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与形而上学笔记

我们应该先把地面打扫干净……

基里洛夫:人毫无作为,却发明了一个上帝,为的是活下去自杀,这就是迄今为止的全部世界史。

虚无主义者是这样一种人,对于实际存在的世界,他判断说,它不应当存在,而对于应当存在的世界,又判断说它实际上不存在。

上帝是少不了的,所以他应该存在……可是我知道并没有上帝,也不可能有……难道你不明白,一个人同时抱着这两种想法是活不下去的么?

人因为怕死才发明了上帝。上帝就是对死亡的恐惧所产生的疼痛。

谁胆敢自杀,谁就是上帝。

老卡拉玛佐夫:假如上帝存在,我自然不对,但假如根本没有上帝,我严肃的生活又有什么意义?……既然没有灵魂不死,就没有道德,一切都可以做。……一切皆虚妄,一切皆允许。

科学一方面摧毁了传统的最高价值。另一方面,它本身却又不能充当和重建新的最高价值。……现代自然科学带来的虚无主义的结果。

实证主义到现代经验主义和分析哲学愈来愈坚决地拒绝形而上学问题,而把哲学的任务严格限制于对科学的基础进行研究,这一哲学思潮正是科学破坏传统形而上学基础的直接后果。

有一种不可动摇的信念:认为思想循着因果律的线索,可以直达存在至深的深渊。还认为思想不仅能够认识存在,而且能够修正存在。这一崇高的形而上学妄念成了科学的本能,引导科学不断走向自己的极限。

科学的发展愈来愈把"已知的东西"消解在未知的东西中了,但它追求的恰是相反的情况,本能地要把未知的东西还原为已知的东西。

科学……它不能……指明道路。

只有当一个人知道向何处去时,它才可能有用。

科学——为支配自然而将自然转化为概念——属于手段之列,但是,人的目的和意志必须同样生长,为了整体。

在最高价值崩溃,信仰沦丧的时代,当务之急是创造新价值,建立新信仰,而科学显然不能完成这一任务。

有资格充当最高价值的是生命。"上帝"的概念是对生命的最大异议,它本身意味着最高价值丧失,价值是本真意义上的虚无主义。

信仰的沦丧和本能的衰竭是一种现代病发症,病根则是旧形而上学和基督教的信仰。

哲学对神话的指责集中在两点:神话的非道德性(神应该是善的)和神话的非理性(神应是浑然一体常驻不变的)。

以道德反对自然,以理性反对本能,是形而上学否定生命的虚无主义实质……

一切形而上学都是价值体系,其核心是最高价值的设置……可以说,形而上学是价值(道德)体系的逻辑演绎,仅仅由于混淆了价值与实在,这个体系才得以冒充为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叫鸡崽子这个等式基础上:道德=价值=实在,道德=价值是道德的偏见,价值=实在是理性的虚构。

柏拉图以来,一切形而上学家都立足于理性和道德。一方面否定感官、本能以及宇宙的深刻变化,把实在虚无化,另一方面迷信概念、上帝,虚构一个静止不变的真正的世界,把虚无实在化……这就是形而上学的虚无主义实质所在。……否定实在必定要被实在所否定,信仰虚无,必定会使信仰归于虚无。

虚无主义的三种形式:

对"意义"(目的)的寻求极其失落,

对"统一""的寻求极其失落,

对"真正的世界"的寻求的失落。

形而上学的心理学——"恐惧效应":恐惧欲望和激情而迷信道德,恐惧非理性和偶然而迷信理性和目的性,恐惧变化和暂时性而迷信不变的存在。感官并不说谎,只是在理性对感官的证据进行加工时,才在其中塞进了"统一""持存"之类的谎言。

理性是通往不变之物的道路,非感性的理念必定最接近"真正的世界",理性(知性)的形式是范畴(概念),范畴原是人为功利目的整理现实世界的手段,现在却被误当作价值尺度,……甚至成了对目的即现实世界的审判……用它(概念)来构造一个超感性的世界,把这个世界宣布为真正的世界,而唯一的现实世界即我们的感性世界宣判为虚假的世界,我们对理性范畴的信仰是虚无主义的根源。

