做些什么”就是不清晰的问题,更清晰的问题可以是“为了让学生学到胜任工作的技能,从事教育的人能做什么”。

你可以问以下问题,来分析思维清晰与否:

你能就那一点作详细阐述吗?

你能换个方式来表达那一点吗?

你能给我举个例子吗?


2.准确性

一个陈述可以清晰但不准确,比如“大多数狗都超过300斤”。人们经常错误地呈现或描述事情,特别是牵涉到他们的利益时。

你可以问以下问题,来分析阐述准确与否:

它是真实的吗?

我们该如何检查它是否准确?

我们该如何探寻它是否真实?


3.精确性

一个陈述可以既清楚又准确,但不够精准,比如“小明超重了”就是如此。

你可以问以下问题,来分析陈述精确与否:

你能否提供进一步的细节?

你能否更具体一些?


4.关联性

一个陈述可以清晰、准确且精确,但和议题无关。比如在讨论学生成绩时,因为努力程度不等同于学习质量,所以学生投入学习的时间和成绩其实没有关联性。

你可以问以下问题,来分析问题是否具备关联性:

那些问题如何与议题有关?

这一观念如何与其他观念相关?


5.深度

一个陈述可以清晰、准确、精确且具有关联性,但是却缺乏深度。比如,在讨论美国毒品问题时,回答“唯有对其说不”,就是用一种极其肤浅的方式对待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它没有深入到历史、经济、政治、心理、生理所有方面。

你可以问以下问题,让思维更具深度:

你如何考虑问题中的各种难题?

你如何处理问题中最重要的各种因素?


6.广度

一个推理可能清晰、准确、精确、有关联切有深度,但缺乏广度。比如,对于经济改革,持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立场的人,对议题的探讨都很深,但却都只展示了问题中的一个立场。

你可以问以下问题,让思维更具广度:

我们是否需要考虑另一个观点?

是否存在看待这一问题的不同方式?

从……立场看会怎么样?


7.逻辑性

思考需要将大量的思想按照某种秩序放在一起。如果这些思想组合相互支持有意义,思维就是合乎逻辑的,否则就是缺乏逻辑性。事实上,我们往往持有相互冲突的信念不自知。

你可以问以下问题,让思维更具逻辑性:

这些放在一起符合逻辑吗?

这些都能根据你所说的得出吗?

这些东西如何根据证据推导得出?

之前你用的是这些,现在你说的是那些,我不能理解两者何时为真。


8.重要性

当我们针对各种议题进行推理的时候,我们需要聚焦于推理中最重要的信息,并考虑最重要的观念和概念。尽管很多观念都与议题相关,但绝不是同样重要,很多时候思考失败就是由于把握不好轻重缓急。

你可以问以下问题,来分析问题是否重要:

针对这一议题,我们需要的最重要的信息是什么?

在某个背景中,为何那个事实很重要?


9.公平性

你可以问以下问题,来分析思维是否公平:

对于给出的证据,我的思维公平公正吗?

这些预设公平吗?


当我们运用思维标准分别检查推理的八大要素,就能发现思维中现存的一系列问题。当完成了检查清单,我们也就拥有了强大的思维工具。


Part2为何要锻炼批判性思维


五、自我理解


你到达最好了吗

自然状态下,我们的生活深植于自己即刻的欲望、痛苦、思虑以及情感。我们迷恋即刻的满足和短期获得,明显不关心个人的成长、洞察以及正直,也缺乏动力去揭示自己的弱点、偏见以及自我蒙蔽。尽管我们自己很可能对此不以为然。

事实上,绝大多数人都没有真正深入理解过自己的思维和情绪情感的本性。比如,大多数人下意识地相信,我们可以不经思索便获得知识、不付出认知努力就能读懂东西、写作是人生而拥有的天赋而不需要后天努力和练习。

最终,我们心安理得地逃避自我成长的责任,自己给自己制造出了一个无形的枷锁。我们大多数人都没能成为我们可以成为的人。


心灵的三个不同功能

这种作茧自缚的行为,源于我们对心灵运作的陌生。

心灵有三个基本功能,即思维、情感和欲求。

1. 思维的功能是判断趋势,弄懂意义。它不断回答我们生活的变化趋势将是怎样的。

2. 情感的功能是评估思维判定的趋势对生活的意义,告诉我们对那些事情该持何种情感。

3. 欲求的功能是激活能量以发起行动,告诉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以及应该把精力投放在哪里。


思维指明趋势,情感传递趋势的好坏,欲求让我们推进或放弃。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呈现密切的动态联系。

