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刷《大宅门》:才懂白雅萍依恋二奶奶,是她此生所犯最大的错

白雅萍这辈子好像只为一个人而活--那就是她的二嫂,二奶奶白文氏。

白雅萍看似没心没肺,后来儿子没了又疯疯癫癫,可在忠于二奶奶这件事上特别拎得清。

当二奶奶还是闺阁妇人,不曾成为白家的掌舵人之时,白雅萍便唯这二嫂马首是瞻了。

许是气味相投,许是心悦诚服,反正白雅萍在娘家和这非亲非故的二嫂结成了好闺蜜。

二嫂的话,她附和;二嫂的行为,她支持;二嫂有人诋毁,她攻击;老爷子让二嫂掌管白家,她举双手赞成。

白雅萍的命运有两次拐点:

第一次是将儿子小宝亲手活活摔死;

第二次是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城时,雅萍被强留在北京让洋人轮奸。

这两件事看似都与二奶奶无关,但深究起来,其实都与二奶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白雅萍嫁人后总呆在娘家,大哥和三哥都公开地表现出了不乐意。

连性格一向宽厚的大哥都数落她:

“你嫁出去就不是白家的人了,再以后家中的事你少插嘴。到你的婆家主持公道去。天天泡在娘家,算怎么回子事呀?”

不着调的三哥更烦他,嫌她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嫌她吃白饭,且不止一次地轰她回去。

父母倒是不嫌弃她常住娘家,可父亲白萌堂严肃得身上缺乏人情味,并不偏宠这个女儿,该严厉时严厉,该训斥时训斥,一点情面不给留。

母亲白周氏又是个糊涂不管事的,心疼这唯一的女儿不假,可却并不能给这女儿实质性地依靠和护佑。

白雅萍在娘家最留恋最愿意呆的地方便是二嫂白文氏的房内,可她毕竟是白家嫁出去的闺女,所以对二嫂多少带点讨好的意味,怕这二嫂烦她,怕二嫂也不客气地对她下逐客令。

雅萍失手摔死儿子小宝后,白老三为了将自己洗去嫌疑,曾将关小宝的死栽赃给二奶奶,说雅萍是为逗二奶奶的孩子才将儿子活活摔死的。

这话看似严重歪曲事实,可还别说雅萍倒真有讨好二嫂的动机,她嫌婆家没有热乎气,娘家能给她的温暖其实也不多,三个房头二嫂这房才是她最后的避风港。

所以她才卯足了劲地对小景琦好,想讨二嫂的欢心,儿子关小宝便是白雅萍这一思想下的牺牲品。

随着小宝的死,白雅萍受了强烈刺激,精神变得不大正常,不无例外地见弃于关家。

这时的二奶奶已在白家当家做主,所以她始终都为时好时疯的雅萍在白家留着一席之地。

雅萍的女儿香伶因为母亲的缘故在关家受苦,二奶奶得悉后也将其接到大宅门,彻底解了雅萍的牵挂和思念之苦。

本来一切正向好的方向发展,对于白雅萍来说,这便是难得的好日子。

谁知八国联军侵入了北京城,白家往西安逃难,临走的当口雅萍的丈夫关少沂赶来要接女儿香伶去往山西。

这时的白雅萍与关少沂早分别经年,夫妻缘尽,形同陌路。

二奶奶对此状况也心知肚明,看着在一起抱头痛哭,难舍难分的雅萍香伶母女,二奶奶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留下关家已遗弃的白雅萍,然后劝香伶跟父亲走,毕竟她还是关家人,不可能总留在白家。

二奶奶是有这个威信和能力的,谁知二奶奶竟转头劝上了关少沂,让他重新接纳白雅萍。

虽说一般外人只能劝和不劝离,可关少沂的心狠二奶奶不是没领教过。

况且这时他早续娶了新的少奶奶,生下了儿子,对于雅萍,他满心满眼就写着两个字“嫌弃”,让这样的雅萍硬跟着关少沂回去能有立锥之地吗?

可二奶奶就这样瞻前不顾后地劝了,而关少沂当下不愿驳二奶奶的面子并不意味着等错开眼也肯认回白雅萍这媳妇。

于是便有了白雅萍被关少沂推下车扬长而去后的“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的孤苦无依和举目绝望。

白老三这辈子注定是白雅萍的尅星,他竟巴巴地把洋人带到了关家,于是,他的亲妹子在他眼皮底下落入了洋人的魔爪中,惨遭蹂躏。

雅萍这辈子最倒霉最惨痛的两次事件,看似白老三是罪魁祸首,是导火索,可二奶奶也难辞其咎。

如果,她对白雅萍有她治家的一半精明,雅萍也走不到这穷途末路。

先说第一件事,二奶奶看似做得无可指摘,雅萍扔孩子玩,二奶奶提醒过也厉声呵斥过,但悲剧还是不无例外地发生了。

真得无可指摘吗?其实未必。

雅萍的没心没肺,不着调,二奶奶是领教过的。她如果真心疼这小姑子,为这小姑子好,

第一本就不该招揽这雅萍老赖在自己房中不走;

二奶奶是雅萍在娘家唯一一个愿意吐露心里话的人,她吐槽丈夫整一艮萝卜辣葱,身上没一丝热乎气,吐槽公公出来进去板着张脸,瞧着疹人。

一向有自己主见,精明过人的二奶奶并不接话。

这关家两代人冷是性格,是门风,也是封建时代“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白雅萍逃不掉的宿命。二奶奶满可以劝雅萍不要逃避,回去好好修复、好好经营,如此这般总躲着不是办法。

而二奶奶便是此中高手,直面困难,迎难而上,硬生生将白家这付已经打烂了的牌再打成王炸。

可二奶奶为什么不接雅萍的话呢?

