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习惯养成法

      直线乃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亦是最便捷、效率最高的路径。现实中往往并不如人意,总有些许曲折蜿蜒是必经之路,因此从长远来看,这条路并不为直线。但当把每一个蜿蜒点提炼拆分出来,短线中却也是最捷径高效的线段了。

      人的职业生涯也与此相像,以某一处为起点,到另一处终点的旅途,工作则是这两个点的连接,而绝大多数的工作,都是为了解决某种问题。也即某种问题是起点,解决问题是终点。

      亦如生活的使命:起点与终点不断做到完美的连接。正如乔布斯所认为的,你不可能在眺望未来时把生活中的每个点连接起来,只有回顾时,才能连点成线,所以必须相信今日所做的会影响你的未来。也只有把当下之事做到极致,才有可能将目前所处的每个点再未来用最短的距离连接起来。

      那要如何才能把当下之事做到极致,才能养成优秀的思维模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自身成为一个高效的问题解决者。无论是在漫长的人类史,人生,亦或是近期极易完成的一个工作任务,都需要做两点间的连线,而这个联结,总会是一个严密的过程。

1. 确认需要解决的问题

2. 为问题提出一个假设

3. 研究具体行动

4. 采取行动时,交流并得到实质性反馈

5. 若发现假设不成立,则需重新提出新假设

6. 新假设完成后,研究具体行为……

      怎样才能确保以上环节在每一次解决问题时顺利运行,每一环节高效,优质的达成预期目标,又要怎样培养自己以最短的距离完成每两个点之间的最短距离的连线,是否有捷径可以做到。

      倘若非要加一条捷径,那便是:良好的习惯。人们都说,思想影响行为,一种因结下一种果,然而,因果因果,孰因孰果?因此行为习惯亦能反过来影响思想,从而重新改变路径的选择。

      问题是,自古来,无数学者都在强调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总以某种固定的方式行事,人便能养成习惯”;

      培根所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

      也如马斯洛说“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等等,有无数的名言警句告知后人习惯的重要性。

      在知识信息爆炸式的时代,没有人会反对他们的观点,但不得不说,又有多少的知识,理念是被灌输,是未经自己大脑思考而来的理论,我们总是处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道路上,也总是为了高效,为了某一个具体目标忽视许多显而易见的事情。

      例如习惯。大脑曾经是否认真思考过:

      为什么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如何才能使自己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以及习惯养成之后不轻易放弃;

      习惯又是如何形成的;

      习惯是如何影响大脑决策导致行为;

      理解了这些,才能使我们更进一步的从根源处消灭不良习惯,使大脑自由做出选择,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坚毅的品格。

      下图为养成习惯大脑回路的路线图:

      即:无意识→有意识及事例→分析事例原因→结论:记忆→重新修改回路→无意识→有意识(无意识的转化)→形成习惯

      无意识

      意识是显性的能够通过肉眼观察到,因为人的行为便是意识的体现,而无意识却是人类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甚至是人自身都无法了解的认知系统。它却总在至关重要的时候影响人脑对事物的认知,判断与抉择。无意识是所有潜能混乱的产物,意识则指导无意识,因此将无意识整理成体系并与意识达成一致才更能使大脑做出准确的判断。

      威廉詹姆斯曾做了大量有关青蛙、鸽子等的神经中枢实验研究反射、半反射、及随意动作。他曾说“对未来目标的追求以及对实现目标的方式选择,成为某一现象中精神状态是否存在的标准。这一标准成为区分有意识行为与机械行为的准绳。”

      我们不会认为石头和自行车拥有精神状态,如果没有人去推,则不会发生运动,所以他们的行动既没有差别,也没有选择性,可以毫不犹豫的将其称之为“无意识”。

      意识及原因

      意识是显性的能够通过肉眼观察到,因为人的行为便是意识的体现。如一个第一次见到烛火的孩子,由于他的年纪通常会有反射现象,会试着伸手抓住烛火,结果手指被烫伤。如果说这个孩子的反射行为是机械的,那么无论经过多少次,孩子的行为都不会发生变化,但事实上,被烫过的孩子都是害怕火的,第二次则不会再去抓烛火。那么这一行为是如何产生的?

      当然,下一次这孩子看见烛火时会有抓的反射,但是,这一反射冲动、关于疼痛的感觉,以及最终缩回手指的记忆都会随之产生,并且如果这些大脑过程胜过低等中枢的直接器官,最后缩回手指的想法将会变成最终行为暗示,因此,抓住的行动会中途停止,手指会缩回便不会再烫伤。

      小结:这也说明神经流流过感觉器官,在低等中枢发生反射行为,在大脑中引发想法,这些想法引起反射行为,或阻止反射行为,或用其他反射来替换。也就说明所有的想法最终都是记忆。