例如,两个员工各自接收到改进工作流程以提升工作效率的任务后,一个感到愤懑不满,因为提升意味着此前不好,于是他愤愤不平地拖延。另一个员工则欢迎提升机会的到来,他把这个情境看成体现创造性、锻炼综合能力的机会,于是他干劲满满地去推动。


尽管面临同一个任务,但一个人应对的情绪、决定接受挑战还是回避、最终成功还是失败,从根本上取决于这个人的思维如何解释这一情境。思维是这一切的起点。情绪和欲求是自然而然的结果,我们无从控制也无从改变,只有思维是我们能够直接触及的。面对改进工作流程的要求,我们可以问自己:当我接到任务后,实际上是对什么不满?是什么思维导致我不满?

只是,这样的分析,是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才会进行的。


六、决策的艺术


生活由行动构成,而行动由永不停止的一系列决策构成。可以说,决策的质量直接决定着生活的幸福程度。


评估自己的决策

我们对自己绝大多数的决策都是无知的。

由于错误追求即刻的满足和短期的获得,我们常常会做出自我妨碍、自我伤害的决策。比如,决定继续吃不健康的食物,决定抽烟、酗酒、决定不进行锻炼。

只有对大脑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将行为提升至意识可及的水平,进行思维反省和意志力自我训练,然后以出色的洞察力来约束自己的行动,才能对抗人类的本性,确保我们的长远利益。


准确地认识决策的各个备选项

决策的困难还在于需要决策的相关信息并不会全部清晰明了地摆在那里,我们必须认识到所面对的决策的各个备选项是什么。在这一步,人们常常会犯两个错误:

1. 错误地认为某对象是备选项,其实它根本不存在:

我知道他有严重的问题,但是他爱我,我能改变他!

我知道自己工作没有好好表现,但我最终将获得认可!

我知道我需要很费力才能学好这个知识点,但我可以在考试的前晚突击!


2. 没能认识到某个备选项的存在:

如果跟他离婚,我的生活就会陷入彻底的黑暗!

如果连这个工作也做不好,我就只能选择去死!

不进行批判性思维的人常常会忽视决策机会的存在,比如,一个人和某人关系很恶劣,但他既不下定决心结束这段关系,也不采取积极的行动改善关系,让问题变得“无解”。实质上,这也是一种潜在的决策,就是让事情保持现状,让自己陷在无能为力的泥潭里。


缺乏批判性思维的人,常常抱有一种青少年期的观点:我有权力去做我自己的决定,但当那些决策产生消极后果时,你有责任帮我逃避那些后果。而这种思维水平在残酷多变的成人世界里,毫无疑问会让人碰壁碰到头破血流。

七、掌控你的自我中心倾向


自我中心思维

检视人类过往的历史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会发现我们打架、发动战争、忽视孩子、嫉妒抱怨,存在数不清的自相矛盾和自我欺骗,经常生活在恐惧、悔恨中而不知所措。这些可怕的状况,多源自于我们思维中根深蒂固的自我中心主义。

我们生活在自己构建的故事中,却自信地认为从根本上弄清了事物的本来面貌。我们最常使用的心理标准是:

它是真实的,因为我相信它。

它是真实的,因为我们相信它。

它是真实的,因为我想相信它。

它是真实的,因为我一直相信它。

它是真实的,因为我从自身利益出发要相信它。

我们对某些事物感兴趣,实际上只是通过它能间接曲折地支持自己。我们不喜欢,甚至害怕那些指出我们前后不一致的人,在伤害别人时,我们自动将自己的行为正当化。


因为自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无时不刻不在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思考,自我中心思维对于我们来说,某个层面上说是天生的。


“成功的”自我中心主义

任由自我中心思维掌控生活,你可能运用它扭曲的逻辑取得某些成功。很多律师、商人、政客就是如此,他们运用高超的诡辩将不道德行为合理化,他们喜欢说“这是一个艰难、冷酷的世界,每个人都应该面对现实。我们做事的方式也是他人一直在采取的行事方式。”

他们不关心道德准则,除非他必须表现出道德以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一个政客,只有在选举依赖公共利益群体的支持时,才会考虑公共利益。他们常常志得意满,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理。


但是,这样的成功并不是安稳无虞的。利益受损的人,不会一直安于受害,而是一有机会就寻求反抗。有一对夫妻经常去租赁影碟,丈夫喜欢动作片,妻子喜欢爱情片,丈夫每次都有很多理由坚持选动作片,妻子也每每妥协。直到一天,妻子委屈崩溃,控诉丈夫一点都不爱她,不为她着想,坚持要离婚。