三类人关于"另一个世界"观念:道德家发明一个"完美的世界"以充当现实世界的"目的",哲学家发明一个"理性的世界"以充当现实世界的"统一",宗教家发明一个"神的世界"以充当现实世界的"目的"和"统一"。

"真正的世界"观念就是把虚无构造为"上帝"、为真理,反正是构造为"审判此岸的法官和裁判"。是"制造一个X来批判"已知的世界"",是用一种"彼岸的"、"更好的"生活向生命复仇。尼采把真正的世界的虚构看作形而上学和虚无主义的最基本形式。它是其他两种形式的综合,兼含"目的"和"统一"的虚构。而"目的"和"统一"的寻求原是生命活动需要,它却把这种寻求引上否定生命的歧路。

普罗塔格拉:知识是感觉……人是万物的尺度……

道德相对主义……诡辩术……道德的本能生活、自然性质……

苏格拉底一生都在运用他那一套概念辩证法的三段论逻辑,推演普遍的道德范畴,给各个美德下定义……理性=美德=幸福。概念辩证法到理念论……

苏格拉底是价值史上最大反常行为的一个时刻。

柏拉图哲学包含着明显的矛盾,突出表现在理性主义的"理念"说"迷狂"说之间。理念说是把苏格拉底通过辩证法推演出来的一般概念绝对化为实体的产物……要认识理念就不能单靠逻辑推理,必须依靠有感官印象处发的对理念世界的"回忆"。"回忆"离不开理性对感官意象的整理,同时又包含着非理性的迷狂因素。"爱欲"是在美中孕育以求不朽的冲动,它使人因美的感官印象出发而陷于迷狂,进而渴求与美的本体即"理念"世界相融合。……生成之流与永恒存在……在"理念"的空名之下,其实隐藏着希腊人那种解除个体化束缚,重归宇宙生命之流的悲剧性渴望。

柏拉图用他的善的理念使希腊神灵贬值,道德狂热摧毁了多神教,其途径是改变它的价值和毒化他的无罪。

柏拉图把抽象的道德范畴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完成了一切希腊价值的重估,建立了哲学史上第一个形而上学体系。

柏拉图所发明的纯粹精神和自在之善,乃是迄今为止一切谬误中最恶劣,最悠久,最危险的谬误。从柏拉图以来,哲学家处在道德的统治下了。

文艺复兴以后,宇宙论形而上学日益瓦解。"真正的世界"先是成为一个不可知领域,进而成为一个无意义的假设,终遭否弃(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但道德形而上学仍然保持着相当大的惯性力。德国古典哲学……

康德认为凭借概念不能把握世界本质……但康德仍然以"自在之物"的形式保留着"真正的世界"。

"自在之物"是道德形而上需要的产物……

康德认为:知性运用范畴对现象所做的判断是普遍有效的和必然的知识,超出现象范围而做的判断就不是知识,而是信仰了。

尼采认为:一切判断都是信仰而非知识,信仰的必要性则来源于人类生命活动的需要。

在康德那里:"真正的世界"成了一个不可证明的假设,"被看做一个安慰。一个义务,一个命令"。

实证主义否认形而上学问题的意义……用科学取代哲学……把科学方法史看做哲学本身。

实证主义坚持现象中"只有事实",而尼采认为:不。恰恰没有事实,只有解释……对现象的解释是不可能离开价值观点的,而实证主义却向"事实"顶礼膜拜,这是一种迷信……

彻底的虚无主义:

如果童年时代开始……信仰基督以外的神明,仍然一样会受到祝福,和基督教所赐予的完全相同……那么给与幸福的只是信仰本身,而非信仰背后的客体……如果想要得到心灵的安宁与幸福,那么去信仰吧,如果要做到真理的信徒,就应该去探索……

