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2019 年 9 月 11 日 凌晨 1 点,苹果公司在 Steve Jobs Theater 举行了秋季新品发布会。发布会的邀请函附上了「by Innovation only」(致创新)为主题的口号,似乎是在向外界宣告着:苹果公司依旧是以创新为其核心。
但发布会结束后,新闻和科技媒体在通稿里用的最多的一个词语是:「没有亮点」。放在 5 年前,没有任何人会想到这个词语会被用在代表全行业最高创新水平的苹果公司上。
如果把苹果公司比喻成一个人类的形象,「创新」就像是它的基因。
在 2014 年,乔纳森在接受《泰晤士报》采访时曾坦诚的说:「如果有一天苹果公司丧失了创新的基因,我会离开这家任职了二十多年的公司。」
而这位苹果首席设计师、设计灵魂人物于 2019 年 6 月 26 日正式宣布离开苹果公司了,商界认为这一举动昭示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苹果是否真的丧失了创新的基因,所以乔纳森才选择离开?苹果的创新基因到底在进化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 —— T.G.F. 主创们会在这次的圆桌环节进行深度探讨。
在上一篇作品《乔纳森成长史:当后事伏脉于今日》中,我们用微观视角和细节去还原了一个真实的乔纳森和苹果公司。
这次,主创们将 The Verge 和 New Yorker 杂志近期发表的两篇关于苹果公司的深度商业洞察进行了整合编译。试图站在更宏观的视角去探索——苹果的创新基因是否会随着乔纳森的离职而「退化」——又或者会随着迈入后库克时代而「重组」。
正文.
原文标题 | For Better and Worse, We Live in Jony Ive’s World (https://tinyurl.com/y36s4vzb) & Apple and the end of the genius (https://tinyurl.com/y5ltg2c4)
原文作者 | Dieter Bohn & Nikil Saval
翻译 & 编辑 | cbwe, Zoeπ, Niki, Nicolas, 竹本一世, 陛下
圆桌嘉宾 | Nicolas, Zoeπ, cbwe
监制 | Yithann & 西昻翔
01 天才时代「以爱之名」的落幕
2019 年 6 月 26 日,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独家采访时,乔纳森宣布,他将离开苹果,与工业设计师马克·纽森(Marc Newson)一起创办自己的设计公司 LoveFrom.
在过去的几年里,乔纳森经常在日常工作之余和他的长期合作伙伴纽森一起设计东西,他们会一起设计徕卡的一次性相机、全钻石戒指和圣诞树。LoveFrom 将继续与苹果合作,只不过不是独家合作。流畅、极简主义的乔纳森美学将在世界上其他还没有被苹果的产品囊括的产品中出现。
随着乔纳森离开苹果公司消息的传出,很多人在讨论苹果的乔纳森时代代表着什么,以及他离开之后的规划。乔纳森有着非凡影响力——不仅仅是在苹果的产品设计,甚至是推动了整个行业的设计发展走向。唯一能和乔纳森的名望和影响力相提并论的人是史蒂夫·乔布斯。
伴随着乔纳森的离开而无法否认的事实是:苹果的天才时代已落幕。
事实上,苹果天才时代已经落幕了一段时间,引用蒂姆·库克在《金融时报》的一段内容来回应那些认为苹果公司在没有乔纳森的情况下而陷入严重困境的人:
苹果公司经营水平非常之高,我们不太清楚(由谁来制定产品战略)的原因是:根据我们的经营方式,最重要的决策只会涉及到几个人。
对于库克的话,有一个更简单明了的说法:苹果公司的经营是由几个人而不是一个人达成共识做出的决定。这句话应该是「董事会设计的口径」吧。
02 工业设计领域的两笔浓墨
iPod, 和杀死了 iPod 的 iPhone
如果想要试图去理解乔纳森时代的终结对苹果来说到底意味什么的时候,首先要理解这个时代的开启曾经给「工业设计」领域带来了什么。
当我们去回顾苹果公司那些堪称经典的设计时,不难发现乔纳森几乎在所有这些设计中都扮演了主要角色。
作为一个银匠的儿子,乔纳森在英国长大。他在苹果公司的工作包括主导设计了苹果早期的 Newton MessagePad、iMac、MacBook、iPod、iPhone、iPad。在乔布斯去世后,他主导了 Apple Watch、现代风格的 iOS,以及更名后的 Mac OS 设计理念。以及他在离开苹果公司之前,交付的最后一个作品:苹果新总部(Apple Park)。
