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潇茶果然的第 4 篇茶分享
盏茶入口,茶汤滋味便在口中蔓延,再加上其他感官的共同反应,这款茶是否如你所愿,也就再直白不过了。
茶汤滋味的呈现,会因为不同茶类、不同品种、不同呈味物质含量,不同加工工艺,不同冲泡方式,而有所不同。
但茶汤中主要的味觉体验,无非就是苦、涩、甜、鲜、酸。这些多种味道综合协调所呈现出来的口感,是构成你是否喜欢这款茶的原因。
这些茶滋味如何形成与呈现?哪些成分对应哪些口感?在本篇文章,我们会和大家一起分享茶汤背后的物质基础。
由于涉及到较多的生物化学类物质……所以我们这次先聊聊茶汤中的苦与涩。先苦后甜体验一下?
涩感的关键词:儿茶素
涩感与果胶类物质对口腔形成的醇厚度是一样的,它不是某一种物质作用在味蕾产生的味觉反应,而是在口腔中的一种触感。
这是一种什么感觉?
产生涩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口腔中起到润滑剂作用的蛋白质被凝固,形成了收敛的感觉。这种感觉体验,有茶友称为收敛性,也有人会称为涩感。
茶汤中涩的味道,起主要作用的成分是多酚类的化合物,还有少量的醛类物质、草酸、香豆素等。而多酚类物质中,起主要作用的成分是儿茶素,尤其是酯型儿茶素。
△儿茶素中的成分
酯型儿茶素更具有较强的苦涩味和收敛性,因此其含量多的茶汤,在苦味及涩味上会显得比较重;非酯型儿茶素含量较多的茶汤,其苦涩则较轻。
其中有趣的且值得一提的是,表儿茶素(EC)这一类的物质,虽然苦涩味较强,但与其他儿茶素相比,它还有一点点回味稍甜的味道。
苦味关键词:咖啡碱
茶汤中的苦味,其主要形成物质是茶叶中的嘌呤碱,此外,含有微量的萜类物质、苷类物质也带有苦味。而茶汤中,嘌呤碱含量最大的物质是咖啡碱,其次是可可碱、茶碱等其他物质。
我们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儿茶素还是咖啡碱,它们都容易溶于热水,但不易溶于冷水。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冲泡茶汤时,把水温适当控制一下,就可以减少茶汤的苦味和涩味。
苦涩交融,茶汤滋味更醇和
在茶汤中,咖啡碱与大量的儿茶素物质在茶汤中形成氢键。这种氢键络合物对味觉的感受上,与单体的味觉感受是不同的,它们对味觉受体有协调作用。
换句话说,苦味能抑制部分的涩味,涩味也能抑制一些苦味,两者的相互作用能够使得茶汤滋味醇和。
所以,当茶叶中的儿茶素与咖啡碱的含量都比较高的时候,茶汤呈现的滋味并非又苦又涩,而是显得更加的浓醇。
这也说明了,茶汤滋味的呈现,是各类物质的综合协调,而非单独一类物质形成的。
提到氢键,我们顺便附上个知识点。氢键的缔合作用不局限于单分子之间,其随着水温温度的降低,分子数量会扩大,缔合作用的不断增加,于是出现了胶体特性。这会使得茶汤由清变浑,出现冷后浑现象。
茶汤回甘:表儿茶素功不可没
前文中,我们有提及表儿茶素(EC)虽有苦涩味,但也带有回甘。因此,表儿茶素(EC)含量多的茶叶,其回甘会更猛烈持久。
在茶叶的加工工艺中,干燥的工序是影响儿茶素含量、组成变化较大的一个程序。在同等茶叶揉捻的情况下,不同的干燥方法的处理,会使儿茶素的构成差异很大。
当我们使用烘干、炒干、晒干三个不同的干燥方式处理茶叶后,所剩儿茶素总量基本差不多。然而,经晒干方式处理的茶叶,每克干物质中所含表儿茶素(EC)的毫克数,是烘干、炒干方式的三倍之多。
也就是说,相比之下晒干茶叶的回甘,比烘干、炒干的茶叶来的更猛烈或持久一些。
影响苦涩的外因,用水有责任
喝茶的过程,大多数的茶友应该都体验过茶汤咸和苦涩的不协调。
这是由于,泡茶的用水会对茶汤滋味产生影响。其中,水中的钙、镁、钾、钠等离子是对茶叶味道产生影响的元素。恰好,纯净水、矿泉水、山泉水等不同的水质,其所含元素多少不一,这也是为什么有些水泡出的茶会咸。
而在茶叶中,自带咸味物质的主要是钾、钠等一价离子,以及相应的负离子构成的。由于它们在茶汤中的含量微乎其微,所以很容易被苦、涩、甜、酸等味道掩盖。但它们的存在,对茶汤的滋味起到了重要的协调作用,能使茶汤更丰富,能让口感更平衡。
而当泡茶用水使得这些成分过多、或过少的时候,就会对茶汤的产生不好影响,使得茶汤苦和涩不协调、甚至更明显。
注:在下篇文章中,我们会继续聊聊茶汤中的甜与鲜,感谢各茶友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