对"真理"的追求实质上是对根据的发问,对真理的信仰以怀疑一切迄今为止所信仰的真理为起点……

从上帝是真理到一切皆虚妄……天神啊,赐我疯狂……只要我能在自己身上找到信仰……

一切形而上学都不是真理体系,而是价值体系,任何价值设置都是由生命活动的需要所发动,因而是设置者生命力量的标记。

积极虚无主义——无须信仰

消极虚无主义——无能信仰

彻底的时候虚无主义——生存是绝对没有根据的……根本不存在一个真正的世界……一切关于世界和人生的解释都不是真理,而是信仰,是并无实在与之相对应的价值设置,其根源只能从主体方面去寻找……

尼采把认识归结为价值,又把价值归结为透视的假象……

从一切皆虚妄到一切皆允许……

一切形而上学都是价值设置,一切价值设置都是强力意志的产物。

2,逻辑和语言批判:

形而上学的实质:道德本体论和逻辑本体论

——同一律(世界的持存不变)和因果律(终极原因)……

"内在经验"的基本事实是,原因是在结果产生之后被想象出来的。……

对因果关系的信仰,实质上是对意志、意图的信仰。

尼采认为,意志不是实体,而是一种内在的支配关系,其秘密在于命令和服从的二重性。意志就是支配,也就是对自身命令的服从。

我们只能在自己的视界范围内以透视的方式观察事物,于是我们给这种透视的方式安上了"主体"、"自我"的名称。

与其说"我"是"思"的前提,不说"思"是"我"的前提。作为不变的实体和"思"的原因的自我,这个概念恰是凭借"思"的知性逻辑构造出来的。

我的假设:主体是多元体……主体不断流动和昙花一现……

费希特:自我设定自身(主体),自我设定非我(客体),自我设定自我和非我的统一(实体)。

我们的知性不是用来把握生成的,它致力于证明普遍静止,因为它来源于图像。知性范畴并非如康德所说的是与感性材料无关的纯形式,而恰恰是在感性材料基础上形成的……知性正是以视觉的"图像"为模型来制造概念和范畴的。

同一律:A=A,这个前提是伪造的……这个"同一"

乃是削平拉齐的结果……感觉把不同事态拉平,思维又进而把不同感觉拉平,把它们加工成相同的感觉。……由对象到图像,由图像到概念,是一个不断同一化的进程。借之才有自我同一的A产生。"同一律是以具有相同之物这一"视觉假象"为基础的"。把相似物当做相同物处理这种占优势的癖好,这种非逻辑的癖好——因为本来并无相同之物——最初创造了逻辑的全部基础。

自我统一的A实际上是一种"缩写手段",是为安全的需要、迅速领悟信号和声音之缘由的需要服务的。

世界是绝对的生成,而认识与生成必互相排斥,一个生成的世界严格说来是不可能被认识的。

巴门尼德说:人不思考不存在知性物……

尼采说:可被思考之物必是一虚构……谬误是思维的前提……

世界对我们显现为逻辑的,是因为我们是先把它逻辑化了。

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因果性解释是一种欺骗。

在尼采看来,根本不存在"事物",只存在"作用",一个"事物"就是它的作用的总和。

在尼采看来,不存在原因和结果,只存在作用事件、行为,因果范畴只是人类对他们的一种必要的错误解释,仅是我们为了获得安全感而在未知究竟的作用、事件、行为上盖上的一个自以为知的标记罢了。

尼采看来。语言符号的真正"所指"是神经刺激,而非事物或事物的概念。外界事物对人的有机体的作用造成了神经刺激,它是人与外部世界的唯一交接点。当人先把神经刺激同视觉印象(图象)结合起来,随后又把相似的视觉印象同声音表象结合起来,词便产生了……

词造就了概念,语法造就了逻辑,理性思维实质上是语言活动,主谓结构造就了因果范畴。

为"思"设置为一个"思者",为行为设置一个行为者乃是语法习惯在作祟……

主语(Subjekt)与主体(subject),宾语(objekt)与客体(object)是同一词……

语法结构:主语——谓语——宾语

思维模式:原因——结果,主体——客体

尼采把理性称之为"语言形而上学的基本假设"……语言中不但蕴含着逻辑法则,而且潜藏着形而上学虚构的根源。对语法中主语的信仰及实体化的倾向……

语言的主谓宾结构在事件(生成、作用)之外,虚构了两种实体:"主体"和"客体"。"客体"作为实体的一种形式,是按照"主体"的模式发明的。

在尼采看来,"主体"仅是一个表示意识的虚假自我的同一性的范畴,而"客体"范畴不过是此种虚假同一性向外部的投射,这一对范畴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均无意义。

