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敬畏”的杂想

          我在批阅模拟考的作文,题目是由几则材料共同构成的。

        贯穿材料的思想是“敬畏”,弘一法师对蚂蚁、虫子的生命,日本施工单位对每一棵树的生命,高迪对自己的工作,无不体现出一种敬畏,方孝孺的话则做了一个总结,要有“善怕”之心。善怕之心,怕伤害了一只虫子、一棵树、一件作品,这怕的心就是敬畏之心,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事业,敬畏规则,敬畏一切值得我们敬畏的人、事、物。

      但是,学生能写到敬畏的却很少,更多的学生写了二类立意:善心、珍惜生命、爱护环境、工匠精神、遵守规则等。

      我不由愤怒起来,因为我在考前一再强调要抓核心立意,要提出材料的“魂”来。

    学生啊为什么这么不听话!不动脑!在一边阅卷子的生物老教师孟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这也不怪学生,现在的孩子,缺失敬畏生命的教育,他们缺乏敬畏之心。”我震惊了,对孟老师肃然起敬,对此事细思极恐,的确是这样啊。身边的事情:某个班级的绿植,在寒冷的冬天被遗忘在教室之外,全班同学视而不见,没有想到它也会冷;广场上,一个小孩子,拿一个小棍子,随意敲打着路边的树木,没有人告诉他纷飞的落叶被迫离开母亲时也会哭泣;还有各种虐待小动物取乐的事件。再想,就想到了湖南弑母的12岁少年,指认现场时脸上还挂着冷漠的笑;因为不堪重负或者生活不如意选择自杀的大学生,只是留下让哥哥照顾好父母的遗言,却没想过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现在的孩子,的确是缺少敬畏的意识,可细想来,这真的不能怪他们!我们的教育,在这一点上是缺失的。回想我自己受过的教育,这个词,的确没有人跟我强调过,我应该是有对生命的热爱的,这热爱经岁月,沉淀成敬畏。我长在农村,在很小的时候,我的玩伴就是家里的黄狗和老猫,那只狗,毛油油的、亮亮的,一双大眼睛透着善良和忠诚,后来有段时间村里要打狗,所有的狗都要打死,我们对它说你千万别叫,叫就被打死了,它真的一声也不出,竟也躲过了一劫,后来它生病离开了,我们三个小孩子哭成了泪人。那只老猫,就像一个慈爱的老妇,晚上睡觉时,我们三个孩子就抢它,我大,抢到的时候多,她就在被窝里,一只爪子放在我脖子下,一只搭在我的身上,搂着我,睡得香甜,哈哈,真的是这样的。我好想念她啊!那头老牛,在我家生活了很多年,出了太多的力气,我家的新房子,是在一个废弃的湾(池塘)上建起的,建房子要先把湾填平,爸爸是民办教师,我的妈妈,就套着牛车拉土垫宅基,一天又一天,一车土又一车土,硬生生垫起了一个大湾。一个女人架着一辆牛车,是村里的一道风景,我爱我的妈妈,也爱那头老牛,后来,牛实在太老了,妈妈只好把它牵到集市上卖了,妈妈说卖牛回来,她哭了一路,后来很长时间都非常难过,总感觉牛回来了。这一些事,在我心里留下太深刻的印象,让我对这些留存于我记忆中的生命以及它们的同类充满敬畏。这远远超过了教科书里告诉我的道理。还有那些花儿,草儿,野菜,云,鱼,泥土,每当我回到家,走到乡村的田野,那些草木都像是老朋友一样争相和我打着招呼,我抚摸它们,抚摸一棵小树身上的疤痕,捧起地上湿润的泥土,痴痴望远处一棵树的剪影,我的心都要融化了,这时候,儿子总要笑我傻,他很难理解到我这样的情感。

        他的生活,除了上课、手机、打球,所剩无几,他实在无暇去顾及这些,还好,他喜爱我家的小狗,虽然没有时间照顾。现在的学生,包括我的孩子,从哪里得来敬畏生命的教育呢,教科书里?课堂上?我的课堂上,二十多年的课堂上,给学生多少敬畏生命的教育呢?我记起了自己上过的一节以“生命”为主题的作文课,是让学生认识生命,热爱生命,还算有新意的一节课,也仅仅是一节课,后来就没再上过,好像和后来的教学要求关联不大,有点幼稚吧,我们更注重的是审美鉴赏和论证说理等,还有训练各种答题技巧。但是,论证说理时却提不出这个看似很简单的“敬畏”了,不是提不出,是心里没有,是我们没有提着耳朵告诉孩子们,是提着耳朵告诉了还是不会有,因为缺乏体验。毕淑敏的《敬畏生命》源于对生命的沉思与礼拜 ,“我经验过向一切生命意识表达同等敬畏的不可遏止的冲动,如同尊敬自身的一样。通过这种经验形成了我的伦理观。”

        张晓风的《敬畏生命》源于湖畔的种子,“那颗种子曾遇见了一片土地,在一个过客的心之峡谷里蔚然成荫,教会她怎样敬畏生命。”

        我们呢?我们的孩子呢?

        放下忙不完的事务,多带他们走近自然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多一点言传身教吧,比如启动汽车的时候,等待一只落在地上的蝴蝶;即使还是没有时间去读自然,就和孩子们一起多读点好的书吧,读读毕淑敏,读读张晓风,在好书好文里,悟出一点敬畏心。怀敬畏心,去爱一棵树,一朵花,一只小鸟。爱自己和家人,爱学习和工作。敬畏,就从生命开始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敬畏”的杂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