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短篇合集尽享日本推理和文学的魅力

针对《推理要在本格前》的书名,我的理解是:注重推理过程的逻辑严谨,而不只是追求解开谜团。也不知道我的这一解读是否正确。对于推理故事,我不喜欢犯案手法太陈旧、太有时代感的,那样的诡计太容易被识破。此外,因为看过很多推理故事,所以我也和一些推理作家一样,早已厌倦了那些各种挖空心思地设计谜团再破解,反而更关注那些透过案件反映出来的复杂人性等。

《推理要在本格前》

此番,能通过一本书领略到众多日本名家的文笔,实在难能可贵!而且这本书中的小说类型还是我最喜欢的推理作品,这也是此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既然是汇聚众多名家之作,难免会令人进行比较。而且其中有些作家人虽出名,却并非以推理小说著称,究竟谁更胜一筹不看完还真不知道。坦白讲,这些作家中我也只是对芥川龙之介、太宰治和江户川乱步有一些固有的印象。如果能在不知道每个故事作者是谁的情况下进行比较,评判可能更客观一些,可惜我未能做到。

竹林中》这个故事我已经不是第一次看到了,此番却看出了一种乡土味道。大概是因为故事中的关键人物之一多襄丸满口“俺”,令我感到了浓重的乡土气息。在我印象中的多襄丸,是2009年的电影《多襄丸》中小栗旬塑造的形象。实在难以想象那么帅气的多襄丸,说话时像猪八戒一样总自称“俺”。

小栗旬主演电影《多襄丸》海报

其实,我对芥川龙之介的文笔还是相当佩服的。虽然《竹林中》这个故事并非他原创,而是以《今昔物语》中的一个小故事为蓝本再加工的,但我仍旧觉得这个短小的故事中人性的表现力非常强。尤其是还有电影版的故事内容作为比较的参考。

简单来说,《今昔物语》中的故事情节是最基础的部分,嘲讽了当时武士阶层的懦弱。芥川龙之介的改写不仅保留了对武士的看法,同时借四个证人和三个当事人之口,充分表现出了人性中的偏见与自私。在我看来,芥川的改写是既简洁又精准的,以毫不啰嗦的文笔恰到好处地揭露了复杂的人性特征。而电影《多襄丸》的版本,则是在芥川版本的基础上,赋予了名门世家次子、男主人公畠山直光(即杀死多襄丸后继承该名号者)更复杂的爱、恨、情、仇。电影版明显是围绕着直光展开的剧情,而芥川的版本对四个证人和三个当事人是不偏不倚的,各自阐述个人观点。

与其它两版略有不同的是,芥川版《竹林中》故事的真相究竟如何,并没有明确的答案。三个当事人都为了寻求自己的解脱,承认对命案负责。这看似荒诞离奇的故事,突显了三个当事人的自私。而四个证人皆未看到命案发生的过程,却都以自己的所见推断着所谓的“真相”。

我平时并不喜欢看短篇小说,就是觉得多数短篇的表现力都会比较差。而芥川龙之介的文笔特点,就是可以在最短的篇幅中展现最强的表现力。他通过《竹林中》展现出的人性,是非常耐人寻味的。

散步途中》这个故事令我感觉有点啰嗦。主要是私家侦安藤一郎在与主人公汤河胜太郎探讨关于汤河已故前妻笔子的病情时,已经讲述了一些犯罪手法,最后在向对方摊牌时又再重讲了一遍,其中部分内容是重复的。如果是长篇这种重复是可以忍的,短篇还这样有凑字之嫌。另外。对于故事情节设计,笔子不是一个三岁的孩子,汤河那样一步步地引导她走向死亡,她一点都未察觉和拒绝。这令我怀疑此故事没有现实意义,是不太可能在真实生活中发生的。

不过,想到作者谷崎润一郎的代表作《春琴抄》中展现的情感,或许换个角度看《散步途中》这个故事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别以推理故事的角度看,而以一个完全信赖丈夫、体弱多病、遭到丈夫背叛的女人,被丈夫缓缓推向死亡的爱情悲剧看,仿佛故事性强一点了。但那样的故事,又不应该是这样的叙述方式。

银座幽灵》和《三个疯子》同为大阪圭吉的作品,在我看来故事情节都一般,却也都是中规中矩的推理。两个故事都有扑朔迷离的前半段,后续都出现了一个注意到关键线索后洞察真相的重要人物,此人最终将协助警方破案。