他和乔布斯建立了一种传奇般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的私密性、直觉性和持久性堪比圣安东尼奥马刺队的教练格雷格·波波维奇(Gregg Popovich)和 15 次入选全明星的蒂姆·邓肯(Tim Duncan)之间的关系。
这些年来,最好的结果就是初代 iPod。这个与众不同的小东西,凭借它明亮而带有令人震撼的中性白色塑料外壳,用乔纳森的话来说,它结合透明的有机玻璃亚克力表面,放在在任何产品中间,iPod 都是出众的——它梦幻般的圆形表盘,将过去的顶尖设计与技术进步完美结合。
2001 年发布的初代 iPod,是苹果第一次进军数字音乐播放器,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整个市场。初代iPod 只有 5GB,这是为了兼顾容量和大小而设计的。设计语言非常简单,只有五个按钮和一个滚轮。此后,它主宰着音乐播放器市场——直到 iPhone 的出现。
站在如今这个时间点,我们知道 iPod 的后续版本,屏幕逐渐超过了表盘,圆形滚动变成了向下或向上的滑动。而随着 iPhone 的诞生,iPod 的消亡是不可避免的。
iPod 在工业设计领域的这笔浓墨,宣告了数字存储为王,但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世界——MP3 播放器早就存在了。iPhone 则截然不同,它向全世界引入了一股全新力量。乔纳森不仅仅是让 iPhone 问世,他提取出了本质是计算机的东西。
如今你可能对手机使用会非常熟悉,但这对于以前的几代人来说,在屏幕上操作是不可想象的。今天人们外出就餐时,在主菜和甜点上菜的间隙,人们能够以最轻微的借口掏出手机,而不是专注在现实的对话上——乔纳森和他团队创造的产品很大程度上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尽管并非乔纳森的错,但他设计的 iPhone 使物理世界遭受着缓慢洗劫。
如今,人类在物理世界早已习惯了 iPhone 的存在,就如同这个产品在出现之初的使命一样:它改变了世界。
iPhone 不仅改变了手机的定义, iPhone 的兴起也意味着人类真正来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但通常会被忽略的部分是:iPhone 对于工业设计领域的颠覆意义。
还记得最初的电话原型机是什么样子的吗?「500号模型」是由亨利·德雷福斯(Henry Dreyfuss*)设计的电话原型机,它附上了一个笨重的拨号表盘和沉重的底座,两者之间以弯曲的听筒线圈相连。
亨利·德雷福斯(Henry Dreyfuss)
1903-1972,他是人机工程学的奠基者和创始人,德雷福斯坚持设计工业产品应该考虑的是高度舒适的功能性,提出了「从内到外(from the inside out)」的设计原则。德雷福斯的一生都与贝尔电话公司有密切的关系,是影响现代电话形式的最重要设计师。
座机最伟大的部分是电话听筒:它的形态完美贴合你的手、肩膀和耳朵之间的弧度,是设计师依照人体形态塑造日常科技的完美实例,期待着人们免提通话的设计理念可以引领该工艺的普及。
乔纳森设计迭代的多版 iPhone 则正好相反。人类常用的物体中,很少有像这个纤细的、黑色的、脆弱的石板那样以如此桀骜不驯的姿态面对人体的头部、肩部甚至是手掌的曲线——这些都是电话常触碰到的人体部位。
iPhone 是为一个没有液体、分泌物和硬表面的世界而制造的,因为这些东西会给它的毁灭带来威胁。如果不看屏幕边缘的曲线,就是玻璃屏幕的斜面无缝融入手机主体的部分,它就是一张照片的形状,而不是一张脸的形状。
当你讲话时,你把它猛推到头的一侧,或者对着它狂吼,都只有你的指尖会触碰到它。其他时候,它紧贴你的大腿,在每个收到提醒的重要时刻,屏幕亮起的光会穿透轻薄的衣服。
同时,它还试图替代恰好在你兜里的所有其他东西,比如装满卡和现金的厚重钱包,以及一串钥匙。据报道,乔纳森和他的团队想要创造一个类似无边泳池的样子,水面与边缘融为一体。但是无边泳池无法拥有 iPhone 深不见底的黑色。
一个更合适的类比是《2001 太空漫游》*中的单块巨石。它和 iPhone 一样:用遗忘威胁着一切。
2001 太空漫游
