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中国债券市场的信用违约元年,自从“11超日债”成为首支违约的公募债券并打破了公募信用债“刚兑”的信仰,中国债券市场的违约事件不断增多。
我们加大对信用违约成因的研究、分析,为从业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导致违约的几大因素主要包括公司经营状况(分为行业因素和公司经营因素)、再融资困难、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和对外激进投资,盲目扩张。
这里我们分析由于多种原因混杂的乐视债务违约案例。乐视不仅仅债券违约,同时股票最终被退市,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个典型案例。
事件背景
乐视成立于2004年,创始人贾跃亭,乐视致力打造基于视频产业、内容产业和智能终端的“平台+内容+终端+应用”完整生态系统,被业界称为“乐视模式”。乐视垂直产业链整合业务涵盖互联网视频、影视制作与发行、智能终端、大屏应用市场、电子商务、互联网智能电动汽车等;旗下公司包括乐视网、乐视致新、乐视影业、网酒网、乐视控股、乐视投资管理、乐视移动智能等。
乐视最初以网络视频行业的广告业务、终端业务、会员及发行业务和其他业务等为主要收入来源,后来业务扩展至电视、手机、金融、体育、电影、云服务等诸多领域,甚至最终提出打造乐视汽车。乐视网于2015年8月3日发行债券“15乐视01”,期限3年,发行规模10亿,附第2年末票面利率上调选择权和投资者回售选择权,目前余额7300万元。2018年8月3日未按时兑付回售款和利息,构成实质违约。
通过数目繁多的子公司,乐视创始人贾跃亭构建了一个偌大的乐视系商业版图,涉足影视、电视、手机、体育、汽车、金融甚至地产等多个领域,主要通过三个板块来控制其运作。6年多乐视通过上市平台、VC、PE渠道融资过500亿元,但同时对外投资却近千亿元。贾跃亭控制下的乐视涉及整个乐视生态:
乐视发展过程
乐视的发展主要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
(1)版权经营
在乐视创办之初,并不像其它互联网公司那样烧钱做流量,其定位更像是一个版权经营者。在其中,乐视扮演着收集版权,将内容电子化,放到视频网站,赚取广告费的这样一个角色。在这一时期, 乐视囤积了大量的内容版权。
(2)Netflix之路
乐视起家的是版权经营,做的是视频网站,赚的是广告费和版权费,积累的是内容版权与用户行为数据。作为一个视频网站,要转型,首先在技术层面,乐视大力搭建云平台,建立大数据的应用体系;其次,在影视领域,成立了“乐视影业”,并购了“花儿影视”,发展开拓自制剧的研究。在其影视传媒领域,无疑乐视已经有着一条清晰的Netflix之路。
(3)搭建乐视生态
与视频网站的转型之路并行的,则是乐视搭建的“内容+终端+平台+应用”的垂直整合生态。由于乐视前期所积累的大量版权、以及自制内容的基础上,在互联网大屏时代的背景之下,其“内容+终端+平台+应用”的垂直整合的商业模式,不仅是将Apple在移动互联的打法复制到了乐视大屏生态之中,更拥有Apple模式所不具备的传媒产业链垂直整合资源——从内容制作,到内容编辑,到内容的存储、转码、分发、播放,最后到消费者的终端体验上,凭借乐视“内容+终端+平台+应用”的垂直整合将其产业链全部打通。
违约分析
乐视创始人贾跃亭年轻时在山西地税局任网络技术管理员的时候,其副业也做了很多不同类型的生意,包括:印刷和钢材贸易、双语学校、砖厂、运输、电脑培训机构、快餐店等诸多类型。
这样野心勃勃而喜欢多元经商的性格反映到日后其创办的乐视的公司战略上,则体现为七大板块同时推进,除网络视频主业外,还涉足智能手机、电视、电影、体育、金融、农业等诸多领域,其过度追求激进扩张的经营风格,对债权人而言是较大的风险。乐视债务危机是几大因素合力的结果,主要包括多元激进,烧钱扩张、主业不聚焦导致商业合理性低和财务舞弊。
1、乐视投资激进过程与特征
作为国内第一家在A股上市的视频网站,在网络视频传统主业所处行业竞争非常激烈,行业多数主体被迫“抱团取暖”的背景下,乐视选择了另外一条多元扩张的激进道路。
其在短短几年内发展成横跨电视、手机、金融、体育、汽车、云服务等诸多板块的“乐视帝国”,试图打造“闭环生态链”。然而闭环生态链是如果通过烧钱扩张的形式开展,往往难以稳定运行。
