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倾城之恋》:世纪末的爱情 既有浪漫情欲 又兼有虚伪自私

在20世纪40年代初,那个战乱时期,张爱玲在沦陷时期的上海一举成名。她连续发表多篇轰动性的中短篇小说,包括《沉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心经》、《金锁记》等。

张爱玲的小说流露出一种世纪末情怀,这里所说的世界末,并不是一个时间界限,而是源于西方十九世纪世纪末的一种大论述的崩解。保守人开始担心世界末日将至之感,其中新女性和颓废男,所代表的性别跨界,开始引起人们的担忧。

张爱玲的许多小说中,捕捉到了二十一世纪在战乱频发,中国封建势力开始瓦解中男女的感情变化。她笔下的爱情常常带有这样的时代氛围。

在小说中她拨开男女内心中的层层蚕茧,用放大镜观察彼此细腻的情感变化。她用自己的笔,书写上海男男女女的欲望和感情,同时也将自己的情感隐匿在这散落的一字一句中。

近一个世纪快过去了,这种对爱情的分析和描述,在这个物质时代显得越来越「矫情」「虚幻」「稀缺」,现在的年轻人似乎缺乏对爱情的罗曼蒂克想象。读张爱玲的小说,就像在欣赏日落时那炫彩的晚霞、日暮的太阳,让人陷入对爱情的沉思和回忆中。

电视剧《倾城之恋》剧照

「 现实主义 」还是 「 浪漫主义」?

张爱玲,现代女性小说家,她出身名门,是李鸿章的外孙女,受过良好的中西教育。《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成名作与代表作之一,发表这部小说时张爱玲仅仅只有23岁。

张爱玲的小说主要围绕着旧贵族和都市小中产阶级的情爱纠葛,恋爱与婚姻为题材。那个战乱年代,有些作家看不上这些爱情小说,在言语中排斥这种浪漫主义、情欲肆溢的男女恋爱。

杨绛曾在信中这样评价张爱玲「 张爱玲文笔不错,但意境卑下。她笔下的女人,都是性饥渴者。世人是抬举了她。」 傅雷也曾写下对张的评价;「宝石镶嵌的图画被人欣赏,并非为了宝石的彩色。少一些光芒,多一些深度,少一些词藻,多一些实质,作品只会有更完满的收获」

战乱时期,生存是人关注的核心问题,巴金、老舍的作品都是严肃文学,忧国忧民。受鲁迅的影响,大多数文学作品都在揭露社会病苦,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讲平等、自由、博爱,相信人道主义,追求个性解放是大部分作家小说中的主题。他们叙说乡愁、叙说苦闷、叙说战争革命,来唤醒人们尘封的思想,唤醒人们的激情斗志。而在当时很少有文学作品像张爱玲这样赤裸裸的书写男女情欲。

电影《色戒》剧照


「 我甚至只是写些男女间的小事情,我的作品里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我以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在战争或革命的時候更放恣的。」张爱玲这样说。

张爱玲的小说虽然描写的是现实主义下的男女爱情,但是现实主义仅仅是作为小说的社会背景,她将战争和革命边缘化处理,她所聚焦的主要是恋爱婚姻中男女的情感变化,透过感情从而进一步来剖析人性。在作品中张爱玲出众的才华和文笔,给读者留下些许对爱情浪漫的想象。

如张爱玲笔下的男人,是柔软可爱的,振保迷恋于王娇蕊的娇嗔,范柳原着迷于白流苏的中国女人形象。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更是突显了女性主题及女性情欲,充满颓废和唯美的想象。像王娇蕊、白流苏、曹七巧均既唯美又背德。

《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她和范柳原的相遇就像是一场浪漫的偶遇。在张爱玲笔下战争的残酷反而成全了小说中的白流苏和范柳原。细读文章,我们会发现内容中虽然情欲没有惊心动魄的表现,但是男女主角的调情几乎占到文章的二分之一篇幅,他们彼此在一退一进、相互试探后的情况下,30岁的白流苏找到了婚姻的归属感。

电影《倾城之恋》剧照


「 个人主义 」还是「 平凡夫妻」

这对男女的感情就像在下一场分不出胜负的围棋,双方不断地博弈和试探,在几个回合下,双方都疲惫了,白棋和黑棋散落在一个棋盘上。

《倾城之恋》的故事发生在上海和香港,这部作品是张爱玲小说难得的圆满结局。故事主要讲述的是来自上海大户人家的小姐白流苏,在经历一次失败的婚姻后,回归娘家。在娘家的这几年,她耗尽资财,变得身无长物,备受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历尽世态炎凉。

在一次被安排的相亲中,白流苏前夫亲戚徐太太本想为七小姐宝络作媒人,把七小姐介绍给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相识。相亲中流苏作陪客,并因而认识了范柳原。白流苏和范柳原的感情就从这开始了。

「 白流苏为了博取范柳原的爱情,和徐太太来到香港」,到「 范柳原设置“诡计”,想利用朋友们的舆论得到白流苏的身体」。之后「白流苏识破范柳原的诡计,一气之下回到上海」,范柳原后退一步「 再次邀请白流苏邀去到香港」。