《2001 太空漫游》是美国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拍摄的电影,电影将时间设定于 2001 年,讲述了人类为了寻找黑石的根源,开展木星登陆计划的故事,该电影于 1968 年上映。
苹果一直以来的设计理念认为「设计旨在吸收和集中」。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苹果希望物理世界不存在。苹果现在拥有控制着我们看待或思考任何事物的方式的巨大权力——而且众所周知,它的产品更新的很迅速,你不得不很快就去购买下一款产品。
天才时代的落幕的序章是 2011 年乔布斯的葬礼。在葬礼上,乔纳森回忆起两个人共同创造一款产品的许多细节时,他说那些日子被乔布斯形容为「像精神病患接管了疗养院」。
他们都是各自领域的天才,乔纳森对「设计」天才般的创造力,在拼命追赶乔布斯作为一个天才的产品经理对「产品」的执着。
而乔布斯为苹果公司打造的「以设计驱动」的文化的同时,也为整个工业设计领域开创了新的信念:工业设计可以凌驾于生产制造和财务成本之上,让后者为了满足设计的需求去思考解决方案,而不是让工业设计放弃想法去满足财务指标。
两个天才将各自的人生信仰交融后形成了独特的苹果文化和创新基因,它也成为了苹果神话里最流光溢彩的部分。
03「天才」成就了今天的苹果
而当我们把时间线切到今天,会发现「天才时代」对于如今的苹果而言是一个负面的词汇:苹果公司与非凡天才有着太多的联系——非凡天才的神话贯穿着苹果公司从创始、到发展成为今天全球巨头的全过程。
这里的「天才」并非是智商方面「非常聪明」,而是指浪漫的天才——以一种其他人无法理解的方式与接触崇高的人。这样的「浪漫天才」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更多是需要由技术和专利保护的社会发明,而不是某种与生俱来的人类神性。
虽然苹果是一个在车库里起家的故事,但苹果真正的创始神话是关于天才的神话。每个人都知道这个神话故事,当这个神话故事走进真实生活时,它确实也给现实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乔布斯初次执掌苹果时,苹果创造了令人震惊的产品:Apple II、Mac。乔布斯离开苹果时:苹果经历了有史以来最糟糕的 90 年代。乔布斯重新回到苹果掌权时,人类世界迎来了 iPod,iPhone。
在乔布斯之后,这个天才神话的接班人便是乔纳森。乔纳森非常平静的接受了它。对于我们所信仰的苹果公司的理念来说,有一位独具慧眼的决策者是非常重要的。更别说是一位对产品质量毫不妥协、拥有非凡艺术品位、了不起的天才。
但「天才」往往是站在董事会对立面的。约翰•格鲁伯(John Gruber)非常明确地指出,乔纳森的继任者是两个人,这两位都需要向首席运营官杰夫·威廉姆斯(Jeff Williams*)汇报。这样的组织架构在苹果是非常奇怪的。
杰夫·威廉姆斯在 Apple 工作经历梳理:
- 威廉姆斯 1998 年加入苹果,担任全球采购主管
- 2004 年被任命为运营副总裁
- 2007 年,随着 iPhone 的推出,他在苹果进入手机市场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那时起,他就领导着 iPod 和 iPhone 的全球业务
- 2015 年 12 月 17 日,他被提升为首席运营官
其中有两个变化是需要格外关注的。
首先,取代乔纳森位置的是两个人(乔纳森设计团队负责工业设计副总裁 Evans Hankey 和人机界面设计副总裁 Alan Dye),而不是一个人。
其次,他们向首席运营官杰夫·威廉姆斯(Jeff Williams)汇报,而不是直接向库克汇报。这与乔布斯在苹果对乔纳森的做法恰恰相反。
以下是乔布斯曾经对乔纳森这个职位的描述:
乔纳森不仅是个设计师。这是为什么他来为我工作并且直接向我汇报的原因。除了我,他在苹果的权利比其他任何人都大。没有任何人能指示他去做什么,或什么时候该退出。我就是这么规定的。
如果将乔布斯说的这句话与库克之前关于「产品决策是如何做出」的那句话进行对比,会发现两者的差别太明显了。因为库克的愿景并不符合我们想象中的苹果的运作方式。
正如格鲁伯所言:「我不担心苹果会因为乔纳森的离开而陷入困境;我担心苹果未来会因为乔纳森不会被取代而出现问题」。
现在去判断这种担忧是否有必要,还为时过早。但我也知道它并非空穴来风——苹果似乎在业内设计风向标的地位上有点止步不前。
