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感动——一部优秀的主旋律电影

《恐袭波士顿》根据2013年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事件改编,上映前了解到,影片中大量引用了事件发生时的监控视频资料,让人不得不担心会不会打乱电影的叙事节奏。但实际上影片整体完成度非常高,影片与资料之间的切换十分自然,多线叙事亦十分流畅,每个角色故事都能完整呈现,导演对节奏的把控力度相当好。

影片无疑十分打动人心,这种感动来源于影片呈现的真实。相比电影,《恐袭波士顿》更像是一部纪录片。除了对于影像资料的运用,影片在细节上的还原度非常高,使得观众的代入感很强。在影院中,看到中国小哥推销外卖APP和听到他慌张之下暴露无遗的一口Chinglish,几乎所有观众都会心一笑,更别说那些对一街一角都无比熟悉的波士顿居民了。因此,本片毫无意外地在CinemaScore获得了A+评分,口碑爆棚。

然而有趣的是,在专业影评人的打分中,这部电影成绩平平。它牵动了几乎所有观众的心,但作为电影也就刚过及格线而已,这大概是所有主旋律电影都会面临的尴尬。

我们通常看到“主旋律”三个字就油然而生出一股抵抗情绪,不得不说我们从小到大接触到的主旋律作品,都不甚高明。

“主旋律”是什么?是勇敢、忠诚、坚定,是爱情、友情、亲情、大爱。这些美好的品质或多或少地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一部伟大的作品也少不了这些元素。但一个人的内心,同样也存在懦弱、犹豫、私心的一面。英雄之所以是英雄,在于他能战胜内心的软弱面,而不是没有软弱面。但我们常见的主旋律作品,将这些特质无限地放大拔高,镶上金光闪闪的相框怼到观众面前,号召大家来学习。

那些高大全的人物形象,就像一个芭比娃娃,美则美矣,却一点都不真实。由此衍生出的,就是一见“主旋律”便抗拒的态度了。

在《恐袭波士顿》中,没有酷炫的公路追逐,没有单枪匹马深入虎穴的营救,百八十个警察围堵一个受了伤的恐怖分子,还从天亮对峙到了天黑,简直逊炸了。

但这就是我们是真实生活。

观众跟随者几位主角的视角,一起经历着整个事件。片中几个主要角色,虽然关键,但作为普通人,他们展示出来的能力非常有限。正是这种有限的能力,一点一滴汇聚起来,筑成了整座城市的胜利。这部片子的真实感不仅来源于场景的还原,还有情感上的还原,观众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一个参与者,所积累的情感,在最后角色原型一一出现在大荧幕上接受采访时,瞬间爆发。

看到Patrick Downes带着假肢,途径爆炸区域,最终抵达终点与妻子拥抱,影院大部分观众早已不知不觉泪流满面。

每个个体都具有力量、每个生命都坚强无比、每个人都能迸发出璀璨的人性光辉。这是电影传达给我们的核心思想。

当然,专业影评分数不高,说明这部电影还是有很多不足的。比如多线叙事略显平淡,故事叙述缺乏高潮,以及最后主角的一大段鸡汤演讲,十分让人出戏。其实整部片子虽然叙事较为平淡,但胜在参与感极强,到最后观众的情绪积累已经到达一定高度,这一长串讲话完全可以删除,让情感在观众的内心自行升华,不同的人群也许能解读出不同的主题,岂不妙哉。

相比于“做得不好”,“本可以更好”更让人觉得遗憾。

总的来说,虽然存在一些瑕疵,但《恐袭波士顿》确实打动了我。正如影片结尾所说,“谨以此片献给那些除危解困的人们”,惩恶扬善的价值观,没什么新鲜的,却贯穿始终,将这种精神真真切切地传递到每个观众的心里。

该片原名Patriots Day,爱国者日,名副其实,当之无愧。

你可能感兴趣的:(真实的感动——一部优秀的主旋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