这样来来回回,其实彼此在心里早已埋下了火种,只是在等待着谁把这个火种来点燃。最后还是白流苏妥协了。白流苏的妥协不是为了情欲的妥协,而是为了走出白公馆这个旧的大家庭。表面上是为了看似美好的爱情,其实还是为了自己,给自己找一个安身的归宿。

电视剧《倾城之恋》剧照


就如《倾城之恋》中写的「 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人,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白流苏答应了范柳原,再次去了香港。在到达的那天晚上,白流苏交付了她的身体,而范柳原自此给白流苏安排居所,并决定一周后去英国。一切都在计划之中,白流苏成为了范柳原的情人。但谁也没有料到一场战争让范柳原无法出行。于是他折回,把白流苏接回了酒店。经历了数日月的炮火惊吓后,两人相互依伴。在交通回复后,他们返回上海进行结婚。

就这样范柳原暂时放弃了个人欲望,同白流苏过上了庸俗而平凡的夫妻生活,白流苏收获了意外的婚姻。两个人从香港到上海,从和平到战争,从分手到结婚,历经了一些事情,也更加了解彼此。这场婚姻看似是圆满的结局,而实质是刚刚开始。

「 爱情」还是「婚姻」?

范柳原追求白流苏、选择与之同居是为了爱情;而白流苏与之托付结婚则是为了婚姻。缺乏独立经济能力的白流苏、受制于陈腐家庭的她并没有浪漫的条件。在两个人开相识时,白流苏步步为营回应范柳原的调情,骑虎难下的范柳原接受了同居,而后又在战争中意外得到了婚姻。

暧昧的是,婚姻似乎使他俩的爱情转为平实。《倾城之恋》中,白流苏说「 柳原现在从来不和他闹着玩了,她把她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到故事的又一个转折,意在探索婚姻和爱情的关系。

电视剧《倾城之恋》剧照


近30岁的女人往往有着反常的骄傲,一转眼就憔悴了。没有婚姻的保障而要长期抓住一个男人,是一件艰难的、痛苦的事,几乎是不可能的」

白流苏需要的是一张长期的饭票,她深知自己的处境,在当时的社会,结婚对于一个女人来说仍是唯一的归宿。白流苏出生在保守的家庭,离婚后住在娘家,备受嘲讽,所以她需要逃离娘家找到另一所安身之处,爱情对她来说并不重要,她需要的是婚姻带来的安全感。

「流苏自己思量着,原来范柳原是讲究精神恋爱的。她倒也赞成,因为精神恋爱的结果是结婚。而肉体之爱,往往就停留在某一阶段,很少有结婚的希望。」

流苏在范柳原身上看到了结婚的希望,于是主动出击,在七小姐相亲会上与范柳原连跳三支舞。游走在传统礼教边缘的她成为了具有威胁力的女性。她成功的吸引了范柳原的注意,在范柳原来看她具有一种中国女性的魅力又兼有西方女性的思想。柳原的理想是「一个冰清玉洁而又富于挑逗性的女人」而白流苏明白「冰清玉洁是对他人,挑逗,是对于你自己。如果她是一个彻底的好女人,范柳原根本就不会注意到她。」

范柳原从小生活在英国,接受自由主义文化的熏陶,他是反对封建制度下没有爱情的婚姻,「无爱的婚姻就是长期的卖淫」。范柳原选择了离婚的白流苏而没有选择年轻的七小姐,也表明了他追求的是爱情而不是婚姻。

白流苏看似得到了婚姻,对于没有经济能力的她来说,她仍旧是被男性所控制的。特别是当时中国社会世俗价值仍不认为女性的身体拥有自主性,白流苏还是范柳原所养的女人。柳原可以堂而皇之追逐別的女人,而她只能守著柳原一人,且时时担心被抛弃。

「《倾城之恋》给人家的印象,仿佛是一座雕刻精工的翡翠宝塔,美丽的对话,真真假假的捉迷藏,都在心的浮面飘滑;吸引,挑逗,无伤大体的攻守战,遮饰着虚伪。男人是一片空虚的心,不想真正找着落的心,把恋爱看作高尔夫与威士忌中间的调剂。女人,整日担忧着最后一些资本——三十岁左右的青春——再另一次倒帐;物质生活的迫切需求,使她无暇顾到心灵。这样的一幕喜剧,骨子里的贫血,充满了死气,当然不能有好结果。」摘自傅雷文章

电影《倾城之恋》


张爱玲在她的短篇小说出名后,一年之后,她结识胡兰成,两人迅速结婚。「 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前两句是出自张爱玲之手,后两句出由胡兰成所撰。

在《倾城之恋》中,战争是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现实中,还是个体欲望至上。张爱玲还是把爱情想象的太过浪漫。胡兰成不断地出轨,并和其他女人同居,三年之后,两人分手。大家都说是胡兰成骗了张爱玲,细究下去,把爱情看的如此清楚的张爱玲或许应该早就意料到了这段感情的结局。

文 | 书海识途

你可能感兴趣的:(张爱玲《倾城之恋》:世纪末的爱情 既有浪漫情欲 又兼有虚伪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