随着“乐视生态”的发展,一方面,公司资产迅速增长,在2016年底达到322.3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60%,并一度成为创业板第一股。另一方面,公司资金链压力越发增大,资产负债率从2014年底的37.62%增至2017年底的76.56%。
在2016年11月6日,贾跃亭向全体员工发出内部公开信,名为《乐视的海水与火焰:是被巨浪吞没?还是把海洋煮沸?》,其中承认了乐视生态战略节奏过快,组织与资金面临极大挑战。
信中称“我们无法把力量集中在一个点上,虽然各位打赢了一场又一场战役、开辟了一片又一片疆土,但粮草供应不及时,后劲已经明显乏力”;“我们蒙眼狂奔、烧钱追求规模扩张同时,全球化战线一下子拉得过长”;“生态组织能力相对滞后。公司今年新增超过5000名员工,人员扩张速度业界罕见”;“当我们的管理能力没有跟上的时候,随之出现了‘大公司病’苗头甚至一些人浮于事及组织效能不高等问题”。
乐视具备比较显著的烧钱扩张的特性,而其烧钱扩张的领域如电视、手机等均是竞争激烈的“红海”,烧钱扩张能带来的预期利润不高。2014-2016年,乐视网营业收入从68.19亿元增至219.87亿元,但净利润率不断下降,由1.89%降至-1.01%,且其无形资产规模持续增加,乐视的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持续增加,而公司网站流量等指标大幅减少,导致无形资产大幅减值,出现利润亏损。此外,随着公司应收账款的扩张及应收账款天数的拉长,公司现金回笼能力减弱,其应收账款真实性也受到质疑,涉及财务造假问题。
乐视网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对融资资金依赖十分严重,属于“借钱烧钱”的典型。2014-2016年,乐视的筹资活动现金流入量保持较高水平,将筹资所得资金用于主业的“烧钱扩张”及对外收购。
其主要资金来源有三:一是银行、债券、信托融资;二是占用供应商账期,预收下游客户款项;三是大股东及相关方股权质押。这样激进融资的前提是外部环境的稳定及乐视自身经营的稳定,而在2016年下半年乐视面临债权人的不信任、外部供应商的声讨、舆论媒体的负面报道的背景下,如此激进的融资链条便显得十分脆弱。
乐视的股权质押比例极高,将所质押资金部分用于激进扩张,部分用于关联交易等体内循环。而在2018年股价下跌的背景下,其高比例质押难以维系,被迫停牌并引入战略投资者。融资环境变化导致公司融资能力减弱,加上债务偿付压力较大,内部资金有限,最终发生了违约。
违约分析
2、主业不聚焦导致商业合理性低
2012年公司年报中,公司首次在年报战略部分提出“乐视生态”这一概念,并计划通过3-5年的努力,建立“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乐视生态系统,并在未来5-10年,将公司打造成中国最大的网络视频服务提供商。
2013-2016年年报中,公司对乐视生态做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具体规划:平台方面,主要是云视频平台和电商平台。云平台是通过研发云视频平台产品,提供云点播、云直播的解决方案,打造领先的云计算服务平台。电商平台围绕乐视生态主要围绕乐视生态,针对性的提供产品覆盖,加大电商平台建设,布局全球领域。
内容方面,通过在版权、自制、音乐、电影方面汇集资源,出品影视产品;智能终端方面,主要围绕超级电视,推出电视盒子等多种配件,打造LetvUI系统。应用方面,打造移动终端应用产品,提升移动端流量。
盲目打造乐视生态系统,激进扩张最终造成财务危机。贾跃亭想搭建的商业帝国看似完美宏大,实质上仍存在很多不可能性。电商平台方面,阿里和京东的电商平台为其赚足了流量,乐视也想搭建自己的电商平台,并规划“布局全球领域”,2012年,淘宝网年交易额高达1万亿,京东也在此时强势崛起,到2015年两家合计占市场80%的份额。
乐视选择这个时间点布局电商,又不能像拼多多那样开创新的电商模式,很难实现通过电商带来利润和流量增长的目标。事实也证明如此,2017年3月,乐视的电商平台——乐视商城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乐视网为减少其对财务的影响,放弃其尚未认缴的150万元人民币注册资本对应的乐视电子商务15%的股权权利,转由乐荣控股出资认购。
云平台方面,乐视期望以打造领先的云计算服务平台的战略为出发点,相比较布局全球的电商平台,从主业的聚焦性来看,更契合乐视生态布局。但是,云平台战略在成立初期开始就与BAT等互联网巨头竞争,且云平台本身就属于一个“烧钱”的平台。
