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阅读开始,有明确而又丰富的成长路径

最近的学习突然让我想整理一下至今的成长路径,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实则还没能整理清晰,简单来说一句话:

阅读→写作→有声→视频→综合型/某方面拔尖人才。

———————————————————————————————————————

自2019年底学习阅读方法起,至今已经两年。

在不断持续阅读中,我越来越发现一句话的高度正确性:你所想做的一切,都在书里有先例。

这里的“先例”,并不是具体的某项成果,而是实践的方式。

正如“创新往往是旧事物的新组合方式”这句话一样,我们只需要实行“旧”的但正确的做事方式,并朝着“新”目标进发,就能找到和以往不同的结果。

而要寻找正确,或是合适的做事方式,就应该从对应的书本(堆)里去寻找。

有趣的是,无论是什么书,无论是做什么事情,一直被反复强调的一个做法,就是记录自己的学习或实践过程。

除此之外,“自律”是被提到最重要的词。

很多时候人们都会说,自律是很难的,只有他律才能帮助我们。

但自律和他律之间真的有明确的区别吗?能影响自己的永远是自己,如果连自己都不能控制自己,难道能依赖别人来控制自己?这个道理反过来想想就知道:你有一定能控制别人的方法吗?没有,那么反过来也一样,别人也没有一定能控制你的方法。

一定有一种方法,能将自律与他律联系在一起。

于是,《少有人走的路》告诉我,那个方法,叫做“爱自己”。

想想我们如何爱一个他人,然后将这个过程套用在自己的身上,对自己有责任感,有期待,有鼓励,有监督,有控制,这就是自律。

而反过来,如果一个人真的不爱自己,对自己没有期待,不管不问,恣意放纵,即使有他律,对他来说又有什么用呢?父母尚且管不了的,外人也不可能管得了——同理,自己都管不了自己的,就算天王老子来了也不行。

怎么才算爱自己呢?

或者说,爱一个人的程度,该如何衡量?

书中说,看我们会为所爱的人投入多少时间。

对自己则是,如果爱自己,就应该为自己也投入足够多的时间。

想想自己是如何爱孩子,爱男女朋友的,用这种爱来对待自己,就知道如何自律了。

我给自己自律定下的任务,便是写作,把写作变成我一位亲切的朋友。它既能帮助我带来最好的阅读帮助和总结,也是能让我越读越快的重要伙伴。

———————————————————————————————————————

于是,在学习过程中,我开启了“日更1000字”的自我成长计划,想方设法去掏空自己平时老是塞满了莫名其妙想法的大脑。

一开始经常断更,或者出现文章自嗨过度不近人情,也常常有因为感觉写作遇到瓶颈而灰心沮丧的时候。

毕竟我冲着成长而来,最初确实进步飞速,但坚持久了却逐渐停滞,也太让人泄气了。

然而某种程度上,过于执迷于对“成长”的渴望,也许才是我心焦的最大原因。

有人说过,同样是修炼,从一级到十级,和从100级到110级,要积累的经验绝对是天差地别吧?

同样地,“一点一滴地去积累”这句话,也总会不经意间被我遗忘。

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情,让我非常头疼。

但同时心里也有三个声音一直在鼓励我:

“你所期待的一切,都是在你的坚持下顺便得到的。”

“尽管你想不起,记不得,感觉不到,但你的坚持早已化为你的血肉。”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

每天1000字确实不难,难在如何把这1000字变得有价值。

在坚持了这么长的日子后,我深刻理解到:有碰撞,文字才更有价值。

这也是我某次在看B站视频里面感悟到的。

视频里讲的是如何从0维到10维(的一种推断方式),其中谈到将时间作为一个维度来处理。

于是在评论区有人发言,说“时间实际上并非一种实际的存在,而是人类为了衡量速度的快慢而设计出来的一个概念。”

下面有人回复,“你认为没有时间这个概念,那么你怎么解释物质的变化呢?”

