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芳华》中的刘峰是个老好人,给人修表、做沙发、从北京稍东西,连炊事班的猪跑了,都来找他帮忙。似乎谁也无法想象,文工团里没有了刘峰会怎样?
可是,刘峰出事后,却没有一个人帮他说话。离开几天后,就没人再提他了。
付出为什么会没有回报呢?
在《认知突围》这本书中提到了一个概念,叫“劳动性人缘”,能够解释这个现象。劳动性人缘是建立在他能给人提供及时性的正面反馈上,你有个小忙只要开口,他必会尽心尽力。但他的好人缘建立在不断付出的沙堆上,看似垒得很高,轻轻一碰,就会坍塌。
这就是刘峰的悲剧所在,他所有的付出所建立的人缘,不过是“劳动性人缘”。
而很多有钱的人则不同,他们从不轻易请人吃饭,随意给人帮忙,但却总有一堆人围着他转,这类称为“资产性人缘”,他的好人缘建立在他有值得他人“图谋”的地方,所以哪怕他什么恩惠都不知施,只要有潜在的收益存在,他的好人缘就会一直存在。
人,就是这么现实。
《认知突围》,作者蔡垒磊,讲的都是生活中最基本的概念。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差距,是认知的不同。想要提高认知能力,就得把一些基本的概念梳理清楚,概念清晰,头脑才能清醒。
谈三点书中感受最深的地方:
1.道理我都懂,只是懒
我们常常听到两句话:一句是“道理我都懂,只是懒”:另一句是它的变体,是“懂了这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是知易行难吗?
很多人都愿意承认自己懒,“懒癌”,无可救药了。可是,很少有人承认自己笨,认知能力差。
身边总会有家长说自己的孩子,“成绩不好,就是太懒了,其实,他很聪明的。”
但对一个正确的道理表现出懒惰,就是认知能力不足的体现。选择懒的这个行为,本质上是看不到正确做事能带来的好处。
无论是坚持锻炼、写作、读书,还是存钱,能够长期坚持的人都是少数,就是认不清坚持有什么用,不懂得量变到质变需要时间,不懂得学习效果的复利效应,等不到那一天到来就放弃了。但在另一些人眼里,未来的回报清晰可见,于是他们选择了坚持。
懒惰、放纵、不自律,都不是问题,根源在于认知能力受限。
2.有效知识和次有效知识
有些知识是孤立的,无法或很难与其他知识产生“化学反应”,比如说,世界上第二高的山叫什么名字?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是哪个?等,这些也是知识,但只是相对孤立的“次有效知识”。很多貌似高端的电视节目里的各种知识竞赛都属于“次有效知识”的PK。有段时间流行的手机游戏——头脑王者,也属于此类,人与人在线比拼各种历史、诗词、地理、游戏等知识,看上去很增长知识,其实没有什么意义。
因为,知识的广度和貌似丰富的程度跟有效程度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A.福尔摩斯是天才还是白痴?
《福尔摩斯》里有一段话非常精辟,助手华生吃惊地发现,福尔摩斯居然不知道地球是围绕着太阳走的。福尔摩斯反驳道,“这跟我有什么关系?你说地球是围绕着太阳走的,可是,就算地球绕着月亮走,这与我或者我的工作又有什么关系呢?”
华生给福尔摩斯的知识能力做了个评估:
1.文学知识:零, 2.哲学知识:零
3.天文学知识:零, 4.政治学知识:肤浅
5.植物学知识:在园艺方面一无所知。在鸦片和毒品方面知识丰富。
6.地质学知识:实用,但有局限性。例如,他只需一眼,就能分辨出不同的土质,并判断它们是在伦敦的什么地方溅上的。
7.化学知识:渊博, 8.解剖学知识:准确,但不成系统。
9.犯罪史:精通, 10.小提琴:拉得不错
11.是个出色的单棍行家、拳击好手和击剑高手。
福尔摩斯在有些方面极其无知,但在关于侦探方面,却又极其精通。这些精通的知识,对他来说,就是“有效知识”,能够通过与其它知识的连接孕育出新的东西,帮助他破案。其它的次有效知识,他懒得去学。
他认为,人的脑子好比一个小的阁楼,应该有选择地装进一些家具。傻瓜才会把他碰到的所有的各种各样的七零八碎一股脑全部装进去,这样一来,那些对他有用的知识反而会因为无处容身被挤了出来。
B.无知而富有的福特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福特卷入了一场诉讼案。开庭时,律师问了福特许多各种各样的问题,想以此证明,福特对制造汽车也许有相当的专门知识,但就一般而论,他还是个无知的人。
“谁是班尼迪克·亚诺德?”“英国为了镇压1776年的叛乱,派出了多少军队到美国?” 福特在回答后面一个问题时说:“我不知道英国派兵的确切数字,但是我听说,派出的士兵远比活着回去的多。”
到后来,福特对于回答这一类问题感到厌烦,他对律师说:“如果我真的希望回答你刚才问的这个愚蠢的问题,那么让我提醒你,在我的办公桌上有一排电钮,只要按下某个电钮,我便可将我的助理人员召来;只要我想知道,他们对于我企业中的所有问题,都能回答。既然在我的周围有人能提供我所需要的任何知识,难道只为了能够答复这些问题,我就应当在心里都塞满这些东西吗?”
福特的话,在法庭上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对那些无聊的次有效知识,他没有兴趣。
有效知识可以引发进一步思考,还能通过与其他知识的连接,改变其他知识或者孕育出新知识。比如,心理学、经济学、逻辑学等都是跨学科的,很多行业都能用上。掌握有效知识,才能提高个人竞争力。
3.社交的必要性
作者认为社交是出于利益(以爱好相交也是,快乐也是一种利益)。既然可以用钱或其它资源交换,大多数时候自然就不需要去贴人脸了,只要深耕自己的领域,让自己拥有足够多的可交换资源不就解决了。
这种说法听起来很功利,不符合中国传统的“礼尚往来”,其实,“礼尚往来”的实质不就是等价交换吗?
低价值的一方喜欢用“人情”来模糊化这种等价交换,使其占便宜的心理不那么明显。而高价值的一方呢,往往显得“冷漠”,更喜欢等价交换,谁也不想被占便宜。
不思自我能力的提升,指望靠吃肉喝酒套近乎,赢得人脉就是一个不明智的决定。
所谓朋友,要么交换资源,要么交流思想,前者是生存需要,后者是精神需要。除此之外的社交,大都没有什么必要。不如把有限的时间用来提升自己。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社交如此,爱情也不例外。电影中,看到刘峰主动放弃了去大学进修的机会,只为了留在心上人林丁丁的身边时,我发出了一声叹息,一个改变命运的绝好机会就此被放弃。当两人差距太大时,献殷勤毫无意义。
小结:这本书浅显易懂、观点独特而引入思考,缺点是面太广,深度不够。对职场新人来说,不失为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