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爱的艺术》(二)

图片发自App

今天是《爱的艺术》第二次读书会,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弗洛姆对自爱和爱人并不矛盾的分析,并且对自爱和利己进行了区分。这是我们经常弄不清楚的。我们要么把爱自己和爱他人对立起来,要么就把利己当成爱自己。

其实利己正好说明你没有爱自己的能力,你是把满足自己的欲望当做了爱,那种利己是你爱自己的能力缺乏之后的一种补偿。为了好懂,弗洛姆还举了母亲爱孩子的例子,真正的母爱是愿意孩子分离,积极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那种溺爱孩子的做法其实就是利己的表现,不是爱孩子反而是自私,因为你对孩子的爱是希望他填补你的空虚而不是希望他发展健全的人格。

图片发自App

至于爱自己和爱他人不矛盾。

爱自己和爱他人没有本质差别,只是把爱的能力放在不同的对象上。这方面中国古人早也有了这方面的思考,以智慧见长的老子就提出“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讲的是一个把自己看的跟天下同样贵重,像爱天下那样爱自己的人,我们可以把天下都托付给他。老子就认识到了一个懂得爱自己的人才会有能力爱天下人。相反弗洛姆还谈到一种“忘我”的情况,这样的人似乎大公无私没有自己,可以为了他人牺牲自己利益,但弗洛姆却认为这样的人是没有爱自己能力的,他能有多少爱他人的能力弗洛姆也表示怀疑。因为一个不把自己当回事的人他也不大可能把别人当回事。他们先天的会认为他人也应该像我这样,既然我能牺牲你们更加能够做牺牲。由于这样的思维造成的悲剧屡见不鲜。

但对如何具备爱的能力,如何能对不可爱的人也有爱的能力,感觉这似乎是人很难做到的。《爱的艺术》谈到要具备爱的能力需要认识自己,但要如何认识自己,似乎弗洛姆给我们留下了思考的空间。我觉得基督教有他的答案,基督教认为我们之所以能爱人,是因为上帝先爱我,上帝就是爱。“认识你自己”从古希腊开始就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上就刻下了“认识你自己”),也是我们一直在追问的,但靠自己就能认识自己吗?因为认识自己和认识外界有很大差异。因为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你既是认识的主体也是认识的客体,你将极大的受限于自己的主观性。这也是现代心理学无法完全客观揭示人内心的隐秘,他也同样遇到这种困境。“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爱的艺术》(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