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更 009|自我认同是一生的功课

今天听了刘晓娅老师在一个泛心理播客上做客嘉宾的节目,年近七旬的学者分享怎么在有爱的底色里成长,又怎样通过教学去帮助学生找到当今教育缺失的巨大一课——自我认同。

想起大学时候,书本说的:人一生都在追随“自我认同”,以达到内外在的统一和平衡。

而我的大学时代,充分感受着这种撕扯,在各种世俗意义维度的比较下都被碾压。

甚至记得很清楚有天晚上走上天台,给我爸打电话说“太难了,真的太难了,怎么会这么难”,一度以为自己的四分之一危机提前来临。

在漫长的自我挣扎路上,在每次徒步独自思考的时刻,在每个寂静的深夜,才理清楚痛苦的根源:始终让自己置身于别人的评价体系之下,用自己的短板去碰别人的长板,并且在比较之下否定自己。

正如今天嘉宾所说的:“你在不同尺度和维度,都有可能被比下来。「通过追求成功让自己变得感觉更好」,不是根本上战胜自卑的方式。追求社会情感,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最核心的是通过与社会中他人产生情感和共鸣,从而产生自我认同。

也分享几点听了很有获益的行动:

1、保持同理心。放下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从别人的视角看待别人。学会欣赏别人,才能轻盈丰盛。

2、建立自我认同不依靠简单的评价,要落到具体的事情上。

这里嘉宾分享了很触动的两件事,一件是她让学生在疫情期间每人拍一张照片,表达“疫情下的我”,让学生以自己为主体去看当下;另一件是让学生拍“家乡的春天”,然后把照片做成PPT放在养老院放映,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切实给别人带来温暖。

最打动的是嘉宾是这么形容的:“他们会意识到这些都是他身上的资源,一生都可以带在身上的宝贝。”

3、对别人的不同意见有更多好奇,而不是把别人的评价当否定。比如询问对方评价背后的原因: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听完播客之后我又拿着“自我认同”的关键词去找更多线索,发现有些积极心理学的练习,很适合自己做心理保健,也分享给大家:

1、以成长型思维破除内在的思维模式。不把每一件事都视为终极考验,好像做不好世界就会塌一样。

反之,应该积极看待自己的每一次“失败”,带着“当中必有宝藏”的信念,挖掘下次再做可以借鉴的经验。

2、应对想法的三个层次。

人的想法有三层:

最表面的一层是「自动化想法」,也就是遇到事情,脑袋会冒出来的简单的评价。

再往里一层是「中间信念」,需要顺着自动化想法才能看到,它是自动化想法背后类似假设、观念、规则的存在,比如有些“我应该”的念头。

最里面的一层是「核心信念」,也是最根深蒂固的一层。基本上是经年累月下来的“顽固分子”,也是最难撬动的。

而这些想法的冒出,一般伴随而来的都是情绪的波动,那怎么应对呢?

1、正念练习。

很常见的“身体扫描”和“吃葡萄”我都尝试过,确实比较容易捕捉到自动化想法,在比较突发的情绪需要缓解时起效也快。

2、CBT(认知行为疗法)。

一个做法是把自己的观点写在纸面上,去思考自己的情绪跟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看自己用什么方式解释事情,是否合理。如果有不合理的信念,就可以松动自己的认知。

3、每日积极练习。

针对核心信念,可以采用“反其道而行之”的方式,找到消极情绪的反面去培育,比如持续记录「成就事件」、「感恩记录」、「三件好事」等。

越发意识到随着年岁增长,心理稳定越发重要。

长长的路,用一生慢慢修行。


短短 2021/12/09


“赞赏即爱,感谢同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每日一更 009|自我认同是一生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