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安放,何以为家

或许是由于从小离开家乡在异乡生活,或许是因为这些年“西漂”生活总让人觉得有些不定,抑或是年少的我贪恋远方那个村落里那座小房子的温暖,我对于“安家”这件事情总有着一种执念,这种执念,曾经构成了我童年时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深的留在我的记忆中,久久挥之不去。

大约在我四岁时,我和母亲追随父亲的脚步来到西安,开始了漫漫的“西漂”生活,许多记忆只是残存在脑海,但是我们在异乡西安安下的第一个“家”我永远都不会忘记:那是城中村靠近大马路的一条窄窄的街道,那是一栋低矮的三层楼建筑,那是一个空荡的大房子,只是摆上了一张双人床,一个可以折叠的小桌板和几张小板凳,在原本低矮的电视柜上摆上电视。时至今日,我仍然记得那个大房子里每天晚上透过窗子洒在白色瓷砖上的月光,无论如何,我们母女二人总算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安了家。

08年,正值西安市的城中村大改造,于是我们乘着这样的大趋势,不断向更远更深的村子“逃离”。从第一个宽敞的大房子搬出来之后,我们搬进了一个带着小天井的较大的两层住宅,房东一家人住在正东面的两层房间里,我们和其他租户分住在南北两侧的房间里,那时候的房子没有厅室的分割,只记得没有靠墙的大床上搭上了蚊帐,连着门的玻璃挂着我们从家乡带来的大窗帘,我们居住的小家里,第一次搭上网线,有了电脑。仍然记得那个温暖的小家里发生过的许多有趣的事,比如来自冬冷夏凉的内蒙的我在西安度过的第一个夏天就光荣中暑,喝了许久中药才见好;比如房东爷爷和隔壁的阿姨合力帮我们抓老鼠;比如幼儿园的第一次演出我化了人生中第一个妆;比如我第一次认识蜂窝煤;比如我读完的第一本儿童读物《笨狼的故事》。那个灯光昏暗并不温馨的小家,却承载了我人生成长的点点滴滴,让我第一次在异乡感受到邻里的感情,感受到人事的冷暖。的确,房子只是没有温度的不动产,但房子里的人事却有着冷暖。辗转着躲开拆迁改造的脚步,我们再一次搬家,这一次是在城中村深处一个有着小院子的两层建筑,院子对面是一个公共电话厅,在那个能用座机按时计费打电话比手机话费便宜的年代里,每周惯例与在外地的父亲和远在家乡的亲人通话,成了我们母女二人最温情的时刻,来自座机那端熟悉的声音,聊着日常的琐碎或者什么即将要决定的大事,总是无比的令人安心。那个不大的空间里,那一排短小的桌板上放着的一个个连接声音与亲情的电话机,那些背对着背打电话的人,那些不知从何而来的乡音,在那段岁月里,教会了我何为思念。

在西安落脚的第二个年头,父亲休假的时间里,我们决定正式在西安“安家”,在电话里一遍又一遍的商量,权衡利弊,我们终于在西安买了房子,是还没有开始建筑的期房。我仍然记得那个闷热阴雨的午后,我第一次跟随母亲踏进售楼部,看到大厅里亮着灯的一排排整齐的楼房模型,心里充满希望和快乐,我急切的问询我们未来“家”的位置,一遍又一遍在模型上从下往上数着楼层,想像着家里的装修,想像着我的房间。彼时,城中村拆迁的步伐再一次追上我们搬家的脚步,我们又一次搬离熟悉的地方,第一次搬进了小区的楼房里。怀着已经在西安落脚了的心情,带着对于新学校和新住处的新奇,我们搬进了那个一室的小家。没想到的是,这一住便是小学五年。本来该在我四年级时交房的小区,因为无良的开发商,延期交房一年半年。尽管心中怀着不满与怨恨,怀着对失信者的失望和对唯利是图者的鄙夷,但我不得不承认,在那个温暖的小家里,我的确很开心,记得在同一个小区里有能和我一起玩耍的同伴,记得附近小区有能和我一起上下学的同学,记得对面理发店帮我化演出妆的温柔姐姐,记得每一次从家出发蹬着我的迷你轮自行车和好姐妹一起去上舞蹈课,记得那个秋日和最好的伙伴们一起过生日,那个小家承载了我太多的回忆,承载了我那段成长中的点点滴滴。