Sein视其上下文有不同的用法,分别表达相同、归属、包含等关系,和表达一个关于存在的判断。而爱利亚学派把它(sein)从一切表达式中抽取出来,作为一个哲学范畴,用它说明万有的本质之时,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形而上学体系便初步建立起来了。存在(sein)是一个空洞的虚构。可以说把系词"sein"名词化,由于"sein"的普遍使用而把"das Sein"视为世界的普遍本质,乃是柏拉图主义的真正开端。

语言缺乏表达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之底蕴的能力……因为它消灭事件的个别性,制造虚假的同一个人消灭我们的感觉和体验的个别性,制造相同的思维模式……尼采称语法为"民众的形而上学"……

语言的最大症结在于它的极端逻辑化,思维逻辑化就是虚假同一的强化。

哲学解释学的兴起:一切认识都是解释,不存在纯客观的世界"文本"。解释必凭借语言,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世界图景。

语言是理性思维"无法摆脱的模式",语言类型决定了哲学世界观的发展路线。

维特斯根坦:前期——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后期——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活形式……

索绪尔:语言不反映世界。语言创造世界。……我们的世界观念依赖于我们的符号系统。……既然意义并非来自事物实体,而是来自语言秩序,那么探索各种人类现象背后的语言秩序就成了首要的任务。

意义不是语言的基础,而是语言的产物。在语言之外并不存在某种为语言提供意义的基础。

透视主义,反形而上学的认识论

作为认识的强力意志……

人的生命本能天然的厌恶混乱,寻求秩序。通过简化、图式化来排除混乱,建立秩序,乃是由生命本能直接派生的一种能力……整个认识装置是一个"用来强占事物"的"抽象化和简化装置"……当这种强力意志在指向外部世界时,便有了科学……在指向内心世界时,便有了道德……

科学就是力图给一切现象创造一种共同的语言符号,其目的是为了更加方便地预测自然和支配自然。

有认识角度看,科学是对外部世界的图解,道德是对内心世界的图解,他们都是强力的工具。

透视主义——认识的人类中心论的含义……

认识一个事物,也就是把该事物置于与我们的某种关系之中。超越于与人类的任何关系的事物根本不可能成为认识对象。

透视主义(Perspektive):1认识即评价,即解释,对世界的解释是多元的……2解释即透视,"透视"这个概念与"视角"、"地平线"(视界)概念相关,表明认识脱不开一定的角度和范围……3透视的发射中心(主体)是生命本能、强力意志、情绪冲动……4透视所得的世界图景不是真理,而是虚构、外观。5透视不是凝固的,而是流动的,其视界依强力意志的提高而扩展……

我们是依据我们的"自我"来塑造和理解一切存在,从人出发来认识世界的……

真正的认识主体是由许多情绪冲动组成的多元体。所谓"纯粹理性"、"绝对精神"、"自在认识"等都是概念的虚构……"主体"绝非统一不变之物……

透视主义突出了认识中的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它把认识看作从主体出发的意义设置。认识不可能摆脱价值关系,一切认识现象就必然是透视现象。一切价值,从心理学上看,都是为了维持和提高人的统治构成而作出的一定透视的结果……它们只是被错误地投射到事物的本质中去了。

什么是"解释"?"解释"就是"置入意义",置入价值。生命,强力意志乃是解释的原动力。

尼采的强力意志:对一切事件的解释……

尼采所理解的"客观性"是指对事物、对世界的尽可能多元的透视。

"外观世界"是一个按照价值来看的世界……

只有一个世界,便是生成着的世界,它是知性所不可认识的,知性只能把握存在……康德在知情的界限之外设置一个不可知的"自在之物"乃是知性的虚构……

两种外观:逻辑化外观(知性透视)——倾向于虚构存在掩盖生成……审美化外观(感性透视)则显示生成,从而成为那个生成的世界的征兆。

求真理的意志……究竟是我们身上的什么想要"追求真理"?……求真理的意志的根源不是纯粹的认识冲突,而是人类的生命本能,种族保存的需要、强力意志……"真理",不是某种自明之物,而是与人相关之物,是人类关系、信仰、价值等等……真理是一堆人类关系……真理是强力意志……真理不是存在那里有待于发现和揭示的东西,而是有待于创造的东西……用以充当一个本身不会穷竭的征服过程和征服意志的名称。