不成功的自我中心主义

没有成功操控别人的自我中心主义者,会因为失败而持续沮丧,陷入经常性的顾影自怜。“我不知道为什么一直倒霉。人生就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老板不相信我能将工作做好,妻子老是抱怨我,孩子在学校净惹麻烦。我为什么总是事不离身。”这样的自白是他们的常见心声。顾影自怜的自我中心者看不到人生的积极面,经常对自己施加不必要的伤害。


两种自我中心策略

在寻求成功的路上,自我中心者会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策略:支配他人和服从他人。

支配策略使用者的思维如下:

我知道的比你多,我有责任来掌控局面。

我有权为首,因为我对情境有更好的理解。

你正在做愚蠢的事,我不能让你伤害自己。

如果我用武力把事情做对了,我就应该这样做,因为我对该做什么有更好的理解。

这可能导致他们和对方关系紧张,尤其是遇到另一个惯用同样策略的人。


服从策略使用者不同于支配型直接斗争去获取权力,常常通过奉承有权力的人来获取权力。同时,他们必须向自己隐藏这种模式的作用,以维持自己的自尊水平。

他们的思维如下:

我必须顺从,否则我就不会被接纳。

因为要得到我想要的,所以必须服从那些比我有权势的人。

既然我不是很聪明,我就必须依靠其他人。

这种需要在潜意识中承认自己低劣的思维模式,一旦企图没有达成,就会导致怨恨、沮丧、焦虑和抑郁。同时,服从性自我还会迟滞理性心智的发展,限制自我洞察的能力。

他们要在心里承认:

我太笨了,学不了这个。

无论我多么努力尝试,都不可能比现在做得更好。

既然太傻学不了这个,那么尝试就没有意义。

支配型自我中心主义者相信自己已经知道所需要的一切,服从型自我中心主义者则相信自己学不会。


自我中心思维以高度自动化、无意识和冲动的方式运作,因而难以识别,更难以克服。批判性思维是对抗自我中心主义的唯一工具。它首先能做到的就是识别自我中心思维出现的信号:不愿倾听那些反对我们的人;将对方妖魔化、忽视相关的证据、出现非理性的情绪反应。


八、警惕你的社会中心主义


你属于什么群体

婴儿一出生,就拥有了身份,包括男女、籍贯、民族、国家等。所以我们在意识到自己是个活生生的个体之前,就已经从属于某个群体了。群体的规则、主张从我们甫一出生就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渐渐使我们将这些规则内化于心,无意识顺从。

群体总是以本群体的利益为先,有着天然认同本群体的规则、观念,贬损其他群体的倾向和动力。犹太人认为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希腊人认为其他人是野蛮人,阿拉伯人认为自己最高贵……在大众传媒势头强劲的今天,更是有数以亿计的金钱被用来直接影响、塑造我们赋予事物意义的过程。


群体非理性的恶果

自我中心主义能通过自我蒙蔽,将个体最过分的行为正当化,群体更是如此。而且,当群体表现出非理性时,会造成远超个人的巨大伤害。这样的案例历史上比比皆是,西班牙的宗教法庭、纳粹屠杀犹太人,美国屠杀印第安土著。群体的不理性会造成奴役人、种族屠杀等人类的灾难。

要想摆脱社会中心主义,我们必须训练批判性思维,成为自己赋予事物概念过程中的主人,体验由自己创造的世界,在心理上“移除”外界定义的概念。为此,我们必须思路开阔,广泛阅读。


回溯阅读

一种让我们的头脑向不同经验开放,并因此抵消社会条件和主流媒体影响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回溯阅读。

阅读以前出版的书,如10年以前,20年以前,50年以前,100年以前,甚至两千年以前的。当我们回溯阅读的时候,会认识到当前存在的陈词滥调式的错误,对什么是普遍性的,什么是相关的,什么是重要的形成一个更好的认识。我们的头脑中会形成更多看问题的角度,这些角度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下的复杂性。


PS:回溯阅读世纪书单见文末附录!

Part3如何养成批判性思维


九、做一个进行中的思维提升者


至此,我们了解了批判性思维的真谛和养成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和急迫性。不过,所有问题的关键都在于“如何”,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养成批判性思维呢?

提升的策略

1. 利用“浪费”的时间

我们无法高效愉悦地利用所有的时间,有时注意力在不同对象间来回跳转,有时为了无法掌控的事烦恼,有时为过去的事而后悔,有时仅仅两眼发呆。这些时间都被用掉了,但没有任何产出。为什么不利用这些时间,训练下自己的思维呢?

