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四点五 排版|不二
刘若英导演的《后来的我们》这部青春爱情影片,自上映以来,可谓两极分化。从首日票房过亿到之后爆出疑似票房造假,被网友吐槽三观不正,让这部影片在今年的五一档期处于十分尴尬的位置。
豆瓣里对这部电影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质疑三观问题。已婚男人怎么可以在遇到前任后还回忆往昔?甚至还送她回家?也有人觉得这是一部不止关乎爱情的影片,被影片的真情实感所打动。
所以,以下小编将以个人青春爱情片的观察以及本片女性导演为主要论述点,就青春爱情片的发展、现状,并对《后来的我们》进行现实层面的读解。
青春爱情片的剧作是赢得票房和口碑的基础
纵观近些年来的青春片,这一类型的崛起源于2011年《失恋三十三天》的爆红,此片最终以低成本获得3.5亿元票房成为当年票房黑马。
此后,国产影片在这一类型上发力,2013年赵薇的《致青春》,获得7亿多票房,在市场上表现不俗。随后又有《左耳》、《小时代》、《同桌的你》、《后会无期》、《北京遇上西雅图》、《前任攻略》、《摆渡人》、《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等国产爱情青春片在大陆相继问世,其中一些影片发展成为续集,不断拍摄续集,也不乏畅销书作家们也纷纷改编IP,加入这个“青春的狂欢”。
遗憾的是,市场给创作者们敲了一个警钟。其中,虽有一部现象级影片《前任攻略3》在2017年狂揽19亿票房,但其中探讨的爱情、婚恋、价值观等颇有诟病,口碑并不如票房那般给力,由此产生的虚假繁荣景象值得我们重视。试想,如果一味按照此套路走下去,青春爱情类型电影到底能在市场上吸引和留住多少观众?
市场发展是有规律性的,达到一定顶点便会呈下降趋势。青春片的发展和衰落就印证了这一点。在剧作层面,脱离生活实际、用夺人眼球的元素,如怀孕、堕胎、出国、喝酒、女生学习好、男生是混混、最终两人都会分手……青春片陷入一个怪圈,只要涉及到毕业和现实,青春的爱情总是那么不堪一击,甚至这类模式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所以近两年来,青春片和爱情片也注意到这一点,在叙事上尽量贴近生活、接地气。不得不提的是2015年台湾的影片《我的少女时代》,影片力求展现爱情让人变好的一面,男女主在短暂而美好的校园爱情中,渐渐让自己因为对方而成长,认识自己。可能正是因为对爱情有这样美好的理想,这部电影在海峡两岸爆红,也成为了2008《海角时代》、2011《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之后台湾地区最卖座的爱情片。
似乎我们的编剧很难对爱情同时抱有美好的感性和现实的理性,对爱情的理解除了在一起就是分手。这种过于关注结果而不是过程,只考虑现实而不向自我本省提问和思考的方式,让爱情这个本身很美好的事物变得面目全非,难以深挖出它真正的价值。
我们承认爱情中,尤其是青年时代的爱情,大多数人都会有遗憾。正是因为遗憾,那些过往的人和事才显得弥足珍贵,是我们一生难以忘怀的。
但是,如果仅仅把焦点放在结果上,只是去纠结青春的颓废、现实的无奈、最终两人能不能在一起、最后有没有结婚等表层问题的话,那么就会忽略掉爱情中最耀眼的那一部分。
就在从高中到大学再到异地恋这样的爱情成为俗套之后,2018年的这部《后来的我们》,摆脱了叙事巢臼,以一对曾经在火车上偶遇的恋人,离开老家孤身在北京打拼,从朋友——恋人——分手——重逢的历程,通过两人十年后重逢戏码,讲述了主人公的个人成长和爱情无果,同时穿插感人的亲情和人情世故。
女性视角的爱情片在矛盾处理上更温婉
如果稍加留意,不难发现此类影片的导演,尤其在大陆以男性导演居多。无论是近些年口碑较好的《七月与安生》的导演,还是扛大旗的张一白、滕华涛导演,或是本身作家跨界的导演,或多或少都以男性视角来拍摄青春爱情电影。
除了少数的像李玉、赵薇、李芳芳、薛晓路、张艾嘉这样的女性导演,在大陆很难看到以女性导演拍摄的爱情片。刘若英的加入,无疑壮大了女性导演在爱情片中的队伍,以相较于男性导演更细腻、温婉的姿态,从不同层面对爱情进行解读。
就演员来说,周冬雨很适合演一个敢爱敢恨、有个性、行为大大咧咧、内心感情细腻、善良切且浪漫的女生角色。在《喜欢你》中,周冬雨饰演的厨师和金城武饰演的总经理,有着身份和地位等悬殊的差距,也丝毫不影响他们之间的爱情,因为他们之间的爱情是让人成长的。
《七月与安生》中,周冬雨同样扮演一个辍学,讲义气,为生活打拼的女孩。在爱情和闺蜜二者之间,她在乎友情多于爱情。
同样地,在《后来的我们》中,她所演的女孩善良、独立,坚强的外表下渴望被人懂得。可能这个人设在前半段中会有点世俗,她想要外在的物质给自己安全感是可以理解的。自从和林见清交往后,她慢慢懂得爱的含义,她需要的不再是一个房子,而是一个家。
事实上,自从中国加入WTO,经济持续增长,但随之而来的贫富差距、城乡差矛盾越来越突出。“大城市装不下肉身,小地方装不下灵魂”,成为当代的“我们”面临的生存矛盾。哪一个在大城市奋斗的年轻人不是拼了命想要在大城市立足呢?影片的取材说出了当下在城市奋斗的年轻人的心声。
导演通过克制的情感处理方式、立足现实的生活的剧作、平行叙事的黑白时空对比、演员平淡而细致的表演,叙事不再局限于校园,而是男女主角们毕业后的选择,如何面对社会、每年回家过年的“惯例”,生活就这样在平淡中流逝了,一晃眼已物是人非。“如果我们不能拥有,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忘记”。
诚然,作为一部处女作,豆瓣6分多的评分也很客观。但就其类型来说,这部影片在剧作和拍摄、人物塑造上比同类型只注重商业性忽视现实性的影片要接地气。中国的爱情青春片本身起步晚,进步的空间还很大。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部影片无疑可以作为此类片的一个转折点或一个新起点,但是正如北京师范大学影视系周星教授所言:“可惜除了结尾田壮壮的父爱段落才闪现动人光彩外,其他呼应的深度欠缺,缺了多重光彩。当然影片推广团队的退票风波再次重复「叶问3」的功利性,叹息!”
因此,它提醒创作者立足现实、去探讨当下时代年轻人的爱情,创作出商业性、艺术性和现实性兼备的影片,同时深刻而全面诠释爱情本身。只有这样,此类影片才能让观众产生共鸣,有所感悟。
-END-
更多精彩,尽在官微“耐卡IMT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