由于全球竞争加剧,云网络服务覆盖范围变广,这就对计算性能等技术需求增大,企业的投资速度只能有增无减,2015年我国云计算产值规模达8381.1亿元,同比增长36.5%。自2011年5月乐视宣布云平台战略之后,2014年乐视云技术有限公司诞生,2016年完成A轮10亿融资计划“在产品研发、服务优化、拓展营销、全球布局等领域全面发力”,在缺乏足够资金的情况下激进扩张,最终在资金链断裂情况下难以继续扩张,于2019年2月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
内容方面,乐视在2004年是通过版权分销、“正版+付费”的商业模式起家,然而乐视版权采购的成本较高,属于只有高投入才有高产出的产业,且每年需要巨额的真金实银去购买版权,一旦现金流紧张很可能出现用户急剧减少的情况。2016年乐视版权内容成本达31.9亿元,即使在2017年资金链极为紧张的情况下,仍需支付30.15亿元的巨额版权费。内容板块无疑使本已千疮百孔的乐视资金链雪上加霜。
终端领域最能体现乐视扩张之激进,2015年1月成立乐视移动公司,3个月后乐视手机问世。2016年,乐视出资18.7亿收购TCL20%的股份,同年,推出包括手机、电视、VR设备、超级汽车4个行业的4款终端新品,2016年终端销售营收为101亿元,和会费收入合计贡献72%的营业收入。
虽然贡献巨额营业收入,但乐视终端产品以高配置、高性能、低价格快速获得用户的同时,损失了一部分利润,自2014年,乐视每销售一台终端都承担一部分亏损,2016年上半年终端销售了250万台但经测算每台终端亏损589元,毛利率为-29%。同期乐视的净利率仅为0.8%,同比下降了1.65个百分点,下降比例超过67%。自2016年第四季度开始,乐视利润开始转负,全年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3.19%。
应用方面,乐视广告收入之前是其最稳定的收入来源,但是2017年乐视网广告收入只有5.02亿元,较2016年下跌87.4%。广告商不愿投放多半原因是流量的下滑,年中报告中,乐视也披露“网站流量、覆盖人数等各项关键指标略有下滑”,含蓄表达乐视通过打造应用产品提高流量的战略最终失败。
除此之外,乐视网还进军了体育、金融行业。2014年,乐视网注册资金4.87亿元成立乐视体育,在B轮融资中,刘涛、王宝强、周迅等多位明星还共同投资2亿元,最终亏损。2016年,投资3亿元成立乐视小贷公司即新沃财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体育和金融板块不属于乐视生态的一部分,但是乐视仍耗巨资投入到该模板中,足可见公司在战略和经营上的激进性。
乐视在自有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通过举债的方式烧钱式扩张,资产负债率从2014年底的37.62%增至2017年底的76.56%,净利润率由1.89%降至-1.01%,无形资产、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持续增加,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债务出现违约。
在建立生态系统方面,阿里和腾讯都是基于淘宝、QQ和微信等产品的支撑,聚集用户,产生数据之后进而形成平台,最后构建生态系统。乐视没有扎实的用户群体,会员续费率、应用量、应用下载量较少,在这种情况下,不惜耗费有限资源去实现“乐视生态系统”战略,确实违背企业正常发展扩张的规律。
3、财务舞弊
2014-2016年关联交易收入一路走高,年均复合增速在500%以上,通过体内循环虚增营业收入。根据2016年年报,乐视在当年改变了“销售模式”,按照线上、线下向不同关联方销售,再由其对外销售。该期间,关联交易营收贡献占比从0.9% 迅速增长至57.4%。
值得关注的是,2015年乐视集团关联交易收入同比增幅高达2676.3%,2016年,公司非关联交易收入同比减少9.9%,而关联交易收入同比增长614.3%。在外部收入增长动力不足的情况下,乐视通过大规模的关联交易才使得整体营业收入最终实现了正增长。
具体来看,销售方面,2016年乐视网销售前五大客户均为关联企业,2016年3月2日,乐视网董事会决议将乐视致新的销售模式从原来自行销售转为先销售给关联方乐帕,再由乐帕对外销售;而后乐视网又与关联方成立乐视智能终端科技有限公司,乐视集团内的智能终端产品都通过销售给乐视智能终端科技有限公司,再销售给乐帕、乐视电子商务,再由上述二者对外销售。
