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万象——饺子

图片发自App

我的祖父母那一辈是纯粹的北方人,后来由于打仗的原因来到南方小城,并一直留在南方生儿育女,再没有回北方。也许生活习惯慢慢的适应了南方,连口音都有所改变,但是唯一不变的是对面食的热爱,而饺子则成为我们家里逢年过节时必备的一种食物。

据我爸爸说,小时候能放开肚子吃上一顿饺子那只能是到春节的时候,他常常和叔叔比赛,最多的一次他吃了七十来个,把我奶奶都吓坏了,生怕他吃爆肚子。

到现在生活富足,过年过节吃饺子已经成为我们家的一种传统。每到周末,家里几个子女回家吃饭的时候,奶奶就都会准备饺子。食材一般都是早上开始准备,自家的饺子讲究用料,于是早上开始就要去买好新鲜的五花肉,然后泡上干香菇和干木耳,等到吃过午饭就要开始为晚上的美味忙活。

五花肉需要剁成肉馅,本来市场内卖肉的摊铺里有绞肉机,但是奶奶认为绞出来的肉口感不好,所以都需要人工来完成剁肉这个工序。虽然我从来没吃出来这两种肉末的口感有什么不同,但对于口味这种东西,感觉是占上风的,所以还是不要争辩的好。然后需要清洗好葱和韭菜,并且要放在簸箕里晾干水分后,才能切碎放到和料盆里。

我们家的馅料最独特的一点是要放南瓜。就是把老南瓜去皮,然后擦成丝,用盐腌一会去除一部分水分,然后切碎备用就可以了。我曾很认真的研究过别人家的饺子馅食谱,基本上就没发现有放南瓜的,所以很高兴只有我们家有这样独特的味道。当我长大开始自己包饺子的时候,也会尝试各种奇怪的搭配,有时候成功有时候失败,但是在记忆里最好吃的,还是家里包的这种。

当奶奶和姑姑们在准备馅料的材料的时候,和面这件事是要交给爷爷去做的。和面这件事是需要经验、手感和力气的,我小的时候基本上,只有我爷爷活出来的面是最有精道,口感最好的。后来我们都长大了,和面这件事就交给我叔叔了,而现在每次家里聚餐包饺子的时候,和面这件事情又变成了我两个表弟的活,传承就是这样一步步完成的。

当一切准备工序都准备好了的时候,就可以准备和馅料了。把所有的材料都切碎倒入一个大盆里,放入调味料。这种需要掌控精确比例的活都是我奶奶进行操控的,无论馅料的多少,她都能精确的把握到一家人的口味,这是我一直以来都觉得很神奇的地方,搅拌好的馅料我奶奶只要闻一闻就能知道味道是否合适。有时姑姑也尝试着调味,她都是要拿出部分馅料抄熟,才知道是否合适。这种需要时间来炼化的手感不得不说是种艺术,当后来奶奶年纪大了,由姑姑来掌控味道的时候,我发现她的感觉也出来了。现在我要是还想吃到和小时候一样味道的饺子的时候只能指望我姑姑了。

包饺子是个全家人的活动。我觉得要看一家人是否和睦,只要看看他们家里,是否有一项家庭集体活动能够形成传统就知道了。在我们家里就是包饺子。

爷爷奶奶有二子二女,每个家庭都还有一个小孩,最多的时候有十几个人的胃需要满足。所以家里擀面皮,包饺子都是全家上场的,基本上得包上百个饺子才够家里人吃饱。

擀面皮是个技术活,同时也是体力活。对于面皮的要求是中间厚边缘要薄,这样的面皮包出来的饺子煮的时候不容易露馅。我们家的面皮不是北方传统的软软厚厚的手感,反而是要擀的比较薄,煮出来的饺子透着皮都能隐约看到馅料颜色的那种。这种面皮的好处就是吃着都弹牙,坏处就是面需要和的比较硬,擀起来比较需要体力。我记得有一次自己好久没擀面皮了,突然体力爆发来一次全程不替换,第二天的时候,手上大小鱼际的地方居然紫了! 还被我表弟好一顿嘲笑。果然好吃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家里四个孙子辈,除了堂妹以外,都能擀出中间厚外边薄的面皮。很奇怪,虽然都是南方长大的孩子,我堂妹却是典型的南方胃,从小不喜欢面食,饺子一般只吃10个,喜欢吃米粉,所以她对包饺子一直没有什么学习的热情。而我们其他的孙辈都极喜欢吃饺子,我表弟基本都是一顿30个起算。每次家里聚会吃饺子,奶奶都记得给我堂妹做点她喜欢吃的。这就是老人家的爱吧,都体现在吃食上了。

包饺子的时间虽然长,但是大家聊聊天吹吹牛似乎也没有那么疲惫。特别是家里有个话唠姑父的时候,简直没有安静的时候,这也许是老师这个职业带给他最严重的后遗症。但我姑姑又是一个比较寡言的人,我妈妈常说他们这对夫妻应该是互补的最好的了。

当热气腾腾的饺子上桌,这真是个值得欢庆的时刻。前期所有的辛劳都在每个人赞不绝口的称赞中得到了安慰。所以才会在每个周末不断的重复,直到成为家里的一个传统。

这个传统一直持续了几十年,在我有记忆以来就没有间断过,直到我们慢慢长大,直到爷爷奶奶慢慢变老。现如今,爷爷奶奶已经离去,每个家庭各分东西,再在一起聚餐已经越来越难。一个家庭从建立到分离不过短短几十年。但是饺子作为家族的味道一直传承着,我不会忘记曾经的美好,也珍惜现在的每一次相聚。

你可能感兴趣的:(包容万象——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