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预期,一次主旋律的集体记忆从小人物出发的深度尝试

哈布瓦赫斯认为:没有纯粹的记忆,或者说,记忆需要参考系,记忆必须发生在时间空间中,和事件,他人相关联。

于是他提出“集体记忆”的概念,认为所有的记忆都联系着他人。

“集体记忆”于是成为连接疏散的个人的纽带,可以构建具有共同认同的群体,成为创立文化,宗教,民族的核心动力。

在双节的氛围下,原本不想讲沉重的东西,但最近上映的几部剧集太能唤起集体回忆,特别是在符合预期的情况下,深度尝试以小见大,接地气的从小人物来叙述国家发生的大事。

01

评价《我和我的家乡》,不能用“华山论剑”来比拟

它更像是一场中国顶级喜剧天团的文艺汇演,几单元不同风格、不同主题的作品在舞台上逐一亮相,扣合着“家乡”这一主题,导演们来做具有思考性的延伸与发挥。

这可能也是《我和我的家乡》能够做到令观众笑中有泪的原因,每一单元故事都不是单纯地为了搔观众的痒刻意逗观众笑,而是在欢乐的气氛中唤醒关于家乡的情怀与记忆,讨论一些深刻的人生命题。

第一次看家乡是首映时,全场爆笑。


但那时只身在外,除了很戳笑点之外,并没有觉得它哪特别。


第二次是国庆期间回家,带着父母一起看的。意料之中的是,片中的喜剧元素让他们观影时不停笑。


意料之外的是,从电影院出来后,他们忽然开始非常严肃地感慨万千。


感慨他们这辈子看过的经过的城乡发展,生于故乡又离开故乡的矛盾感情;

感慨血浓于水的亲情,还有亲情背后金钱关系照映出的人性;

感慨早就流逝的青春,和国家蓬勃发展的这些年……


我从没想过一个合家欢的喜剧能让他们生出这么多感慨。这改变了我对《家乡》纯商业喜剧的看法。


然后我觉得,《家乡》带给国人的情绪体验,大笑也好,沉浸也罢,是主旋律电影的一种新思路。


它不再直白歌颂,也不再严肃。


但却是我们需要的。


以往我们在看主旋律电影时,常常能看到各种历史大事件,能感受到关键历史节点的紧张气息,英雄的运筹帷幄,却很少能感受到小人物的气息。

 在这些密集的笑点里,观众不自由自主笑了。


喜剧成了一半。


笑完之后,能对着不同的故事内容,发现不同地区发展之中出现过的症候,看到各个时期人们对于家乡所做的事情,勾连起诸多关于个人和祖国发展的回忆,不由自主泪目。


喜剧就成了。


然后,五个故事打破地域联通全国,成为全民皆可享用的影片。


主旋律也成了。


那么对于今时今日的我们而言,什么样的主旋律电影才是被需要的?


我的答案是:


在国庆这种时候,能让全家人一起坐在电影院大笑一场,然后各自思考,《我和我的家乡》,挺好。

上映四天,票房破9亿。

豆瓣评分7.4,猫眼评分9.2,淘票票评分9.3。

票房口碑也确实印证了《家乡》式主旋律的成功。

所以,如果你还没看过《家乡》,那我建议你去看一看。

它会刷新你对主旋律电影的刻板印象。

在153分钟的时间里,看遍中国电影百亿阵容,入股不亏。

从《战狼2》开始,主旋律影片开始不一样了。

战狼还是生涩了一些,去掉最后的强行立意升华,前面一大半都有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电影的风格。

到后面的《红海行动》更是全片爆燃,超级震撼。

去年《我和我的祖国》则是从生活中各个小人物的角度出发,无形中去展现爱国情怀,这次的《家乡》更进了一步,更底层,更贴近生活,让人一会哭,一会笑。

这样的主旋律,可以多一些

最喜欢“最后一课”,感觉“ufo”有点牵强,“神笔马良”最饱满。不得不说,乡愁是在中国快速发展,人口流动加快的这代人共有的思绪;也是一个个在大城市高房价高压力下,面对车马霓虹的年轻人心底的软肋。“家乡”确实更容易引起大家的共情