如此一来,若下游市场低迷,则产品还可由关联企业“接盘”,而产品滞销风险也全部转移给了关联方。关联方采购方面,2016年度关联采购金额高达74.98亿元,其中与乐视网电子商务、乐视网移动、TCL海外电子(联营企业)的货物采购和会员分成达到了57.75亿元。可以看到,乐视网电子商务这一关联企业既是乐视网的货品供应商,又是购买货品的客户,该类双向关联交易透明度较低,是舞弊高发的领域之一。
为提升收入,乐视安排了远远超过关联方支付能力的关联交易,应收账款长期挂账,关联方应收账款占用资金规模持续扩大,坏账损失风险加剧。2014-2016年,公司应收款项占用资金规模持续上升,截至2016年底,应收账款达86.86亿元,相较于2015年增长158.53%,其中,前五大欠款方均为关联方企业,欠款金额达29亿元,约占33.4%。
注册会计师对乐视2016年度财务报告发表了带强调事项段的非标准审计意见,提醒投资者关注“关联交易增加,期末关联方应收账款余额增至38亿元,回收情况取决于各关联方的经营情况”这一风险。
2017-2018年,坏账损失实际发生,公司核销了大量应收账款,这也侧面印证了前期借应收账款达成的交易并无商业实质,只是为了虚增账面业务往来,扩大账面收入。尤其是乐视涉及双向的关联交易,与其子公司互相购买、销售同类型产品,其交易真实性存疑。2018年,公司核销与关联方LeWishLtd相关应收账款0.86亿,占当年核销金额的54%,前期积累的大量“虚增”应收账款最终败露,发生65亿元的巨额坏账,导致公司直接出现经营危机。
通过计提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资产规模,同时降低所得税费用,提高经营业绩。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与会计利润总额出现时间性差异时,应基于税法规定确认应交所得税,基于会计准则规定确认所得税费用,二者之差即递延所得税,分为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预计未来期间的盈利状况,再确定是否需要计提递延所得税资产,只有预计未来有盈利能够弥补亏损时,企业才可以计提。
2014-2016年,乐视每年均计提了高额的由可抵扣亏损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同时对应确认了负的所得税费用。这意味着公司董事会及管理层认为,乐视未来盈利足以覆盖这部分亏损,进而采取了激进的会计政策。凭借所得税费用这一负项,公司实现了从微盈到税后利润成倍提高的转变,最终实现了业绩的“翻身”。
然而此时,乐视及其子公司的业绩仍在持续下滑,计提如此之高的递延所得税有明显粉饰财务报表的嫌疑。直至2017年,经营业绩突然变脸,净利润同比降幅达8090.99%,印证了前期计提高额递延所得税资产属于盲目乐观,甚至是公司为了进一步融资而有意为之。
通过转移亏损业务至非并表子公司实现归母公司净利润最大化。根据2015年年报披露,乐视的重要非全资子公司共五家且涉及这五家公司的少数股东损益均为负数,说明这些非全资子公司2015年均未实现盈利。集团合并报表中当期少数股东损益为-3.56亿元,归母公司净利润为5.73亿元,主要系乐视的全资子公司盈利弥补了由于非全资子公司亏损确认的投资损失,最终实现母公司盈利,而非上市体系却承担了乐视的亏损。
由于投资者通常只关注净利润、归母公司净利润等关键指标,容易忽视少数股东损益,通过向非全资子公司转移亏损业务,粉饰母公司财务业绩,欺瞒投资者,进而延缓了乐视系最终资金链断裂的进程。
4、质押率过高
截至目前为止,公司实际控制人家族贾跃亭、贾跃芳合计质押股权89135.01万股,占总股本22.34%,占其持有的股份数为91.75%。截止目前为止未解押质押明细表请参考表1。
表1:未解押质押明细表
乐视债务危机事件影响
乐视债务危机之后,受到的影响来自不同方面:
1、遭到银行挤兑
2017年5月,已经有五六家银行上门来催债,直接“上门堵”了。其中,态度特别强硬的比如江苏银行,已经要回了贷款,金额大约在1亿,但是诸如交通银行和中信银行等尚无谈判结论。上门摸情况的银行大约有一二十家,有一些还未到期的银行仍在观望。2017年8月,因乐视网5000万元借款未能及时续贷或者还款,建行北京光华支行就乐视网全部贷款(2.5亿元)申请财产保全。其中,一笔2亿元借款将于9月28日到期。
2、遭到供应商挤兑