你可以在苹果的一些产品上找到一些不大的惊喜,比如 Apple Pencil、iPhone 电池背壳和 iPad 智能键盘。但更让人担心的是 MacBook 的蝶形键盘以及不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苹果电视遥控器。
04 去人格化的苹果是蜕变还是妥协
我们不知道这些失误背后的原因。其中一种解释是缺乏对产品的专注——当产品不够好时,没有天才愿意为它们专注打磨到极致。另一种解释是有太多专注了——专注于外形胜过专注于功能,专注于如何让产品更薄更好看而不是更好用。
在这样的组织架构中,问题就不是乔纳森缺少关注或是他滥用权力。人们相信苹果是被一个天才的品味所定义的,因为集体决策的设计明显更糟糕。
事实是将苹果的设计浓缩在两个相反的解释中是简化的。苹果的产品策略不再取决于单个人——我在想乔纳森在这事上起了多大的作用,尤其是在最后的几年,不少文章指出乔纳森已无当初那般投入了。
尽管乔纳森离开了,但他并未走远。更重要的是,他曾带领的团队并未离开,也不会一夜之间否定他们整个的设计理念。至少,苹果的设计都是提前好几年的,所以乔纳森的设计将伴随我们更久一点。
虽然如此,他的离开也有实质性的后果。第一个后果,就是我们不应该继续认为苹果产品是某个天才的成果。「伟人理论」已在历史演进中被翻篇了,我们对苹果的看法也当如此。
当我在看苹果的硬件产品和软件产品的设计决策时,脑子浮现的是「毫不妥协」。对于一个专注品质的领导者来说,「毫不妥协」是一种美德;但对于一个被大众使用的产品来说,就可能是个缺点。
对于董事会是一种痛,他们不像「一个天才」那样传奇,他们经常畏手畏脚。但如今的苹果设计需要的是少一点神话,多一点妥协。
结语
还记得在文章导读里提到的 2014 年《星期日泰晤士报》对乔纳森的采访时那句「自我预言」吗?
其实在这个采访里记者还问了乔纳森另一个有趣的问题:「你今年 47 岁了,而科技产业是一个相对年轻的产业。你担心自己老了后变得平庸吗?」
乔纳森当时的回答是:「也许我应该担心。」
2019 年,乔纳森在 52 岁时选择离开了苹果。当 T.G.F. 主创们编译完 3 万字的乔纳森的成长史和你此刻正在读的这篇文章后(尤其是在看完了刚刚结束的 9 月 11 日苹果的秋季发布会后),主创们更担心的可能是——天才时代的落幕和职业经理人的接班,让这个在人类文明史上创造了神话的苹果就此走向平庸了。
对于每个热爱世界的孩子来说,有什么比拿走孩子的童话故事书更残忍的事情呢?
最后,T.G.F. 想带着你回顾下这次发布会的开场动画,它就像一本童话故事书,充满了天真烂漫和无限创意。
视频结束的那一刻,一切就都落幕了。
T.G.F. 的圆桌会议
本次圆桌会议主线:看了苹果秋季新品发布会,谈谈你对如今苹果公司「创新基因」的解读。
针对这次的圆桌问题,我想把拆分成三点来回答。
1. 苹果现任 CEO 库克对苹果目前创新力的理解是什么?
记得之前看到《彭博商业周刊》对蒂姆·库克(Tim Cook)采访时,曾问过库克对「如何看待外界认为苹果不像过去那样具有创新精神」的问题。
库克回答道:「苹果的投资是为了长期发展,不会为了争抢第一而感到焦躁不安。这不是苹果期望的运营方式。苹果的产品是最好的,是能够真正让消费者的生活发生变化的东西。如果你去看苹果过去的产品,会发现 iPod 不是市场上出现的首款 MP3 播放器,iPhone 不是首款智能手机,iPad 也不是首款平板电脑。」
这样类似的观点,在去年 Fast Company 杂志将年度最具创新力大奖颁给了苹果时,库克说过。在今年刚刚结束的秋季发布会后接受腾讯科技的采访时,库克也说了一遍。
创新确实不是「目的」,确保苹果可以做出最好的产品,提供最佳的用户体验才是最为重要的。
这就好比设计 iPhone X 前后足足历经了 5 年时间,最开始的原型产品是一款大到笨重的无边框手持设备,因为当时的技术水平只能支撑这样的产品,而想法需要等待科技(Face ID 技术)跟上来才能实现。
从这个视角来说,在舆论导向都在批判如今的苹果失去了创新基因的时候,我认为在「创新」这件事上,库克对待创新不激进不盲从的「态度」是对的。
一直以来(从乔布斯时代开始)苹果的定位从来都不是「发明家」,苹果的文化让它非常善于在创造力之间看见一种「联系」,然后将不同领域的创造力「联结」起来,最后运用自身强大的资源优势去创新。
而这种资源优势可以理解为:像苹果这样将软件、硬件和服务结合起来提供最佳用户体验的方式,世界范围内没有第二家可以做到。
恰恰是这种独一无二的资源优势,确保了创新发生在苹果的「概率值」。
2. 什么叫创新发生的概率值?
