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默娜·B.舒尔
作者是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美国亚拉尼大学心理学教授。
她为家长和老师们设计的一套“我能解决问题”训练计划,以及她和乔治·斯派维克(George Spivack)一起所做出的开创性研究,为她荣获了四项大奖:一项美国心理健康协会大奖(1982年)、三项美国心理学协会大奖(1984年、1986年、1994年)。
她还是心理健康和预防青少年行为问题方面的媒体顾问。
本文简单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分别是社会能力的定义,培养社会能力的方法,训练ICPS的方法。
一、社会能力的定义
社会能力是指一个人适应社会、在社会中生存的能力,它常常表现为处理人际关系问题的能力。
培养社会能力就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孩子总是能解决这些问题,那他就会感到开心、放松和骄傲,也会变得更加自信;反之则会感到挫败和无助,甚至可能产生自卑的心理。
二、培养社会能力的方法
作者提到了一个方法,ICPS,也叫“我能解决问题”法。
该方法主要是用提问的方式,让孩子学会如何思考,从而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实施ICPS,主要有四个步骤。
第一步,首先,帮孩子弄清楚,问题的症结在哪儿。
家长们可以使用一些倾听的技巧,比如全神贯注地听孩子讲,肯定孩子的感受。
在交谈时家长要注意保持和善的态度,不要急着抛出自己的建议。
例如,妈妈去幼儿园接小飞回家时,老师告诉她,小飞在幼儿园抢了轩轩手里的玩具。
回家后,妈妈把小飞抱到自己的腿上,问他:“老师告诉我你抢了别人的玩具,告诉我这是怎么回事吧!”
小飞说:“轩轩拿了我的小汽车不还我。”
妈妈说:“这样啊!”
小飞说:“是啊!他都玩了很长时间了。”
通过提问,妈妈知道了小飞抢玩具的真正原因,是对小伙伴长时间不还玩具感到不满。
第二步,帮助孩子理解自己的感受和别人的感受。
例如,妈妈问:“你那样抢玩具,你觉得轩轩会是什么感觉?”
小飞说:“他会生气。我才不管呢,小汽车是我的。”
妈妈说:“你抢小汽车的时候,轩轩是怎么做的?”
小飞说:“他推我。”
妈妈又说:“那他推你的时候,你又是什么感觉呢?”
小飞回答:“我更生气了。”
通过提问,妈妈让小飞认识到了自己的感受是愤怒,也理解了轩轩的感受同样是愤怒。
第三步,引导孩子思考其它的解决方法。
例如,妈妈说:“你很生气,轩轩也很生气,而且他推了你。你能想一个你俩都不生气,轩轩也不会推你的方法拿回玩具么?”
小飞说:“我可以请他还给我。”
通过提问,让小飞自己思考了其它的解决方案。
第四步,让孩子想想每种办法的后果。
例如,妈妈说:“如果你那样做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小飞说:“他不会还给我的。”
第一个办法的结果并不理想,于是妈妈继续引导孩子思考别的方法,她说:“他可能会拒绝你。那你还有其它方法拿回小汽车么?”
小飞说:“我可以告诉他玩具角有新的积木,他可以去玩积木。”
妈妈说:“这个主意听起来不错!你想出了两个不同的方法。”
这样的提问还可以继续下去,孩子的创造力有时远超大人的想象。
在鼓励孩子思考不同的解决方法时,我们可以拿出一张纸,把想出的建议都写下来,然后一起讨论哪个方案更好。
读者朋友,以上就是ICPS的四个步骤,不妨想想,你在面对孩子时的解决方法是什么样的呢?你的方法是责备孩子?还是纵容孩子?有没有启发孩子自己思考呢?
三、训练ICPS的方法
以上是实施ICPS的四个步骤,想要更好的使用该方法,作者提到了以下四个训练方法。
第一,通过字词游戏不断重复解决问题的关键词。
其中最重要的是六组词语,包括“是/不”、“和/或”、“一些/所有”、“之前/之后”、“现在/以后”、“相同/不同”。
例如,坐车的时候,妈妈可以对孩子说:“我们来做‘我能解决问题’的游戏。你是什么,不是什么?”这个问题就包含了“是/不”这组词。
而孩子可以用这组词给出任何回答,比如:“我是超人,不是书包”。妈妈又说:“对,你还不是什么?”“我不是小兔子”。
当孩子和伙伴争吵时,你可以问他:“你觉得这样做是好还是不好?”“是/不”这组词出来发挥作用了。
第二,识别不同的感觉。
通过图片、绘本故事、动画片等媒介,让孩子猜测不同情境下,人们会有什么感觉。这可以帮孩子理解自己和别人的感受。
例如,讲白雪公主的故事时,可以随着情节的推进,问问孩子:“魔镜说白雪公主最漂亮的时候,王后是什么感觉?”“被迫逃进森林里时,白雪公主是什么心情”?
跳绳总也学不会,那种感觉是沮丧。
被老师夸奖字写得好,那会感到很骄傲。
第三,角色扮演。
例如,白天听说邻居家的孩子打破了饭店的杯子,那么晚上就可以在家重现这个情景,大家分别扮演打碎杯子的小孩、小孩的父母、饭店的服务员等角色,然后引导孩子思考不同的办法,来解决“在饭店打碎杯子”这个问题。
第四,考虑人际交往中的后果。
这个训练需要一张纸和一支笔。
例如,洋洋想荡秋千,可是红红在秋千上玩了很久也不下来。
可以让孩子们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而家长要做的,就是在白纸上画一条竖线,把孩子的建议写在竖线的左边,比如“把红红推下秋千”。
接着,就到了考虑后果的环节。家长可以让孩子编一下后面发生的故事,故事会有很多不同的版本。这些可能发生的结果都要记录下来,写到竖线的右边。
版本1是“红红哭了”。
版本2是“红红也去推他”。
版本3是“红红告诉了老师”。
家长只需要问“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而孩子们会在这个游戏中了解到事情的因果关系。
以上各种活动和游戏,就是在帮助孩子训练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同样,也能帮助家长们养成提问引导的思维模式。
总之,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就是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其给与孩子各种各样的物质环境,不如武装孩子的思维,让其不仅能够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拥有解决问题的强大内心。
以下是笔者整理《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的思维导图。
查看高清思维导图,可以进入公众号“CoachMind”聊天页面,回复“207”,领取《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高清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