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不要只盯着大咖说的“名言”
人倾向于把任何语言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解读。
比如,大咖说慢慢来,意思是你先付出极致努力再慢慢等结果,普通人很可能理解为,我慢慢做总会有结果的。
差得远了。
所以学做事,而不是学说话,这是很关键的问题。
02.别想那么多,先做
我们总以为别人的成功是建立在一开始就想明白了目标,这就是自我想象的谬误。
人生中的绝大部分选择,都是边做边调整的。
俞敏洪创立了好未来“帝国”,不是他一开始就想做中国教育领头羊,只是做着做着发现自己可以这样发展。
他最初只是想赚够钱出国读书。(见其自传性质的书)
仅因为一个人成功了,就认为对方就是高瞻远瞩的不是一个好的思维逻辑。
在我们所谓“选择”的这段时间里,足够试错很多条路,让自己走在正确的路上了。
03.接受事实,面对事实是改变的基础
每当报了社群、买了课不好好学,最后却找借口是“太忙”“没时间”。
这种鸵鸟政策除了让自己更“鸵鸟”,没有什么意义。
没时间一起学,一门一门来也没时间?学习一门的时间都没,就不会去报名了。
接受自己的问题,才能真正改正问题。
这就像被发现做错事狡辩的孩子,不会因为TA狡辩,做错事的事实就变了。
直面问题,解决问题。
04.别想一步登天,从最基础的开始
接受事实只是进步的前提。
如果接受事实,却没法忍受改变的过程,只想“天上掉馅饼”,还不如一开始就不要改变。
如果想改掉拖延,最好的做法不是去学如何改掉拖延。
而是从最简单的“吃完饭先洗碗还是先玩”这样类似的选择中,选前者,慢慢积累“延迟满足感”的力量。
这才是最基础的。
否则,学了再多理论,也别想改掉拖延。
05.一次盯着一件,不要贪多
想减肥、想运动、想写作、想运营,想做好一切。
这种想法谁都有,不必自责。
但认识到“什么都想做好等于什么都做不好”这句话,很关键。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可惜这句话听和看是无用的。
最好的方式就是试一试一次养成一个好习惯和两个好习惯的对比,前者更容易成功。
猴子掰玉米的故事从小听到大,老话属实精辟。
06.关注习惯带来的改变,而不是习惯本身
坚持运动100天有意义吗?有意义,但它绝对没有坚持100天运动带给你生活的改变有意义。
如果只盯着坚持100天运动,最大的可能就是100天后觉得完成了使命,放弃了它。
反之,关注它带来的变化,最后会觉得运动就是生活不可缺的一部分——毕竟离了它,每天会少好几个小时。
同理,不要把坚持xx天当做目标,而要把它当做养成目标的方法。
在养成过程中关注生活的变化,最后真正习惯“习惯”。
07.每天运动半小时,能让生活多出2小时
运动最大的好处是,让人保持精力的充沛。
而充沛的精力是专注力的前提。
多数人做事最大的问题不是没时间,而是不专注,往往一件半小时能做完的事儿,因为手机、电脑的影响,能做半天。
运动能帮助潜移默化解决这个问题。
真正坚持下来,两小时可能是保守估计。
08.每天写点什么
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学写作,但每个人都需要思考。
主动思考是我们很欠缺的一项能力。
即使每天只是记录一下时间,也能让我们回顾自己的时间利用,掌握自身的时间分布。
这会慢慢影响人的行为选择。
如果能写写感悟,那就更好了。
这可能没法直接改变生活,但思考是一切改变的基础,不是吗?
09.好好生活
家务、吃饭、睡觉,这些都是生活,都需要认真对待。
人们习惯性忽略身边的事对自己的影响,但对普通人影响最大的,就是生活中的琐事。
如果能认真对待,你会发现环境的变好,是能反馈到自身方方面面的。
比如整洁的家,会让人心情大好。
情绪能量是精力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10.好好对人
以前我对身边的关系很佛系,不论是什么人,我都很少主动关心。
但最近,我开始给亲人和朋友寄礼物。
越寄越开心。
好的关系是要靠自己维护的,一个小小的礼物,代表的是“重视”的感觉。
被看到、被重视是所有人的刚需。
嗯,今天学着好好做个“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