《史蒂夫·乔布斯传》的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还有一本我个人非常喜欢的著作叫《创新者》,作者在书中通过还原了数字时代「创新者的群像传记」后,站在宏观视角提出过他对创新本质的理解。
沃尔特认为:「现代世界里的创新,复杂程度已经超出了任何个人的能力范围。它不是某一个人,在某一个节点上引发的技术爆炸。而是在一个漫长的协作链条上,科学、技术、商业等不同领域的人,分工协作的结果。」
换句话说:创新的本质,其实一场跨越时空的无意识协作。
身处不同领域的人,在各自的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难题,于是在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中,迸发出了无数种想法。当这些想法经过层层筛选被汇流到某处时,那便是「创新」发生的时刻。
甚至,在这方面我认为:创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符合概率论在「不确定性」事件上的体现方式。
在数学中,概率论是专门研究「可能性」的一门分支。一切随机或者不确定的事件,都是概率论研究的范畴。其中,概率论的一个基础概念叫「数学期望」,是指描述随机变量取值的平均水平的一个量。简单地说,数学期望就是均值。
如果你问我,全世界最具有创新力的公司是哪家?至少到此时此刻,我的答案依旧是「苹果」。
因为正如在第 1 点里提到的:苹果的资源优势确保了在它在创新地图板块上覆盖的经度和纬度。苹果资源覆盖的经度*纬度/资源总经度*总维度=概率值。
在这里我想提供一个很有趣的数据:库克在今年 5 月参加伯克希尔哈撒韦年会(巴菲特和芒格的公司)时,曾向 CNBC 电视台主播 Becky Quick 透露,苹果公司平均 2、3 周会收购 1 家公司。过去 6 个月,苹果公司已经收购了 20 - 25 家公司。库克解释称,苹果公司不公开这些收购,主要是被收购的公司较小,并且苹果公司的收购目的主要是搜寻人才与知识产权。
从之前苹果进化的模式中不难看出,苹果会将它收购后的公司重新进行排列组合,整合成新的服务和新的业务。不管早年收购 Siri 开发商、Beats 、Texture,还是说前段时间耗资 10 亿美金收购的 intel 基带部门,都可以理解成苹果在为自己的生态圈去创造各种「不确定性」。
回到概率论上来说:创新的成功是小概率事件,而小概率发挥作用的前提就是给它足够多的样本。所以对于一位优秀的职业经理人领导的苹果公司来说:技术创新更像是一种投资行为。
而这个看上去非常明智的投资行为,在我看来却成为了苹果的创新基因在走向退化的导火索。职业经理人所秉信的管理哲学,让他们本能的去考虑控制风险和实现投资的价值最大化。
但恰恰在创新这件事上,技术现在的价值几乎永远不会等于它未来的价值。这个滞后反应所带来的时间差,是创新者永不消失的机会。
3. 为什么苹果的创新基因在走向退化?
我的答案非常简单,只有四个字:赌性不够。
在创新这件事上,「概率之神」不会管你是黑客还是画家,它不对具体的局部和环节负责,不会对某个特定的领域或者行业负责,它只会对「整体」负责。
我在看完苹果这场秋季发布会后,在思考一个问题:伟大的职业经理人(库克)和伟大的产品经理人(乔布斯)在领导公司时,他们在管理哲学上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思考了很久后,我的答案是:在他们对「不确定性」的态度上。
产品经理人:在面对不确定性同时,我们就要开始行动。
职业经理人:在面对不确定的新技术和新市场时,尽可能的去降低风险。
态度出现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信仰」不同。
前面谈到的库克对「创新力」的理解,其实他的回答里有一个逻辑漏洞。库克试图在用之前苹果创新的「结果」去反向定义苹果的创新「过程」,而没有从创新过程本身去回应。
个人认为:苹果的创新基因并没有消失,它只是退化了。从做出「完美的产品」到做好「完美的管理」的管理哲学上的变化,带来的是苹果在企业文化上的转变。而创新基因的进化或退化这个结果本身,是公司现行文化的一种滞后效应。
很遗憾的是,至少对于此刻的苹果来说,企业文化转变的结果是负向的:这场秋季发布会是有史以来最令人失望的一场。
成功做出「完美的产品」的赌徒,不是因为握住了上帝掷骰子的手而达成了某种交易,他们当然看到了风险,但他们「选择」去相信创新是风险和冒险的平衡。这是信仰的置换。
Zoe 说的「赌性不够」,也可能是导致乔纳森离开的原因。
乔布斯去世之后,乔纳森扛起了创新的大旗 iOS 系统推翻拟物化,朝向扁平化发展,带动了整个设计大方向。但也看得出来日益疲惫,更多是在小创新方面:Apple Watch、蝶式键盘、Force Touch、3D touch、AirPod...... 而市场认可也远没有达到之前产品的程度:iMac G3(1998 年)、iPod(2001 年)、iPhone(2007 年)、MacBook Air(2008 年)。
而这是因为整个创新饱和吗?