或许是因为篇幅短,前情铺垫不够充足,大阪圭吉的这两个故事明明都是熟人犯案,命案的发生却都显得有些突然。其实,并没有什么迫在眉睫、需要马上以结束他人生命的方式才能解决的问题。尽管我对英年早逝的大阪圭吉的作品印象平平,然而据悉很多日本作家对他都是很欣赏的。

瓶装地狱》是一个令人充满暇想,挑战传统伦理道德底线的故事,真相究竟如何也是未知的。据我所知,由于日文原著中漂流瓶里的内容文字上会有平假名与片假名之分,则留给读者的线索比中文翻译版中更丰富。这个故事明明影射了一段兄妹之间的禁忌之恋,却又不直言,一切都留给读者猜想。说好听点是给读者更多推理想象的空间,说难听点就是故弄玄虚。

据了解,《瓶装地狱》的作者梦野久作是变格派的代表人物。这一流派注重描写扭曲的心理,内容多数是阴森恐怖的。《瓶装地狱》这个故事也隐隐揭示了人性中因欲望显现出来的阴暗面。故事情节本身更是可以用“细思极恐”来概括。网上有不少对这个故事的推理解读,可惜作者未公布正确答案就去世了,这无疑也为此故事增加了一层悬疑色彩。

或许我是那种不在乎解题方法,只要得出的最后答案正确就知足的人。而《瓶装地狱》这种没有明确答案的,我根本提不起兴趣深入思考更多、更复杂的故事可能性。在我看来,按三个漂流瓶公布顺序的倒序,就可以编出一个乱伦的故事,也无需再幻想出什么隐藏的人物。

琥珀烟斗》的故事中,结尾有令人稍感意外的反转,犯案手法上因涉及一些化学专业知识,令人读来稍感有点技术含量。这个短篇作为推理故事看还可以,仿佛把推理破案营造出了魔术般的效果。但如果从主要人物感情层面考量,或者论文学感染力,就略显不足了。

浴池》这个故事则令我感受到了推理小说作者追求故事情节戏剧性的一面。现实生活中,一些偶发事件背后也许没有什么阴谋,只是当事人考虑不周全造成了一些事故。而在小说作者的思想意识中,将那些较为平淡的事物,稍加渲染增加一些感情纠葛后,就可以更吸睛。不过,故事中的“我”不知道究竟是靠想象力还原了事实真相,还是只黑了给我讲故事的青年一下,免得他再推销其叔父的温泉旅馆?这点还挺耐人寻味的。

恋爱曲线》这个故事有两处令我感到意外。首先是刚开始看时,我以为这是一个被抛弃的怨妇写给她所爱男人的信,后来才知道原来是一个男医学研究者写给情敌的。我实在觉得这个写信的男人在书信中的话语读来令人很烦感,不仅充满怨气,还絮絮叨叨的。而所谓的《恋爱曲线》实验也让我感觉有点心理扭曲。

其次是我原以为由于收信者A君将和雪江小姐结婚,最后给医学研究者提供实验用人体心脏的,会是一个和他同样面临失恋、喜欢A君的女人。却没想到那个女人不是别人,正是雪江小姐,而她喜欢的竟然是这位医学研究者。不就是相爱的人无法在一起,只好选择共同赴死吗?他们俩死在一起就已经足以恶心A君了,还弄出《恋爱曲线》寄过去,用专业技术恶心人,果真是搞研究成魔,有够变态!

《恋爱曲线》和《人油蜡烛》的作者小酒井不木因为是医学系毕业的,所以在他的小说中当然少不了医学相关的内容。《恋爱曲线》在我的理解中就像心电图,只是被作者描述成挖心实验显得很血腥、恶心。而《人油蜡烛》,光看名字就令人感到恐怖。一般人只会想到在蜡烛里加些迷药或有毒物质,恐怕只有这位医学系出身的作者,才会想出《人油蜡烛》如此瘆人的物品。不过这个故事的结局成功实现了大逆转,也因此令我觉得它比《恋爱曲线》更具戏剧性、更精彩。

