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到“流量”,大师养成记

图片发自App

最近,“流浪大师”沈巍火了。

凭借一系列短视频和媒体的传播,这个前半生默默无闻的流浪汉,迅速占据了各大媒体的头版。比沈巍爆红更加魔幻的是,一大群网红围堵在他的住处前,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直播狂潮。“流浪大师”为何会火?我们又该如何看待他爆火后的奇观?评论人马小盐认为:“流浪大师”的真实学识与真实身份对大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被拍摄、被看到之后,加诸其身的景观式标签,而最早拍摄鼓吹沈巍是“流浪大师”的人,显然是一位景观社会的弄潮儿。他虽读书无多,却深谙景观社会的经济学,以底层关怀、身份叛逆、人文精英的三大点金术,导演了一场看点满满的奇观,成功的炮制了一位卓尔不群的“流浪大师”。

2019年,“流浪”一时成为汉语中的一个热词。春节期间,影院里在上演豪情万丈的《流浪地球》。最近几日,互联网则在上演底层悲悯的“流浪大师”。一个蓬头垢面、拾荒为生、舌灿莲花的流浪汉,一时成为互联网新宠。其之盛名,一如当年的芙蓉姐姐。只不过芙蓉姐姐是主动自曝其“美”,流浪汉沈巍则是被动被曝其“丑”。但二人之盛名,皆具有强烈的景观效应:芙蓉姐姐是因她自诩的美与本质的丑形成的巨大反比,“流浪大师”则是因他的底层身份与颇为“渊博”的知识形成的夸张逆差。

你喜欢的桃花源,未必是他人向往的乌托邦。然而,求同求一的大一统文化,使得中国人更酷爱将别人捆绑至于他一致的生活框架里。我想,未来,还会有很多“犀利哥”“流浪大师”式的人物,成为后现代社会看之暴政的受害者。

据传,近日的沈巍,已被一家互联网公司邀约而去,衣冠整洁的打算自开直播,赚取流量。只是,我很怀疑,一个猎奇社会的景观式产物,一旦丧失了他邋遢的流浪者形象,还能吸引来多少眼球?前路未卜,让我们拭目以待。

你可能感兴趣的:(“流浪”到“流量”,大师养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