      倘若对某件事本身具备有关的经历在大脑中记录下来了,那最初的经历被唤起,直到最后一环也被唤起,共同做出决定,产生行为。如果这最后一环的经历与之前已经产生过了一种行为,那么下次只需要对同类事情有一个想法,便能直接产生行为,跳过挑选的过程,也就是跳过印象的过程,直接以有意识的带有记忆的选择不断优化此路径,从而形成一条最快的反射做出最佳的路径选择,这也是习惯养成的过程。

      无意识转化

      上文提到了条件反射,无意识,有意识、以及记忆。那么我们又要如何才能通过将无意识变为有意识的改变行为,并将思维、良好的习惯、长期以来形成的性格,也即将所有的优点运用到每一次的决策当中去就如同条件反射一般的自动开启如上模式,减少过多的选则路径并不断优化,避免中途导致选择失误。因为我们知道极小一个失误便可铸成一次大的失败。

      例如导致一个人上班经常迟到的原因往往是其在“起床”与“赖床”两者当中做出选择时选择了后者。理性的抉择本应是起床,而另一方面总有另一种声音左右大脑本应该做出理性的判断。然而这另一种声音正是由于以往不守时的惯性带来的恶果即“无意识”发出的。如果想将其彻底根除,便要找到影响人们做决策的源头,不断寻找问题并得到答案,在大脑得到满意答案之前总是会遇到各种沮丧与痛苦,这终究是由于意识与无意识的不一致所产生的后果。

      我们也不难体会到大脑得到满意答复时给人们带来茅塞顿开的喜悦之情,这种感情即是意识与无意识的高度统一所迸发出的“灵感”。而对这一“灵感”的顿悟也使人类更加坚定毫不犹豫的去执行接下来将要完成的事情。因此将无意识做转化无疑是刺激行为产生的催化剂。

      转化为意识形成习惯,思想决定行为

      长期以来对大脑下达一个你想要达成的效果自我暗示,便会使自己变成你下达的“命令的形象”。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一个著名的实验,人们把一个被判死刑的人蒙上双眼绑在椅子上,在他手上方放置一个盛有与人体温相同的红色液体袋子,在其手下方放置一个铁桶。

      实验开始时,监刑人告诉他“今天是执行你死刑的日子,处死的方法就是在你的手腕上划一刀,等你的血流光了你便死了。”随后便用冰块在其手腕化了一刀并且上方的液体流到其手腕上并滴到铁桶中发出滴答滴答的声响。

      过了一会,监刑人告诉他“你的血马上流光,你就要死了。”这时观察到,这个囚犯的脸开始慢慢变白,很快,死囚真的死了。

      有趣的是试验当中囚犯并没有流过一滴血,但他死亡的所有症状都与失血过多而亡相符。当监刑人对囚犯一种心理暗示的同时囚犯接受了这种暗示,在其听到滴到铁桶中的声音便以为这是从自己血管中流出的鲜血,这种潜意识产生的恐惧导致了死亡。这便是潜意识对人的作用与影响。

      还有一个例子来源于XXX的实验“幻肢疼痛”。当患者手臂受到损伤无法活动时,经过一段时间大脑便会对长期下达的命令得不到反馈从而产生麻痹感觉,让病人疼痛难忍。于是医生以为将其切除便能够消除疼痛感,糟糕的是在患者失去手臂之后痛感丝毫未减,从而导致病人心理压力过大。

      当大脑多次下达“动”的命令时得到的反馈却是“不动”,长期循环往复使大脑习惯性接受到这种信息即便在切除过后还会留下习惯性的疼痛感觉。因此想要消除这种幻觉,便要使大脑“受骗”,即让大脑感觉到自己的手臂还在,尽管真实情况是下达命令的时候即便手真的没动,但只要大脑能够产生它已经动了的错觉便能够起到消除痛感,恢复已经切断了的神经回路通道。

      例如,将幻臂放入镜盒中,另一支手摆在镜面前,大脑下双手做相同动作的命令,眼睛望着镜子,闭上眼想像双手在摇摆随后睁眼便看见镜中的手在运动,此刻便能让大脑受骗。

      所以人的思想是可以引导身体做出与思想相同的反映的,即你可以成为你意识当中的人物,你意识当中为何种人时,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便是何种人物,行为是意识的体现。

      说明人的行为是大脑经过对过去经验选择、判断过后的结果。然而倘若想要使决策时都能做出最快速优质的决定,能够不断重复做到这一点的唯有养成诸多良好的习惯,将恶劣的习惯由无意识转化为有意识之中从而将坏习惯连根拔起,而后不断将有意识的想法循环,多次路径重复,再次形成有意识的条件反射。诸多良好的习惯,思维模式的训练,以及品格的修炼尽可能的使自身不断完善,从而达到处变不惊、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的精神境界。

      结语:“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是人们在适应外部的大环境中,创造出适合自己的小环境的利器、良好的习惯决定着你活动空间的大小、决定着你的成败、决定你是否能够在两点之间找到最完美的那条线段将其连接起来,决定你的整个生命活动是否能画成一个完美的弧线。

尼兰纳素------落笔于2018/4/2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IxtAUdChDstJy_pWu1t56g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可不知的习惯养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