妈妈》的故事有点疗愈色彩。第一次读佐藤春夫的作品,感觉他是一个很享受生活、有生活情趣的人。通过一只会说话的鹦鹉,推断出它的前主人一家的生活状态。尤其是分析出前主人之所以舍得送走鹦鹉的原因,也算是把推理和想象发挥到一个极致了。另外,故事中也同时强调了动物带给人类的心灵疗愈作用。

犯人》在我看来是具有浓重太宰治风格的一个故事,结局都毫无悬念可言。我甚至怀疑如果是盲猜,我恐怕都能猜出来这篇是太宰治写的。毕竟太宰治比一般作者更有自杀经验,所以对于包括写遗言之类的自杀前的心理和准备工作等,他都更驾轻就熟。他用这个有点荒诞的故事,揭露了人们内心自私、阴暗的一面。作为文学作品欣赏还可以,但如果作为推理故事,就显得太简单了。

如果是一般作者描写此故事,当男主人公阿鹤以为自己误杀了姐姐后,大概会安排他先去找女友小森吧?那个年代消息传播没现在这么便捷,既然阿鹤已经选择逃跑了,通常会去投奔乡下或边远地区的亲朋好友吧?只有太宰治这种性格的人,先是躲去艺妓那里喝酒鬼混,简直如鸵鸟一般。然后,就准备好自杀的药,抱着大不了一死的信念,漫无目的的到处瞎跑。这种情节设计都很太宰治呀!

金鱼死了》是一个讲述细节决定成败、且涉及命案的传统推理故事。一位关注点貌似有点偏的警察,在向嫌疑人提问时发现了关键线索,从而戳破了对方无意间说出的谎话。原来犯案的嫌疑人已经计划得很周密,却不料因为一个关于金鱼的问题令自己暴露了,颇有点讽刺意味。这个故事内容一般,我只是不明白作者大下宇陀儿在挺短的一个故事中,何必要把警方调查到的情况集中后再重复呢?

抱茗荷传说》是一个涉及双胞胎同貌不同命的故事,与其说是推理,我反而觉得更偏悬疑。主要是因为女主人公田所君子虽然依据模糊的童年记忆,推理分析找出了母亲遇害背后隐藏的一些真相,但结局却是她始料未及的。而关于她母亲身世的家族秘密,始终都是一个谜团。必须承认,山本禾太郎勾勒出的神秘家族和双胞胎相克的传说,这些都增加了此故事的悬疑色彩。

对于《抱茗荷传说》这个故事,我看完后始终有些疑惑。我不明白为什么当初死的明明是君子的姨母,而大家都以为那是她的母亲;也不明白她母亲既然没死,为什么又把她送回遥远的祖母家,而没把她留在自己身边;更不明白既然她母亲当年可以反杀自己的姐妹,想必心思非常缜密,又给女儿留下了寻找真相的线索,就没想到过女儿会因为误会找上门报仇吗?

清一色》在我看来是一个很容易被猜中结局的故事。或许是这个故事中缺少有技术含量的犯案手法,所以才显得像是遵循了某种套路,造成真相太容易被看穿。和这个故事比,我对这个故事的作者山本周五郎的一些轶事更感兴趣。据了解,山本周五郎不仅曾留下直木奖历史上惟一不领赏的佳话,而且他后来也以“文学不是为文学奖的”为理由不领任何奖。

此外,关于山本周五郎还有更戏剧性的一个趣闻。日本文学有纯文学与大众文学之分,创办了文艺春秋,并设立芥川奖与直木奖的菊池宽主张:作家随意而作是纯文学,为娱人而作是大众文学。山本周五郎则认为:文学没有纯与不纯,没有大众与少数,只有好小说和坏小说。他活着的时候说什么别人肯定会尊重他的意见,等他逝世后决定权就只能交给后人了。后来,新潮社为了对抗文艺春秋也设立双奖,还把其中的大众文学奖命名为山本周五郎奖。如果是山本周五郎活着的时候知道这个消息,恐怕他会一边撇嘴、一边翻白眼吧?