本来国庆节是高兴的日子,我不该写这些的。

但我觉得正是这一切共同记忆,塑造了我们这个国家以及中华民族,最适合今天发。

还是一样的话。

我们这一代人从没经历过世界大战,我自己的生活也没经历什么太大的变动,今年年初的生活,已经算是我记事以来觉得最严重也最影响每一个个体的大事了。

02

最近还有一部电视剧的上映《在一起》

该剧以“抗疫”期间各行各业真实的人物、故事为基础,

由《生命的拐点》《摆渡人》《同行》《救护者》《搜索24小时》《火神山》《方舱》《我叫大连》《口罩》《武汉人》十个单元故事组成,

讲述了中国军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人和事

他们中有义无反顾为人民建起一座白衣长城的医护工作者;

有万里赴戎机、八方支援的各地医疗队员;

有秉承革命军人优良传统、闻令而动、誓死不退的军医;

有平凡又伟大的外卖小哥和专车志愿者;

有自救互救、守望相助的普通市民;

有积极投身火神山医院的建设者;

有在联防联控工作中扎根基层的疾控、社区、公安人员;

有误打误撞留在武汉成为志愿者投身抗疫事业的年轻人;

有克服种种困难转产口罩、为“复产复工”做出贡献的人们。

这些普通人构成了全国上下、各行各业抗击疫情的主力军,为抗击疫情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十个独立故事的抗疫众生相,从卡司到制作团队都是强强集结。

第一个故事就瞬间把我带回了八个月前的春节和曾经生活过多年的城市。

看到眼眶湿,是因为它真正牵扯起了民族记忆与共情。 

这一下把只过去半年多的那些集体记忆都拉了回来。

仿佛武汉1100万人共同经历的那些日子,我们14亿人共同经历过的那些时刻,又被拉到了眼前。

残酷而真实,让人心情沉重却又唏嘘落泪。

说实话,对于这次疫情这么大的主题,有太多可以用的真实素材。不用刻意制造出的冲突,不用挑起性别话题,相对克制的记叙已经足够动人。

不用夸大一个人的勇敢,不用塑造无所畏惧的超级英雄。

那些认清了现实,恐惧着、崩溃着却依然站出来的人,才是有血有肉的勇士。(包括休婚假的医生最后还是回来了。)

认清生活真相却依然勇于面对。

才是真正的勇士。

03

年初隔离在家,整整几十天没迈出家门一步。

努力在所有家族群里,让家里长辈都戴口罩不要出门,奔走疾呼。

每天每天刷着新闻,看着看着眼泪就掉下来了,坐在电脑面前,仿佛自己PTSD了一样。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但我相信肯定有。

绝大多数的新闻,都只是新闻而已,但今年年初的那些事情,却是确确实实印在灵魂中骨子里的记忆,没办法忘记也绝不会允许自己忘记。

看到武汉封城,为在武汉的亲戚朋友担心。(我是湖北人。)

还有许多许多愤怒的、悲伤的、沉默的、凄凉的、欣慰的、文字无法表达的情绪,混杂在一起,不断涌上心头。

在中国抗疫的这两个月里,我们看到了社会的阴暗面,看到了一些人的尸位素餐,但也看到了中国的高效,果断以及中国人民的勇气。

人类的赞歌是勇气的赞歌,人类的伟大是勇气的伟大。

能阶段性战胜COVID-19,让我们在现在的日子里,生产生活几乎恢复正常,是所有中国人共同努力的成果。

这是一段属于我们整个民族一起的,刻骨铭心的集体记忆。

所以我们对抗疫剧的要求并不高,只要能相对真实地记录那段时间发生的事情就行了。就像视频里的小姑娘和她父亲的名字一样。

纪述。

和纪念。

说实话,这才过去半年多。

如果一部打着“抗疫”主题的剧,在现在就已经无法唤起我们的国情,说明它就是失败的。

如果一部“抗疫”主题的剧,无法正确面对那段时间所有人心中的阴翳,无法承认那时候存在的一些问题,只歌颂正面的东西,那它也注定无法唤起我们的共鸣。

就像一个人只有在会恐惧时,他才会真正勇敢,对于我们这整个集体也是一样。

当我们可以面对我们的缺点时,我们的优点才弥足珍贵。

你可能感兴趣的:(符合预期,一次主旋律的集体记忆从小人物出发的深度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