2017年6月2日,媒体报道2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乐视手机供应商一字排开,站在乐视大厦门口,高呼“乐视还钱”。直至下午5点,乐视手机方面无人出面安抚供应商。在前一天6月1日,有25家供应商联合向乐视发出催款函。催款函中显示的乐视移动对这25家供应商共有4654万元未结款,其中较高的未结款余额达583万元、475万元、348万元、317万元,较低的为60万元、12万元。
3、多家基金公司下调乐视网估值
2017年7月8日,中邮创业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公告宣布,基金管理人决定自7月7日起对公司旗下部分基金持有的乐视网股票进行估值调整,调整后估值价格为22.37元;随后,嘉实基金也公告表示,自7月7日起,对旗下证券投资基金持有的乐视网股票,按照其2017年4月14日收盘价连续下调3个10%的价格,即22.37元进行估值;当天,持有乐视网股票的易方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也公告宣布,对旗下证券投资基金持有的乐视网股票也按照约3个跌停板,即22.05元进行估值。
4、债务危机蔓延至乐视系上市公司
2017年7月27日,酷派集团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本公司于近日接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行诉本公司附属公司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称“借款人”)、本集团的两家附属公司及本公司单一最大股东之实益拥有人及其联系人(合称“担保人”)的民事起诉状。平安银行请求判令借款人立即向其偿还贷款本息共8000万。这笔贷款期限截至2017年8月15日止。
5、乐视网大幅亏损
乐视网2017年上半年大幅亏损,乐视网2017年一季度净利润出现亏损,而7月14日,乐视网公布业绩预告,预计大幅亏损在6.37~6.42亿之间。并同时发布2016年度报告更正公告,其中补充乐视智能终端科技有限公司、乐视移动智能、乐视电子商务、乐帕营销服务、乐视控股等五家关联方的坏账准备8844.39万元。
6、公司信用体系受到冲击
全国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公布与查询网站的信息显示,乐视控股和乐视移动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此次被列入失信名单的乐视控股(北京)有限公司涉及两起案件,乐视移动智能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则涉及一起案件。其中两家公司均涉及今年3月21日的一起案件。该案件的执行法院为天津市第二中级法院,乐视控股和乐视移动根据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为给付5716万多元,目前的情况均为全部未履行。法院认为两家公司均为“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因而被列入失信名单。在今年4月份立案的另一起案件中,乐视控股被判给付5008万多元,但目前也全部未履行。
乐视债务危机事件总结
2020年5月10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发布公告称,乐视网因触及《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的相关规定,深交所决定自2019年5月13日起暂停乐视网股票上市。至此这家曾经的创业板龙头企业黯然退场,停牌前市值缩水至顶峰时期的4%。乐视债券的违约和乐视股票最终被退市,无论是股权还是债权投资者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乐视这么多年受众多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追捧,但其风险其实早已显现。
1、激进投资带来的经营风险
很多公司投资激进行为往往是自身传统主业不景气而被迫“变向突围”的一种举动,而这种“二次创业”式的扩张,失败概率是很大的。