他回答:“物质的运动是公理,是不需要借助时间来证明的。就像世上本不存在度量衡,只是人类需要,才有了米、平方米、千克之类的单位。”

听及此,一时如醍醐灌顶。

然而这个还没完,有另一位观众发言,他针对的是“将时间作为维度后,高维度生物能轻易通过这个维度穿越未来或回到过去”。他认为,“无论过去或未来,都是一个虚构的观念,用以记录物质的变化原点和方向。所谓的‘过去’是物质已经消亡的‘原型’,而未来则是物质运动的根本目的。某种程度上,由于物质的运动是恒定的,所以物质的未来也是必然恒定的,因此我们所看到的一切物质运动及其结果,都是由其运动目的所指引的必然结果。”

于是该层楼下又是一阵激烈的思想碰撞。很多人开始提问,那么是不是说明回到过去或穿越未来是不可能的呢?他回答:“回到过去意味着要去将已经消亡的物质进行重现。但由于物质的运动是既定的,我们不可能找到一个真正的‘已消亡’的物质,所有重现出来与‘过去’的物质相似乃至相同的物质,都必然是全新的物质,它们也有它们自身运动的目标。”

得了,视频没看完,这两位高人的哲思已经够我喝一壶了。顺带,按照关于过去是消亡的这个论断,忒修斯之船的哲学问题就完全解决了:按照这个思路,船从替换新部件开始,它就不是旧的那条船了,无论它和原先有多么相似,它都不过是旧物质和新物质的组合,只是在形象上看着相似,但旧物质的运动方向和终点必然和新物质不同。而当船被新物质重新替代时,它必然就是全新的物质,因为旧物质已经完全消亡了。留下的只是“忒修斯之船”这个非物质的概念而已。

然后,这个人的论述开始更加妙不可言了:“我们认为,在物质世界里,只有物质能与物质产生可控的反应。而情绪是由大脑所产生的一种物质效应,所以也只有当它真正与其他物质产生关联,譬如现实存在的行为、物质、内容等,才会有积极可控的反应。而当我们把情绪投射到‘过去’这一已消亡的物质时,我们的情绪就会如同不断增大的力没有目标方向一样,一路横冲直撞,然后碰上现实中的某些对比明显的物质,才会产生不可控反作用力;同样的,当我们忽略物质本身的运动特性去过度思考未来时,同样是将情绪的物质指向了虚无,我们就会陷入焦虑、无助中,同样会发生失控和反作用力。”

这应该是这么久以来我感觉最接近真理的对于(过度)怀旧和(对未来)迷茫情绪的解读了……

当然,这两位高人的发言和我的转述会有不同,在这里也是我已经与他们产生了碰撞后才能写得出来的内容。

在这些碰撞的时刻,我才终于有了“思维一下得到了跃迁”的感觉。

———————————————————————————————————————

今年年初开始,我开始学习有声演播。

在学习演播过程中,老师特别提到的某几个点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一是最重要的基础,对象感。

对象感之所以最重要,因为它几乎是一个处处通用的逻辑。我们写作,特别是写故事,需要对象感:我们要说给谁听,这个(些)人喜欢怎样的方式,或是怎样能让他们听得更多、更轻松、更愉快等等。这在我的本职工作——互联网产业——中也是非常重要的:用户需要什么,我们才会做什么,是极大地以对象为中心的一种工作;演播过程中,不仅包揽一切场外工作的旁白需要有讲述对象,戏剧里角色的所有对白也往往是有明确对象的——就算是自言自语,自己也是一个对象呀,不是吗?

更重要的是,这种对象感放到现实生活,特别是人际关系中时,非常管用。说得难听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说得实际一点就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最优的应对方法。摆正自己的位置,看清彼此的相对位置,然后对象感才能出来。可能是远近,可能是高低,可能是呼喊,可能是悄声,可能是……总而言之,但从语言上来讲,就有非常多的变化。而这些变化,都会为我们的正确表达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是文本的分析。

在文本分析的过程中,我经常会陷入词穷的装填。就是,比如某个角色,他当下的状况应是如何,性格又是如何,他们的身份和特点是如何从文本中的蛛丝马迹透露出来的,而当我们发声时又该如何处理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免不了要对文本进行一番修改。假若我们没有足够大量的人生阅历,又没有足够有效率的阅读,这些修改无从谈起。而一旦修改得当,我们就能很快入戏,然后演绎出不错的作品来。

