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内在无穷大,致30岁后还迷茫的你!

曾咨询一位阿里工作的前辈,请教关于职业方面的问题。

她告诉我:你应该先问一问自己的内心。

的确,当下内心声音嘈杂的我,面临着多个选择题:是要继续从事本行业还是换行,是换个大厂还是仍找小公司,是要继续学习还是在职场中沉浮……却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我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了解自己,在我对自己的了解中,或许还存在着很多认识误区,所以我迷茫着、困顿着、犹疑着。

这个时候,通过学习心理学,让我能更好地探索自己的内心。

张沛超《我的内在无穷大》告诉我们:当你不知道该如何做选择时,不如看一看内心、关照自己的内心。在探索内心的过程中,了解处于各种关系中的自己,了解自己心中的防御机制,了解困扰我们的情绪,重新检视自己,找到自我的真正价值。

我该如何认识自己?

叔本华说:“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不停摆荡。”追寻探求自己的路,即使如此。

我们常常通过星座、性格测试等方式来了解自己,并把自己嵌套进这个框架中。

若你是处女座,而你的行为并不是常规处女座的表现,别人就会对你发出疑问:你是处女座吗?此时你不禁对自己产生怀疑,进而会让自己往处女座的特性上靠。

事实上,这就是自我认识误区,以一些外在的规则、流行的动作作为参考,哪怕是科学的人格测量也是如此。

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外在的框架对我们认识自己是必要的。但如果是全然相信,那又是危险的。

诚然,认识自己、做自己的知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我们需要付出很多时间、精力、心思和勇气,同时要有一颗探索未知的初心。在探索自己的过程中,就如作者张沛超所言:“要把有关自身的疑问,以及伴随着疑问而看到的初心始终放在重要的位置,并时常问问自己:我真的了解自己了吗?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他人身上,可以知己知彼。我们可以使用“人际同心圆”,在纸上画同心圆,与自己关系最亲密的人写最里面,然后次之。当你把同心圆中所有人名都写好后,通过从他人身上寻找自己的特质,你就会发现这些人和我们认知自我的关系很大。

你在哪里?什么是你?

《我的内在无穷大》写道:“人类的天性:追逐单一型关系,排斥复杂型关系 。”然而,实际交往中,我们的社交圈很复杂。

和有些人交往,他们会让你变得更有能量、更自信、更有勇气,也让你更自在、更安全;有些人则让你感觉自己很差劲,觉得自己很糟糕、很泄气。总结为一句话:前者能帮你充电,后者则是让你耗电。

但是,我们为什么难以离开这样不好的关系呢?张沛超提出了“配重理论”,他认为这是理解人际关系的一把钥匙。

和能量守恒原则一样,自我系统也遵循守恒法则。举个例子,小明当了爸爸后,想着自己一定不能像自己的爸爸一样打孩子,可是孩子太熊了,这让他很愤怒。出于自己意识上的配重,小明不打孩子,而在“配重理论”下,小明愤怒的重量会转移到妻子那里,她会代替小明打孩子。

所以我们需要把这种认知装在心里,时而审视自己的行为,一定能收获更丰富的感受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色赋予我们不同的人格面具。在普通人的认知里,戴上面具显得一个人有点假。

心理学家荣格不这样认为,他觉得面具并不包含多少贬义。当教师有教师的“样子”,当医生有医生的“样子”,这些职业性的面具在其工作期间内是没有任何贬义的。

然而,若是戴着一个面具时间过长,会使我们人格的自由度下降。想象一下教师父母下班后戴着老师面具,那么他们与自己的孩子则变成了“老师与孩子”,会使双方都陷入一种过分苛刻的环境中,过多地压抑个人的本性。

可见,适当地戴上面具有着加持和赋能的作用,能让我们适应各种各样的场合,反之则会产生反作用,迷失自我。与此同时,还会耗费大量精力在这里。

我们如何保护自己?

面对挫折或紧张情绪时,我们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系列的自我保护措施,以求摆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寻求内心稳态。这种反应就是心理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有三种类型:

一是原始的防御机制。这是大多数人都具备的防御机制,能根据不同情况、不同关系,灵活地使用。在与别人相处中,他们要么认为这个人非常好,要么就觉得很差,非黑即白是他们的防御表现。

二是中级防御机制。它是以压抑为核心的防御机制。简单来说,你现在想上厕所,可以边上没有洗手间,你就会克制这种冲动,直到找到洗手间为止。而这个过程的克制,则是在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通常,它会有四种辅助机制:合理化、反向形成、理智化、情感隔离。

三是成熟防御机制,如幽默、升华或利他。朋友之间相处时有矛盾产生,比如说话有失分寸,这时你开个玩笑巧妙地化解了,不仅解决了尴尬的出现,还能维护一种内在的平衡。

拖延就是一种典型的防御机制,它产生的原因有很多种,如无法割舍之前的生活状态、害怕成功或失败,亦或者是认定了自己是个失败者,所以导致人们下意识地拖延,来让自己处在舒适区内,保持一种连续性。

与此相类似的,还有敏感、自闭防御、理智。我们能做的,是要勇敢地去面对,真正了解它们,才能更好地解决。

看清你的表层情绪

你有不受控的时候吗?小孩打翻了碗就会发大火,每天加班很烦躁,上了年纪后就怕自己身体出问题,还常常多愁善感……这是你吗?

我们的情绪就像光谱一样,除了肉眼可见的之外,还有看不见的。

“烦”,很常见的一个字眼,“你这个人很烦”“这件事好麻烦”等等,为什么有那么多事情让我们觉得烦呢?

《我的内在无穷大》提到:“在临床观察中发现,烦的背后通常是怕,甚至可以说几乎全部都是怕。”我们烦必须做而不想做的事情,烦做不了想做的事情,同时还担心失去对我们很重要的东西,以及来自道德层面的自我要求。随之而来的是恐惧和焦虑,压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尽管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如意,我们能做的是检查自己的恐惧系统,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

找到自我价值,勇敢面对真我

生活赋予了我们很多角色,也给我们贴上了各种标签,我们受它们所干扰,甚至看不清真实的自己:你是谁?你到底是谁?

不如撕掉那些让你不舒服的标签,“我不是个合群的人”“我是一个闷闷不乐的人”“我是个失败的人”……让它们统统远离你的生活。

就如人生是一个不断做减法的过程,只有抛掉那些束缚,才能让我们去接纳新事物、去整合,重新面对自我。

总结

人生最大的难题就是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其解决方法就是不断地认识你自己。《我的内在无穷大》可以帮助你探索你的内心世界,找到自我的真正价值,获得别样精彩的人生。

@驴小驴树洞 一起读一本书,一起学以致用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内在无穷大,致30岁后还迷茫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