《蒂姆·库克传》提及到乔纳森之前是乔布斯的接班人选之一,由于乔纳森不喜欢做企业管理,所以选择从事自己喜欢的设计行业。而上面文章也提及了乔纳森离开苹果之后,成立了新公司 LoveFrom,目的是为了创新那些未被苹果颠覆的产品。
苹果的创新,只有看得见的工业设计吗?
苹果有很多技术时至今日都是世界最顶级的水平,比如色彩管理系统、ProRes 编码.....
相比较 Android 系统,你不授权基础服务功能,就无法打开应用。苹果做到了即使全部都不同意,也可以正常体验;你也不必担心使用苹果,会有很多冗余内存问题;你也完全不必在你的苹果设备上面安装一个杀毒应用。
「即使我做的最好,你也不需要知道,你只管用得舒服。把产品做好,是我们的本分。」
今天的苹果在工业设计创新点乏力,但苹果给用户的体验依然是遥遥领先的,而这也正是苹果一直在践行的创新。
当听到很多质疑苹果创新能力的时候,我心里为苹果感到一丝难过。苹果始终是一个能够引领潮流的创新企业。在技术以及服务上平滑过渡,只是在发布会中不如乔布斯时代那般高调了。
Tim Cook 在发布会中,更像一个串场的主持人,将各个部分交给团队成员去解说,而不是像 Jobs 那样做全场的焦点;为了起到戏剧性演讲效果的「ONE MORE THING」也被取消了。
这一系列动作都展现着苹果改变了宣传的调性。Tim Cook 让团队成员更多地站在台前,也是优秀的 CEO 的体现。我们不得不改变观念,去接受「个人英雄时代」已落幕的事实。
在硬件上,苹果并没迎着风口,像某些手机生产商一样推出 5G 手机,理由很简单:5G 条件不成熟,用户体验会不好。回想上次 3G、4G 交替的时候,苹果也没跟风;条件不成熟,做了也没用。
但是苹果一旦推出了某些新的应用或服务,会逐渐成为潮流。比如,在移动支付不发达的美国,Apple Pay 的市场占有率一枝独秀;更别提市场占有率远超 Spotify 的 Apple Music。相信这次推出的 Arcade 云游戏平台今后会收获新的成就,毕竟谷歌推出了云游戏平台 Stadia;两个巨头都看好的未来,赢面会更大一点。
此外,苹果还会做一定技术预埋,来迎接下一个产业的风口,比如增强现实。当 iPhone X 发布的时候,人脸识别技术成为其一大亮点。这个技术也在今年的 iPhone 11 系列上得以提升。人脸识别是通过激光点投影技术实现的,原理是打出一束激光后,用另一个红外摄像头来接受返回的光束,以实现 3D 建模。试想,这个技术若被放在前置摄像头的位置,一部手机就是一个 3D 建模器,通过增强现实平台 ARKit,就可与多人进行远程的互动。
总之,苹果始终是一家用「硬件、软件、服务」用心提供极致用户体验的创新公司,就算它换了一种方式表现自己,也不能忽略它的核心特质。
Reference.
《创新者》by Walter Isaacson
Tim Cook: Bloomberg Studio 1.0 interview(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K2zzcjp2As)
Tim Cook 今年 5 月在参加伯克希尔哈撒韦年会上接收了 CNBC 记者 Becky Quick 的采访全稿:https://www.valuewalk.com/2019/05/tim-cook-buffett-investing-in-ap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