乐视在自身传统网络视频主业竞争过度激烈的背景下,进行多元扩张,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弥补传统主业增长性不强的无奈之举,而这一领域的扩张又再度加剧了乐视的资金链压力。在自身资本实力不够充沛的情况下,如果企业继续通过大量举债和投资并购来快速扩张,其资金链将变得更加脆弱。
此时,一旦外部融资环境发生变化,资金链的压力就会暴露无遗,在资金市场环境好的时候,其快速发展和繁荣所涵盖的风险也会加速暴露出来。乐视在追求快速扩张的同时,没有把握好节奏、没有控制好安全边界,既没有保留原有的优势,也没有在扩张的领域站稳脚跟。
公司在没有扎实发展好主业的情况下,盲目扩张其他业务,而新扩展的业务一般很难在短时间下给公司带来盈利,这样可能带来主业和副业双双拖累盈利,给公司现金流带来压力,因此需要警惕那些主业盈利能力较弱,动用资金发展副业的企业。公司战略需具可行性,执行的合理性。管理层制定战略时,倾向于勾画美好的蓝图,期望打造横跨全产业,布局上下游的商业帝国,忽略了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实现这个蓝图。
公司的战略要具有可行性,如果战略构想超越了公司综合实力,在主业能力较差的情况下,仍选择扩张其他产业,则需要警惕该产业是否能和公司预料的那样带来盈利,否则,将在2-3年后,拖累盈利能力,给现金流造成压力。
2、财务造假引发的风险
财务造假的危害性毋容置疑,财务造假的风险会连带引发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股价波动造成市场风险,债券违约引起信用风险,融资困难演变为流动性风险,因此如何识别财务造假风险是投资者应该关注的重点。
财务造假的常见手段就是关联交易,除了虚增账面收入与资产之外,还会增加坏账风险,如果只关注账面金额,忽视收入结构,就可能会陷入判断公司业绩好坏的误区。
对此,投资者在评价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时,应当重点关注:营业收入方面,要关注营收结构及增长来源,尤其是关联交易的收入贡献。2015-2016年,乐视非关联交易收入增速一路走低,2016年为负增长,但营业总收入却能连续三年维持90%以上的增长幅度,主要动力来自关联收入规模的快速扩大;应收账款规模过大增加坏账损失风险,尤其关注涉及关联方的应收账款情况;转移亏损业务至非上市体系以修饰母公司净利润。
3、股权质押融资风险
上市公司的最后一道融资防线是股权质押融资,如果上市公司股权质押融资比例超过80%,则证明其安全边际已经极窄,抗风险能力下降。按照我们的统计,2018年上市公司整体违约率为1.30%,质押比例达到80%的上市公司违约率为4.96%,质押比例超过90%的主体违约率则升至5.80%,二者具有较为显著的相关关系。
4、商誉减值风险
商誉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可变现资产,对公司资产质量有较大不利影响,若出现资金紧张的情形将导致公司无法实现资产快速变现,且在当前经济下行周期的背景下,商誉更容易出现减值风险,未来可能影响公司业绩。乐视于2016年以98亿的交易价收购乐视影业100%股权,以完善其在“内容”端的布局。根据乐视网的独立财务顾问中泰证券分析,乐视影视在理想状态下,仍需要12.84年才能赚回乐视网支付的股份和现金对价98亿元,而资产中较高比例的商誉也降低了乐视自身的资产质量,使得其在流动性危机的背景下难以通过资产变现来完成债券偿付,间接加速了其违约进程。
乐视事件后续发展
2020年1月2日,乐视网发布公告称公司于去年12月31日收到深交所对公司以及相关当事人的纪律处分决定,在经过纪律处分委员会审议后,深交所认为乐视网违规事实清楚、情节严重,对乐视网给予公开谴责处分。
2020年5月14日,深交所发布《关于乐视网信息技术(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终止上市的公告》称,乐视网股票终止上市。乐视正式退市。
2020年5月21日,贾跃亭个人破产重组案在洛杉矶举行的听证会上获得了加州中区破产重组法院的最终确认和通过。对于贾跃亭来说,破产重组方案通过后,贾跃亭的个人债务将直接解除,四年内债权人不得在任何美国以外的管辖地直接主张追究贾跃亭的个人责任,或衍生性地以贾跃亭债权人的名义提起任何新诉因,同时,贾跃亭的失信被执行人及限制出境和限制高消费将被解除。
文章转载自全球风险管理专业人士协会(GA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