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使明月下山腰----2022悦读笔记(三)

(十一)、《叶嘉莹说初盛唐诗》叶嘉莹著,4星。

是天生的喜欢那些古诗词,最早有记忆的是学《早发白帝城》和《山行》的时候,因为诗的瑰丽气象夜不能眠,反复在心里默念、想象那些画面,恨不能亲眼所见,应该是最早的熏陶吧。后来读中学时自己跑到新华书店买了本大部头的《唐诗鉴赏辞典》,留存至今。叶嘉莹是近几年才知道的,不过一直没有看过她的著作,这次日课的盲盒里有这本书,阅读之下挺喜欢。我自己分析原因,一是语言通俗易懂,二是行文流畅诚恳。叶先生立志于推广传统文化,书中的文章都是演讲稿整理而成,所以既没有那么多正襟危坐的疏离和晦涩, 也不是高高在上的教诲姿态,不枯燥不生硬,全是娓娓道来的质朴语言,就好像在和读者当面交谈,很自然地聊着唐诗那些事,观感很不错。

叶先生在开篇讲王績的时候就提到了中国诗歌中关于仕隐之理想的抉择,遇和不遇、仕与隐是古代读书人面临的问题:是以仕为理想和志意,还是以隐为理想和志意,或者是本来以仕为正面的理想,可因为求仕不得就回转到反面以隐为理想了?她总结王绩由仕而隐,孟浩然仕隐两失,王维仕隐两得,而李白:“他既失望与世,又不能弃世;既不能弃世,又含有对神仙的向往;既怀有对神仙的向往,又明白求仙之事的虚妄。……他有一番挣扎的徒劳和失败。”

叶先生着重提出的另一个词是“感发”(我不喜欢这个说法,宁愿称有感而发)。她认为中国诗的本质是感发的生命,诗人把内心因物象、事象引发的感动表达出来,使他人也能产生同样的感动。感发的生命有大小、多少、深浅、厚薄之分,文学作品所反映、触及的人生与社会的领域越广、层次越深才越好。

整本书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所讲并不局限于诗人和诗作,受益颇多。不过还是有一些观点不认同,比如她认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只是词藻丰美流利婉转,但属七拼八凑而成,没有很深的内容在里边,不是最高的成就。与我想法不同,正如她在文中所说:“诗不一定非得拿道德品质、忠孝仁爱去衡量,它那种追求向往的感情,可以引导读者向高处看,引导读者超越现实中的很肤浅的物欲私利,使你觉得世界上应该有一种更美好的东西。”所以我依然以为虽然张若虚没有讲宏大的忧国忧民心系苍生,但诗中对宇宙苍茫的探索,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时间流逝的叩问,那样幽美多情的诗句,每每读来仍心神激荡,是担得起“孤篇压全唐”的评价的。再比如她对王维的评价被很多人质疑(也包括我),诗人虽然没有李白的豪放恣意,也没有杜甫的悲悯情怀,而只是书写山水田园的空寂恬淡,闲居生活的适意静谧,谁又能因此说他立意不高德行有差?人生百态,并不只有一腔孤勇决绝如屈原者才值得称颂。本书略有不足之处是演讲稿的特性使之多有重复之语,不像文本内容独立成篇完整紧凑。

题外话:陆续看过一些诗词讲解类的书籍,每个作家的理解不同,侧重点不同,观点也会有差异。尽信书不如无书,作为读者的我们,反而能博采各家之长,再加上自己的思考和阅历,最终形成自己的立体的观感,不盲从不拘泥是正确的打开方式。所有生命终将消逝,尘归尘土归土,而附含在诗词中的精神永恒,那些似曾相识的爱与哀愁、悲怆、欢喜始终慰藉着后来的人们,我想这就是诗词的魅力所在。

(十二)、《永隔一江水》邓安庆著,5星。

“你看那流水不回头夕阳下了山,不知他们都活在哪里可再也不回来。”(苏阳)

在书店等点点的时候看完了整本书,就放在店里最显眼的位置,明显是主推款。我以为是真实的故乡回忆录,没想到是短篇小说集。有评论家说它是“故乡文学的典范,作家饱蘸深情写给故乡的一封情书。”概括得挺精准。文中描述的是我们没有经历过的,和城市截然不同的人生场景,通篇以一个十几岁孩子的视角看周边人的喜乐哀愁生活境遇。作者把自己的喜好隐去了,他对笔下的人物不评判不嘲讽,冷静客观,用同理心同情心书写,这样态度的写作值得敬重。

人生是一直前行的列车,所遇的人不过是不断退后的风景,也许再见也许再也不见,即使重逢也不似旧时。就如书中最后一篇,昭昭长大成人,和贵红看着流淌的江水:“一时间,我们像是漂浮在无垠的虚空之中,不知由来,不晓过往。”回不去的少年时光回不去的故乡,可是思念仍渐行渐远还生,一个完整的立体的邓垸始终是作者源源不断的情感来源,深情几许才呈现给我们这么好看的小说。书里的方言有很多和南昌话相似,读起来很亲切,我们都是长江的子民。