真理是信仰。

"我相信如此这般"这样一个价值重估,乃是"真理"的实质。

必要的是必须把某物当真——而不是某物是真的。康德的问题"先验综合判断如何可能"应当被另一个问题"为何必须相信这种判断"所取代……

真理是谬误……真理是价值判断……

真正的世界和外观的世界……

强力意志和永恒轮回

尼采把一切传统形而上学体系视为否定生命和现实世界的价值体系,给出这种价值设置必然导致虚无主义,并提出一切价值的重估作为克服虚无主义的必由之路。

"强力意志"概念也是从生命概念脱胎出来的……从捍卫生命的价值立场出发……

从生命意志到强力意志……

一切生物,他们竭尽全力,不是为了自保,而是为了增长……生物首先要释放自己的能量……生命本身是求强力的意志……

生命并非内部条件对外部条件的适应,而是强力意志,它不断从内部出发征服和同化"外部东西"。

生命是一种必须不断自我超越的东西,他不能满足于自身,而必须为自己设置一个高于自身的目的。依生存意志的教条去寻找真理必然落空,这种意志是没有的……强力意志所追求的不是生命本身,而是使生命得以超越自身的强力。这种对于自身力量强大的追求表现了生命永不枯竭的本性……

生命的本质在自我超越,意志的本质是自我支配,强力意志概念同时表明了两者的本质。

价值本质上是强力意志透视观点,强力意志就是追求着价值的意志……

解释事实上是统治某物的手段……道德是一种"统治关系",道德评价的根源是强力意志……

尼采肯定的强力,不是外在的权力,不是表面的统一、暴力的统治……而是内在的权力,是生命力的充溢,生命的自我超越,意志的自律。

希腊人是内在权力典型(立法者),罗马是外在权力典型(统治者)……

生命的本质是强力意志指的是生命的自我超越性质。

强力是内在于意志的,它无非是指意志的自律(自我支配),真正的强者是能够创造自己的价值标准,发明自己的道德的人。

世界之所以有一个"必然的"进程,并非因为其中有规律支配着,而是因为绝对没有规律,每一个强力在每一瞬间都导致了其最终结果。"每个力的中心"却都具有能动性,都"力求变为强者"……

世界是混沌……世界是生成……世界是外观……世界是关系……世界是情绪冲动,力……世界是强力意志……

尼采把知性透视所得的逻辑化世界称作"外观"……生成即不是向着一个终极目的的运动,也不是完全无性质的变化,而是"作为存在者之基本性质的强力意志的自我支配运动"……

外观——是事物之真正的和唯一的实在——一切现有的称谓都为它而产生,它按情况最好用一切称谓、因而也用相反的称谓来描述。这个词所表达的仅是逻辑程序和逻辑区别对它不可达到这么一种性质=……"逻辑真理"只有在一个虚构的世界中才是可能的……"外观"是这样一种实在(确切的说是"强力意志"),它反对向一个虚构的"真理世界"转化……

永恒轮回:

存在者的基本特征是"强力意志",存在是"相同者的永恒轮回"……"强力意志"表示,存在者按其"本质"(状态)是什么……"相同者的永恒轮回"表示,具有如此本质的存在者整体必定是怎样的……

在价值论上"永恒轮回"被解释为"最高的强力意志"的实现……

给生成打上存在的烙印,这是最高的强力意志……

万有轮回是一个生成世界向存在世界的最大程度的接近——凝视的顶峰……

永恒轮回是"生成"和"存在"统一的最高方式……

给生成打上存在性质的印记……

永恒轮回取消了终极目的和绝对价值标准,把万物置于等值地位,使得一切价值判断即成为透视主义的行为,从而为价值重估扫清了道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尼采与形而上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