因为她私心里根本就不想让雅萍回去,有雅萍在多好,奉承她,讨好她,逢迎她,逗她孩子开心,陪她唠嗑,和她沆瀣一气地在家里怼人,为她旗帜鲜明地当马前卒,横冲直撞,不管不顾。

二奶奶的丈夫懦弱,无担当,胆小怕事,是公公白萌堂手上的一枚随时听候调遣的棋子。

三房妯娌则各怀心事,各有利益要维护,说话做事自不能畅意往来。

只有这看似没心没肺的小姑子对她忠心耿耿,所以二奶奶连生产时嘴里都是喊的都是“雅萍”,所以她们俩其实是互为精神支柱。

所以二奶奶明知小姑子长住娘家不利于修复夫妻关系和维护在夫家的地位,仍为了一己私念选择了缄默不言,任事态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第二是没有强行阻止雅萍的疯魔行为

扔孩子玩的严重后果雅萍乐在其中不自知,可二奶奶却深知其中利害,因为二奶奶本就是“未雨绸缪”的性格。

二奶奶的话在雅萍心中还是很有分量的,如果二奶奶板起面孔,义正辞严地将后果一一分析给雅萍,雅萍大抵是能听进去的。

可二奶奶大惊失色后便将此事略过不提,雅萍便又玩得乐此不疲,最后酿成人间惨局。

如果说摔死孩子这件事硬往二奶奶身上安还有牵强附会之嫌,那第二件悲剧便是二奶奶一手造成的了。

二奶奶已养了白雅萍十来年,这时的白家已发达,家大业大,连顿顿萝卜干就白粥的苦日子二奶奶都对雅萍姑奶奶不离不弃,现在自然更不在话下了。

二奶奶自然不是计较钱的人,那就论感情,姑嫂两人又处了十来年,感情好得很,也没产生过嫌隙和龃龉,对白雅萍的苦更应看在眼里,放在心上。

雅萍正常时都和关家处不来,现在摔死了人关家之后,又时不时会犯病更和关家势同水火,二奶奶让雅萍跟关少沂回去,明着就是将雅萍往火坑里推。

再说,婆婆白周氏已病入膏肓,这一逃难到西安还不知能不能有命回来。

白老三留在京城尚下落不明;老大也已多年隐姓埋名,杳无音讯;白家儿女只剩一个最不得宠的颖轩尚且留在老太太身边。

就出于全雅萍的孝心二奶奶也应将小姑子带去西安,可二奶奶偏在这节骨眼上让关家带走了白雅萍,将白雅萍置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迎接凄风苦雨般的命运。

本来,各人的命运该各人担着,可二奶奶已挑着雅萍安全走了一路,却又挑了个虎豹豺狼最易出没的地方将其放下,这不是摆明了断其活路吗?

雅萍的悲剧命运就这样酿就,后来二奶奶自然知道了雅萍离开她后的遭遇,她心疼、她落泪、她痛恨老三、怒斥关少沂,可已经都无济于事了。

二奶奶嘴上不说,可心里一直觉得自己亏欠着白雅萍,往后余生,也再没生出将雅萍往外推的想法。

只在香伶从新疆回来找上门求助母亲给自己搭把手时,二奶奶才松了口放雅萍走,全人家的母女情谊。

谁知雅萍一离了二奶奶,离了大宅门,便又是悲愁境遇。

香伶再孝顺也能力有限,再有心也无奈生活所迫,景琦和黄春便又将白雅萍送回母亲身边,雅萍开始还觉得不太好意思,见景琦是真心接自己回去,便满心欢喜,嘴里念叨着:“走,回家。”

姑嫂数十年,她早把二奶奶处当成了自己的家,任时光流转,物是人非,死的死、散的散,唯留这老姑嫂二人还在彼此陪伴,消磨这剩余光阴。

二奶奶大限先至,出殡是在大伏天,老姑奶奶白雅萍此时也已老态龙钟,颤颤巍巍,却犟着非要跟着灵柩送二嫂最后一程。

一番挣扎后,众人拗不过她,将她扶上了轿子,关家设了路祭棚,香伶到轿前知会母亲,才发现母亲也已驾鹤西去,跟着二奶奶一道。

这样的姑嫂情确实感天动地,却堪堪更令人反思:

如果二奶奶不待雅萍超出界限的好,而是提点她、引导她,让她走正路、归正途,回归家庭,经营自己的小日子,那雅萍这辈子是不是就不会遇到这些糟心事?

在关家做当家奶奶,熬到儿孙满堂,难道不远远胜过一辈子在娘家谨小慎微、仰人鼻息地讨生活。

所以世人的好其实都是相对的,有的人看似对你无微不至、体贴入微,其实是断了你的羽翼,让你失去自主飞翔的能力。

如《乔家的儿女》里的齐唯民对乔七七,从小背着他、抱着他,总是不忍,总是出面为他解决一切,让乔七七长大成为了乔家最没出息的那一个。

还不如一开始就泾渭分明,帮扶提携皆有度,让桥归桥、路归路,各人去担各人的那副重担,各人去负责各人的命运去。

人,生而艰难。

如果真心爱重一个人,只做他背后的那个托底人就好,其余的,就放手让他一搏。

再困难,他也必须独自上岸;

再难熬,也得活成生活的强者,身披铠甲。

你可能感兴趣的:(重刷《大宅门》:才懂白雅萍依恋二奶奶,是她此生所犯最大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