终于,在西安落脚的第八年里,我们搬进了属于自己的“家”。曾经纠结过,愤怒过,怨恨过,也曾团结邻居住户去上访维权,这段经历仅仅是围观也让我感受颇多,原来这世间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总是充满温暖与正义,有光亮的地方背后自然会有阴影,但是好在正义永远是唯一的真理。终于住进了自己看着一点一点装修好的家,终于不用再担心拆迁、房租,我们的“西漂”生活总算到达了安定的阶段。彼时科技发展,人们可以通过手上一方小小屏幕与远隔千里的亲人见面,我们也将这份安定传递回家乡,听着手机那头熟悉的乡音,看着哪一方天地里满溢出的温暖,来自亲人的肯定,来自于奋斗的收获,来自于安居背后的乐业,乐业背后的拼搏,拼搏背后的追求,这个固定的地点,不变的位置,总能见证着一个家庭的互相支持不断奋斗,总能象征着稳定的生活和坚实的立脚点,总能承载一个家庭的幸福。随之而来的小升初迫使我再一次离家远去,办理了住宿的我搬进了学校公寓,那不太讨好的粉色床单,略显狭窄拥挤的六人间,穿着整齐性格迥异的生活老师,都显得无比新鲜,暂时的离家让我倍感思念家人的温暖,也让我渐渐懂得一路走来父母的艰辛和不易。独自在外打拼的父亲,忙于工作仍要照顾我的的母亲,有些庆幸自己已经长到了能够暂时离开他们庇护的年纪,也感动于一直以来他们为我营造的充满爱意的环境,或许我不能成为金字塔顶端的人才,但至少我能堂堂正正,诚实守信,富有真情实感,懂得宽容理解,这一路走来的“安家”也让我明白何为家人,何为家庭,何为家乡,何为家。尽管忙碌,母亲仍然会每周固定时间来学校“探视”,时而带来洗好切好的水果,叮嘱我要与宿舍的姐妹们分享,时而带来我最爱吃的零食饼干,嘱咐我要好好吃饭休息,或许因为有了家人的味道,有了亲人的牵挂,有了能够无话不谈的舍友,尽管暂时离家,但我却并未感到孤独来袭,那句戏谑的半开玩笑的“宿舍是我家”好像也在某个时刻成为了现实,成为了成长路上的又一个靓丽的景点。

而今上高中的我,为了做好充足的与高考抗争的准备,成为了住在学校附近千千万万大军中的一员,生活以学校为半径围绕展开,两点一线,每天的上学放学路上总能遇到和我一样快步行走的“同伴”,每天回到家里也总有家人温馨的问候。或许我的确再一次离开了所谓的“家”,离开了那个象征安定的地方,但对于我这个资深“安家客”来说,有家人的地方便是家。房屋不过是一种居所,一个生活的容器,真正称之为家的,该是那居所背后的烟火气,该是那心灵安放之处。

此心安处是吾乡。

时至今日,如我流水一般的叙述,“西漂”生活已经是第十三个年头了,未来我的家将会安在哪里,还不得而知。一路的安家之旅让我见过许多事情,懂得许多道理。所谓安家不过是一次又一次对生活的重新经营,房子在哪里,怎么样其实都无所谓好坏,只要你与家人一起努力生活,让自己的心安定下来,那么“何处安放,何以为家”将不再充满未知与疑问,而是带着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对未来的希冀,热烈的拥抱明天,拥抱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何处安放,何以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