问问自己:

今天我最糟糕、最棒的思维分别是什么?

我弄懂了接触到的事物了吗?

我做了计划要做的事吗?为什么没有?

如果10年后再看今天的我,会后悔吗?

花点时间思考,记录下自己的观察。


2. 将思维标准内化

每个星期关注一项思维标准。如果这周聚焦于清晰性,尝试关注自己表述是否清晰,别人的阐述有何可借鉴之处。阅读时,关注是否弄清楚了所看的内容。尝试换一些词表述自己的意思,举一些例子,用类比、图片或表格来表达你的意思。


3. 保留一份思维日志

仅仅描述那种明显激起你情绪的情境,一次只描述一个。讲述你在这种情境中的反应,分析你写下的东西,然后评估你从中学到了什么,如果情境重现,你所做的将有什么不同。


4. 训练认知策略。

矫正自我中心性的即刻固化。通过分析积极事件和消极事件的真实影响,克服本性中喜欢将即时情感和经验过度概括化的倾向,避免把一件事放大至终生影响的层面。


5. 重塑你的性格

每个月选取一个想为之奋斗的认知特质,然后聚焦于养成这种特质的途径。比如,聚焦于认知谦逊,关注你什么时候承认自己错了;什么时候拒绝承认;关注别人指出你的缺点时,你如何产生自我防卫。


6. 面对你的自我

反省记录自己的思维轨迹,然后设想更理性的人会如何应对。


7. 重新鉴别自己看待问题的方式

每一种情境都是被识别的结果。如何被识别决定了我们的情感和行动,事实上,每个情境被识别的方式都不止一种。我们可以通过重新识别,让生活更竭尽自己想要的样子。


十、道德推理的发展机制


当衡量自身思维提升的成效时,立足于内,我们可以考察自身是否更加接近理想中的自己;立足于外,则可以反省自己对外部世界施加的影响是否符合道德。以道德为原则进行推理,是确保思维公正性的重要措施。


人类的大脑对自己的私利是否得到公正对待很敏感,对他人的利益却并不敏感。强势的一方可以找到很多理由忽视弱势方的利益。但真正的批判性思维者能够意识到这种倾向,他们明白若要理性和公正,就不能遵从自己的天性,而是要挑战它。


人类虽然有自私的倾向,但也有道德的潜能,在镜像神经元的作用下,我们天生具有换位思考的能力,能够体会别人的痛苦,以至于伤害别人后会有不自觉的良心不安。


但是,人们对道德概念的理解是非常含混的,经常充满困惑和误读。

要想理解道德推理,需要掌握下列的基础事实:

道德原则并不是主观偏好。

所有理智的人都应该尊重明确的道德概念和原则。

道德概念和原则应该与社会和同辈群体的准则与禁忌、宗教学说、政治思想和法律不同。

进行良好道德推理的最大障碍是人类的自我中心主义和社会中心主义。


道德原则

大部分人,不管受到什么社会、种族、宗教的影响,至少在口头上都共同认可某些道德原则。1948年由所有国家共同签署的《联合国人权宣言》,就提出了30条宣言,清楚地表达了普遍的道德原则,以及界定行为是否符合道德的核心概念,比如诚实、正直、正义、平等、尊重等。

以下是宣言中的几条:

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

人人享受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

任何人不得为奴隶或被奴役。

人人有权享有为维持本人和家属的健康和福利所需的生活水准。

以上道德原则表达的核心含义与《全球伦理宣言》最后确定的全球伦理核心价值“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黄金规则一致。在理论层面讨论时,大家没有不一致的地方。


但问题是,在行动层面上,除了天生的自我中心主义障碍,人们还时刻被群体、宗教、政治思想输出的标准所影响,这些标准会出于各种原因忽视、扭曲道德原则。

而且,更复杂的是,要履行的道德问题并不总是不证自明的。比如,安乐死在道德上是否合理?国家是否应该和违背公平的国家维持外交关系?这些情景涉及的道德原则是正义和诚实,然而现实性的问题也必须考虑清楚。


道德推理

由于道德推理有这样的复杂性,我们必须学会策略性地处理这些难题。熟练的道德推理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方面:

1. 掌握道德问题中本身所蕴涵的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和道理。

2. 学会区分与道德推理经常发生混淆的领域。

3. 当人类天生的自我中心和社会中心阻碍一个人的道德判断时要能够辨别出来。

仅仅有好心肠并不够,缺失了三个任务中的任何一个,道德推理就不完善。在道德推理中,除了要自我批判和道德自我检查以识别、对抗自我中心主义之外,准确区分道德和其他领域的思维也至关重要。


