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的成功与普罗大众毫无关系

前两天读了黑石一雄的《小夜曲:音乐与黄昏五故事集》。

说实话,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并不是知道黑石一雄是谁,更不知道他在2017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让村上又陪跑了一年。

看完这本小说后,我翻阅了一部分豆瓣书评和一些关于他本人介绍的文章。

这本《小夜曲》摆在他其他作品中可以说是毫不起眼。

没有获得什么奖项、没有被改编成电影、也不是什么长篇故事,但我在了解这一切之前只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认认真真去读这本短篇故事集。


这五个故事,无一例外都让我觉得,发生在一个人身上。

失意的乐手,流浪,走穴,听着别人评价自己是失败的人生......


我想在黑石一雄的前半生,在他还没有放弃音乐转为作家的前半生,一定对这些世俗所认定失败的日子有深刻的理解。


“所有不被认可的才华都是失败的。”


我们终其一生,多是活在别人的评价里。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三毛,在少女时代我几乎读遍了她所有的作品。即使主流评论给她打上自由、不拘一格的标签。


我却依然打心里认为,她一点也不自由,甚至在内心深处固执守旧。


荷西离世后,她回到台湾,为学生批改作文。


这篇文章我已经忘记出处,但还是记得一个细节——三毛对为她倒了一杯水的学生感到欣慰,这种欣慰并非像我们平常看的师生情谊自然流露,而是,怎么说呢,一种礼教类的束缚。这个细节我可能描述的并不准确,但我看完后的想法是,三毛有一个框,这个框多数来自外界,公序良俗、善良美好。


她虽然习惯性地遵守维持并认同,但在内心深处却常常痛苦想要逃离。


三毛写下的书,每每给我这样的感觉。


即使在撒哈拉,她写下的文字轻巧雀跃,我却总在里面嗅到一丝危机感——仿佛她写的时候已经知道这不过是一场镜花水月,只是在假装什么都不知道。


这本《小夜曲》与三毛的作品有那么一点点相像,都是被框所框住的人生。但不同的是,小夜曲故事中的框来自直观的外界评价,而三毛的框来自她从出生到现在一直想逃却迈不出脚步的框。


前者在书中是梦想的达成,后者是自我的寻找。


看完小夜曲后,我有些怅然。或许我们从来都是庸庸碌碌的一群人的影子,各类的成功与普罗大众毫无关系,我们看到幸存者偏差,把它当作人生的绿光,但这个目标永远没有达到的时候。

你可能感兴趣的:(各类的成功与普罗大众毫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