》是一个典型的密室杀人事件,最大的特色就是灵活利用了当时的环境气候条件制造了“密室”。故事中的几个嫌疑人虽都有杀人动机,犯案者却是有明显的行为异常。整个推理过程中规中矩、稳步推进。楠田匡介撰写的这个推理故事,在它创作的年代可能算是经典,但现在看来却有点俗套了。

正午的杀人》也是一个被我视为一眼就可以看穿的推理故事。我觉得坂口安吾创作这个故事时,录音机还是一种少有人知道的稀罕物。因此,在那个年代看这个故事算是很有新意的情节设计,毕竟是借助当时的高科技产品犯案。但如今再看,声音、甚至视频都可能造假,人们根本不会那么容易被假象蒙蔽。而这正是我不太喜欢的、所谓“时代色彩太浓重”的一类作品的典型问题。如今,人们的普遍意识、观念已经和此故事创作的年代完全不同,对同样的现象,现在的看法也与当时早已大相径庭了。

俘囚》是这本书中最血腥、惊悚的一个故事,同时还有点医学幻想的感觉。在海野十三设计的这个故事中,男主人公是一个外科权威博士,他不仅用残忍的手段惩治了背叛自己的妻子和妻子的情人,也用他自己的肉身实践了他的学术研究成果。这种行为本身就令人毛骨悚然。

这位博士还把他自己的身体依据他的研究理论,切成了“人的最小整理形体”,然后藏在一个坛子中。他在坛底设计了小孔,可以便于他在坛子中操控桌上的秘密按钮,从而恢复他的身体主干与人造四肢的拼接。警方到博士家搜查没有找到他,还把坛子搬离了桌子,使得他无法触动按钮,被活活饿死在了坛子中。

一位那么谨慎、醉心于医学研究的博士,讽刺的是竟然死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上。而他的妻子也被他切去了四肢,如俘囚一般关在了阁楼上,一直没被人发现。她透过一个洞,见证了博士的死亡过程。可她早已无法说话也无法求救,只能慢慢等死,这正是博士对她的惩罚。

半七捕物帐:十五之夜须当心》很有江户文化特色,比如其中提及的拜月、诹方神社的祭礼等。此外,故事中还有一些怪奇味道,尤其是破案关键人物半七煞有介事地称“妖怪都是在丑时三刻出来的”,令我差点以为阿曼真是狐妖。冈本绮堂创作的这个故事中,半七在破案方面确实功不可没,但元八本可以幸免于难的。半七明知元八可能会被灭口,却不和他明说,只是侧面提醒,最终导致又多了一个丧命者。如果是现代刑侦工作中,半七可以算是保护证人不力了。

梦中杀人事件》的作者浜尾四郎是法律系毕业,还曾经担任检察官及律师,所以故事中涉及一般人并不熟悉的法律知识,同时作者也更懂得如何依据这些法律脱罪。

《梦中杀人事件》是一个很有讽刺意味、关于自作聪明的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叫藤次郎的男人由于相貌不及情敌,他的女友变心了。他以为情敌消失后,女友就会重新回到他身边。显然,他完全是被爱情冲昏了头脑。他想借情敌有梦游症的事设计除掉对方,同时靠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识逃避惩罚。却不料,最终他反被情敌借机杀死了。

一张收据》好像是我看过的第一个江户川乱步的原著作品。看完后,不得不感叹一句:不愧是“侦探推理小说之父”的作品!从故事性来说,《一张收据》的情节可谓是反转再反转。原本只是简单的博士夫人自杀案,因一位侦探的介入变成了被博士谋杀,最后又被另一个搞学术研究的人证明是博士夫人自杀故意栽赃博士。尤其是故事结尾提到的:关键物证如果换一个位置,结局可能完全不同,更是令人感叹推理的玄妙之处。

在我看来,《一张收据》的故事虽创作年代很早,具体创作时间虽然我不知道,不过乱步1965年就去世了,但在这个故事中完全看不出时代感。故事中帮助博士翻案的关键人物左右田五郎算是博士的粉丝,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粉丝的力量,从而有机会接近并走入了偶像的生活。这种情节设计,甚至可以说是很有现代感,足以令此故事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总之,我觉得《推理要在本格前》中收录的推理故事都还挺能展现每位作者的特色。在这些名家当中,那些以推理闻名的,其故事中的逻辑明显更清晰,推理更循序渐进;而那些以文笔著称的,故事的文学表现力则更强。这几位名家的作品可谓各有千秋,其中更是不乏经典之作。当然,也有个别的太重口味令人难忘的,例如肢解自己的桥段等。如果一定要我做单选,论推理我喜欢江户川乱步的故事,论文学表现力我喜欢芥川龙之介的故事。(作者:李淑媛)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本短篇合集尽享日本推理和文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