被混淆的道德

道德和宗教容易混淆,但宗教信仰最多只能是道德的补充,而不可能支配道德。如果宗教团体相信,杀死家里的头胎儿子献祭,才是道德高尚的人,那其实是把宗教要求混淆为了道德。


社会传统常常被误认为是道德。一百多年前,美国的多数人认为奴隶制是合理的,是社会习俗的一部分。中国曾经认为女性裹足是有教养的。但只要跳出社会中心主义,我们就会发现,反对奴隶制、不缠足,只是违反了社会传统,并非不道德。真正的道德,反而是反抗和抵制这种习俗。


法律也常常和道德混为一谈,但事实上,道德上推崇的可能是违法的,很多并不违法的事,比如见死不救,是不符合道德的。

无论面对内在外在的阻力,我们都必须明白,坚持进行道德推理就意味着做正确的事,意味着寻求公正。


十一、企业和组织中的思维


此前,我们已经讨论过社会中心主义对个人批判性思维的影响。当我们聚焦于一个具体的社会组织时,会发现个人的社会中心主义与自我中心主义在组织中交织,使得批判性思维的实现更加艰难。


组织内进行批判性思维的障碍

第一个障碍,就是隐蔽的权力争斗。组织由权力等级不同的个体构成,因此无论这个组织的终极目标有多么高尚,其表面的背后都会有权力争斗。在争斗的过程中,会激发起个体复杂、晦涩的思想,可能自身都没意识到,就已经不自觉地使用了具有欺诈性的策略了。


第二个障碍,是群体对现实的定义。所有的组织都会自然产生一个有利于己的自我描述,这其中包含着对既得利益的考量。为了维护这种既得利益,人们即使了解真相,也会合理化自己的作为。比如,几乎所有的医生知道的医疗失当都比他们愿意公开谈的多得多。


第三个障碍,是官僚主义的问题。所谓官僚主义,就是员工渐渐地按照固定程序工作,而不是通过智力判断。在官僚主义下,狭隘思维就会产生,不可违抗地规则和固定的程序就会增加。当官僚主义盛行时,组织的个体就会建立小的权力堡垒来抵挡潜在威胁,任何变化都会被当作威胁。


最后一个障碍,是非理性思维带来的短期成功。欠佳的思维后果并不会立即显现,事实上,即使最荒谬的思维,如果迎合了人们的自我中心和偏见,适应了一个已建立的权力逻辑结构,在一定时间内也是可能成功的。比如,在纳粹上台之初,德国就取得了工业上的繁荣和对外侵略战争的胜利。但是,长远来看这种非理性必然会让组织陷入灾难。


评估组织中的不合理思维

如果你不确定组织中存在哪些障碍,可以问自己以下问题:

组织在多大程度上存在权力争斗?

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要应付“权力饥渴”的个体?

组织对内、对外是怎样表现自己的?在这两个方面有什么重大的矛盾或不一致吗?组织在多大程度上存在表现自己和实际表现自己上的不一致?

在组织中,狭隘思维在多大程度上占主导地位?

问题“思想”在多大程度上阻碍了改变?

组织在多大程度上被迫用卑鄙的方式与其他组织竞争?

组织在多大程度上遭受停滞的损害?

短期思维在多大程度上误导了一个组织的领导?

一个组织在多大程度上为了既得利益而忽视或拒绝道德上的考虑?

良好思维的力量

让批判性思维成为组织结构中的主导思想,才能保证我们最长期的利益,可问题是,怎么才能在不鼓励批判性思维,甚至惩罚这种思维方式的组织中发挥思维的最大功能呢?

虽然没有必然成功的定法,但按照以下路径练习,你成功的机率不会很低。

培养定期评估自己在工作上的思维的个人习惯。

确定你的权力水平,不蛮干。

确定和你一起工作的人的思维水平和质量。

确定内部对现实的定义。

确定你们公司的官僚主义水平。

评估你们公司的短期思维水平和停滞思维水平。

结 语

学会做一个自己思维的批判者,提升思维的品质和技巧,是我们在这个迅速变化世界中唯一的出路。

在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原点上,无论你从哪开始,都是向前。当然,你也都会面临如何坚持的问题。不要害怕,你只是需要一个计划,一个能让你正常生活,不至于崩溃或绝大多数精力被占据的计划。如果贪求太多,最终可能会放弃整个计划。

这是个乌龟级速度的比赛,你采取的稳步固定的步骤,决定了最终能走多远。

你可能感兴趣的:(思辨与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