(十三)、《今天也要重新出发》阿籽奶奶著,4星。

一个老太太74岁开始学画,76岁办个展的故事,书中记录了她的画画经历和人生哲学,哈哈!挺励志的——我比她年轻太多,这么说我也有开个展的一天?整本书连文带画二、三个小时即读完,轻松愉悦。作者的文字质朴无华流畅自然,感觉就是一挺慈祥的老太太对面而坐絮絮叨叨地说着她的过往经历,说着绘画,说着可爱精灵的小孙女,特别是边疆生活的那几篇回忆写得兴味盎然,苦中有乐。画也是,稚拙简单,透着孩童一样的天真。她没有学什么技法配色,只是凭直觉在画,所画皆日常所见:两根胡萝卜,一把铜钱草,几片荷叶。我注意到她画的静物的影子都是浓重的一块,和我的日常教学不一样,她有自己的坚持和眼光。

欣赏她通透豁达的人生态度,老了不是无所事事空洞乏味,一样可以重新选择重新开始,好好爱自己,永远抱有好奇心,不断学习。还有尽力去除平淡日子里的刺,让生活平和安详。“人生的重点不是过去的事情,本该放下,就应该放下,放下一切不是放弃,除了生死,其他都不重要。”

(十四)、《无端欢喜》余秀华,4星。

“我在大地上行走,太阳月亮星星都有,不想在此停留,待得太久待得太久。”(家园计划)

最早知道她是钟立风唱的她的《我爱你》:“若是给你寄一本书/我不会寄给你诗歌/我要给你一本关于植物,关于庄稼的/告诉你稻子和稗子的区别/告诉你一棵稗子心惊肉跳的/春天”。挺喜欢的这首,诗好曲也好,当时听了很长一段时间,刚搜了一下,不知道怎么下架了,找不到了,幸好脑海中还有印象。范俭的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几年前也看过,记忆仍然犹新,那时候还没有这本书。

这本散文集是和她的一本诗集一起买的,先看了这本。无端欢喜指无来由的喜欢吧,封面是带刺的仙人掌,和她的人一样,倔强我行我素。她写家乡,写日常,更多的是写她的思绪,写她汩汩流出的细腻的情感或泡沫,好像电影里大段的内心独白,抒发着不与人言的孤独欢喜和傲气。她的文字真实坦荡不矫饰,(很特别,明白了什么叫滚烫的语言),有激情有热爱有温柔,也有对他人质疑诋毁的不屑一顾和不留情面地批驳,直白的有些让人无话可说,但不讨人厌。

她从不避讳身体的缺陷,对之是无能为力的失落无可奈何的接受,值得庆幸的是她读书,她写作,“所以使得她对于在幸福感知这件事情上,有更多的能量,有更多具体的掌握。”上天没有给她健康的身体,幸好作为弥补,给了她敏锐的感知力和不斐的文采,让她凭着手中的笔藉由网络,从偏僻的农村走进大众的视野,得以摆脱困顿的生活,走向更广的天地。我以为她就是野蛮生长的存在,一直在向前奔的路上。

曾经看过一个访谈,主持人问她漂亮的容貌和丰富的灵魂二选一,她的回答是灵魂。

书中有些少儿不宜的片段,略过。

(十五)、《28种普通人的生命故事》日课文友著,2星。

三联有一篇文章说“在后现代社会宏大叙事不再奏效,人们关心的不再是伟大的英雄伟大的冒险伟大的目标,而是个体的存在个体的生活个体的价值。”平凡的人生值得关注和记录,因为是无数小人物的命运汇成时代的洪流,奔腾不息。基于这个原因翻开了这本书,结果很失望。编者的初衷是好的,是为了激励更多的写作爱好者拿起笔,写自己的故事自己的书。不过非职业选手水平果然一般,文章多平平无奇,文字功力有待加强,比三联的读者来选质量差远了,惟有如小瓜的序言可以一看(我注意她很久了)。日课的这一辑我觉得不够出书标准,自娱自乐可以,出书有点勉强。

伍尔夫曾描述一种女性理想:挣到足够的钱,去旅行,去闲着,去思考世界的过去和未来,去看书做梦,去街角闲逛,让思绪的钓线深深沉入街流之中。我以为理想化的自由是有能力为自己营造深沉智性的内在世界,天地辽阔无惧岁月。上面日课的一篇文章说有个人的生活状态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开悟,自己开悟复始读万卷书。看吧,回到原点了。

附注:配图出自VIVA旅行家公号。

你可能感兴趣的:(莫使明月下山腰----2022悦读笔记(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