而对于我们的实际应用来看,工作中几乎无处不会应用文案。对文案恰当的分析,有利于与团队或合作者的沟通和理解。而达到这一分析水准,也是要求我们有大量的阅读和写作经验,否则解读永远停留于表面,触及不了核心,莫说无法有效转述,连自己理解都成问题。

三是情节的画面设计,“于无声处做有声”。

在有声演绎里,除了要对角色进行塑造,还得对人物所在的场景空间进行塑造,从而让读者能够清晰了解他们在听的主角们在何种环境下采取了何种行动,以及最终说出了什么话。这本来是文本分析的一部分,但更多是在分析文本中并没有清晰交待,甚至完全没有交待的内容中,去发掘原有文本的逻辑细节,从而让所演绎的作品厚度高于原始文本本身。

而明明是在做戏剧画面的设计,但给我的感觉既像是在搞复盘,也像是在反复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隐藏资源作整理。而整理自己这件事,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必要却又往往被忽视的。比起不断往前冲,随时知道自己所拥有的资源,清晰发现自己这个“物质”它所运行的既定方向在哪儿,才能事半功倍,为这种运动加的速度才会都消耗在正确的方向之上,不会七拐八绕,久久不能脱身。

此外,这一过程也在试着不断培养我们于既定场景下对实际行为的想象力。这对于创业者来说尤为重要。为什么闲鱼、拼多多等能在淘宝、京东等巨头的夹缝中生存乃至做大?为什么类似抖音这种看似平均质量极低的视频网站能够一直火爆?这都是创业者一开始对场景的精细分析,发现漏洞、突破点,并坚持哪怕是别人不看好的做法,最终才达到了它们当下的水准。

这种成就,在某种程度上还真的做到了“于无声处做有声”了。

———————————————————————————————————————

至此,从阅读到有声的通路,基本通畅了。在这里我并不是在说阅读写作之后一定要走有声道路,而是想说明,有声道路上也有大量技巧和逻辑是和其他行业相通的,而这些技巧逻辑都必然依赖于阅读与写作的积累。此外,就算我们没有打算走有声的道路,日常的发言讲话等,其水平的提高实则上也完全可以遵循有声演绎的核心模式。因为有声演绎的底层逻辑就是,吸引注意,保持听者对自己的兴趣,并持续为自己的产品带来收益等。这一逻辑在日常人际交往、面试、述职、年终总结等等很多场合下都是极为有用的。

如果直接点说,有声演绎所培养的,恰恰就是“讲故事”的能力。而讲故事的能力则是所有人都需要而又常常缺失的。毕竟,表达能力是人在社会中存活的基本能力,而这个能力的上限越高,我们能到达的位置也越高,在自己的梦想之路上走得也就越远。

———————————————————————————————————————

在几天前,我看到一个B站视频,里面是一位UP在展现他制作MAD视频的工作界面,他所做的整合素材、调整音质、对轨、添加音效/素材/特效等等工作,像极了有声演播中的后期制作。而他在制作MAD之前,又对分镜进行了细致的安排,从而能够表达出他早前写下的大纲和部分文案中的信息,而之所以他所能表达的内容会讨喜或让人解读出趣味,无疑有赖于他过往的大量素材积累(某种程度上,那些几乎每零点几秒就换素材来剪接的视频,作者所积累的素材更是惊人)。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做到了有声演绎的全过程,那么成为一个视频UP主也是几乎完全没有问题,甚至是顺理成章的了。

而作为视频UP主到底能做什么呢?看看B站各个区的大小UP主,只能用一句话来说:包罗万有,无所不能。

而且,视频的制作甚至只是很多Up主“顺便为之”的工作。很多Up在进驻之前就已经拥有自己的特色和能力。转化为视频就是多一种表达和宣传的方式,同时也是为自己增加睡后收入的一条好赛道而已。

———————————————————————————————————————

而当你已经能从阅读到视频一条龙自己亲自完成时,相信这个世界上已经没什么能难得住学习和实践能力极强的你了。这时候还有什么梦想要实现,都不过是继续从阅读开始实践而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阅读开始,有明确而又丰富的成长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