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都有,我也想要”

图|cottonbro


/写在前面/

宅家期间,把家里角角落落属于我的东西整理了个遍,不能用的该扔扔该捐捐,然后分类收纳好,房间清爽起来,心里也平静多了。

然而回到学校后,收拾宿舍花了我好大的功夫,看着一地狼藉,心态简直要爆炸。

怎么会有这么多!都是从哪里来的?

我发现自己攒了一大箱纸盒子,包括手机盒子、iPad盒子、鼠标盒子等各种盒子,留着似乎一点儿用都没有。

还攒了一大袋包装袋,纸袋和塑料袋都有,前者是因为好看,后者是觉得直接扔掉不环保,想作为垃圾袋来使用,但使用速度远远跟不上积攒速度。

以及一高摞笔记本,将近二十个吧,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用完,没使用的情况下我舍不得扔掉。

还有些衣服,明明一年到头穿不上几回,但若说不要了又感到可惜。

我的物品,如果不是损坏或者过期,似乎都能一直待在我身边。这样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东西越来越多越来越多。


/什么是断舍离/

以前我从未察觉到这是个问题,或者说,这确实不是个问题。只不过,是我现在的心态发生了转变。

自从接触到极简主义,践行断舍离开始,我的物欲的确下降了,非必需品能不买则不买,拥有不需要的东西对我来说开始成为一种负担。

很多人对于“断舍离”的理解存在误区,经常一时兴起就把自己不那么喜欢的东西统统扔掉,然而后期会复购得更加疯狂。

这种做法实际上是给自己找了个借口,扔掉旧的去买新的。

“断舍离”一词,入选了国家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所发布的“2019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可见这种生活状态被越来越多的人向往。

这个词出自日本山下英子的家庭生活类著作《断舍离》。断,指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舍,指处理掉堆放的无用之物;离,指放下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前面提到的那类人,就只是表面上做到了“舍”。实际上“断”才是源头,“离”才是最终要达到的状态。


/为什么要断舍离/

断舍离其实并不是要完全抑制自己的欲望,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学会辨别自己真正需要的、真正喜欢的是什么。

盲目跟风得来的不一定是适合自己的,脱离自身经济水平的消费也只能满足一时的虚荣心。别人有的,自己一定都要有吗?

尚能管住自己的手,不冲动消费的人,也很难抵挡住“赠品”的诱惑,免费的都不要,那不是亏了吗?可是扪心自问,那些东西自己真的喜欢吗?

还有一种情况是网络购物常见的“满减”、“满赠”和“满包邮”,为了凑足金额常常买些自己本不需要的东西回来,却又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对一些人来说,“断”是最难做到的,但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舍”是最难做到的。

具有纪念意义的票根、朋友送的礼物、带着童年回忆的东西等等,怕是难中之难了。

有些东西,总想着某天能够用上,有的衣服,总想着瘦了就能穿上。

还有就是像从前的我这样,连鼠标盒子都要留着的,既没有任何意义还占地方。

囤积,一定程度上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用大量的物品来使自己满足,让自己快乐。

这样做并不能解决最根本的问题,内心世界的富足才会真正抵消这种“匮乏感”。


/应该怎么做/

前提当然是,足够了解自己。

然后在此基础上,尽量拒绝那些自己不喜欢或不需要的东西来到自己的生活中。

最舒服的状态应该是,身边的一切都能让自己放松下来,而不是感到冗杂、无序、烦躁。

所以,就放弃那些没必要的物品吧,会换来一个令人身心愉悦的空间,真的不亏。

使用频率不高的东西,能租就尽量不要买。

对于已经存在的东西,尽可能地物尽其用。没准多余的水杯用来做笔筒、化妆刷筒正合适,漂亮的纸盒和纸袋用来收纳物品也不错。

一些自己不怎么需要的东西可以赠送给更需要它们的人,也可以转卖。比如瘦了才能穿的裙子。

而对于那些“或许某天会用上”的东西,如果不是非常紧急必须立刻用到,并且在较短时间和路程内能够花不多的钱就买到的东西,可以不囤在家里。

听过一个有趣的idea,说把卖这类东西的地方幻想成自家的仓库好了,等到需要的时候再去把它们取回家。

毕竟,房价也不低嘛,辛辛苦苦买的房子是用来生活的,不该沦为囤积无用之物的场地。

说到底,做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享受生活。如果收藏某一类的物品能够让你感到快乐,那同样是值得的。

断舍离,不必极端,不必钻牛角尖。

物质的断舍离是基本层面的,精神的断舍离其实更加重要。

手机里的APP同样可以清理清理,把琐碎的信息和杂念从脑袋里丢出去。

在社交方面,恐怕很难彻底免除功利性的人际交往,但可以试着做出一些改变,把自己从那些太累的关系中解救出来。

无论如何,愿每个人都拥有一个纯净的小世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别人都有,我也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