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李自成九洗光州事略

潢川自唐睿宗太极元年(712)至民国二年(1913)主要为光州弋阳郡治。明代以后废县入州,以州代县,州管实土,原定城县(古弋阳县)即称光州、或光州本州。光州弋阳郡大致辖光州本州、光山(包括今新县大部)、固始、商城、息县,俗称南五县。光州有两大历史文化现象,或者说历史问题,一直困扰大家:一是光州民间自古以来广泛流传李自成、张献忠“三袭河南、九洗光州”,这是真的吗?二是凡是问到光州南五县居民从哪里来,几乎异口同声答曰“我祖皆自江西来”。这个说法是否是真的?这两个问题需要我们史志工作者认真思考和查证清楚。

一、“九洗光州”是真的吗?

历史不容忘记,历史更不容戏说。作为一名史志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把相关真实历史文献找到,把这一问题考证清楚。有鉴于此,本人花费了一定的心血和时间,在目前占有有限资料基础上,进行查阅摘抄。从已有的历史文献资料看,“九洗光州”传说的是一段真实的历史。现将有关历史文献资料摘录如下:

1、《明史·卷23》(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93——194页载:“崇祯六年(1633) 十二月,(李自成)连陷伊阳、卢氏,分犯南阳、汝宁,遂逼湖广。”“崇祯七年(1634)  是冬陕西贼犯湖广、河南”“崇祯八年(1635)  正月乙卯,贼陷上蔡,连陷汜水、荥阳、固始。”“崇祯八年(1635)  是月,张献忠突硃阳关,总兵官尤世威败绩,贼复陷河南境。  

2、《明史·卷261》(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469页载:“崇祯八年(1635)  迎祥、自成走偃师、巩县,掠鲁山、叶县,陷光州(注:一洗光州),象升击败之确山。”

3、《明季北略·卷11》(光绪十三年——1887石印本,中华书局1984年一印2015年六印版)“河南流寇充斥”节(第169——170页)载:“崇祯八年(1635)  正月初六日丁巳,贼陷荥阳,屠汜水,又陷固始。时秦贼数十万出关,分三十六道,掠郡邑。……十二月初十日乙酉,贼闯王、曹操数十万围光州(注:二洗光州),舁大炮二十座攻城,燃二炮,城拉然崩颓,城中顷刻火作,贼乘而入,官吏士民屠戮无遗。”

4、清顺治《光州志·卷13》载:“崇祯八年(1635) 其头领混十万、满天星、曹操破光商一带,屠戮甚惨;吾州绅士死义者甚多,而妇女则人人以全节自甘赴死。”

5、《豫变纪略·卷2》(浙江古籍出版社,1984年6月一版一印)第40页载:“(1635年9月)流贼掠息县”。

6、《明史·卷252》(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313页载:“崇祯十一年(1638)  刘国能、张献忠,战舞阳、光州(注:三洗光州),剿抚俱有功,应免罪。”

7、《明史·卷260》(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466页载:“崇祯十一年(1638)  河南人据坞壁自保者数十,贼悉摧破之。据息县、光州傑人入水,水为赤。”

8、《潢川县志·大事记》(三联书店,1992年8月版)第14页载:“崇祯十一年(1638)三月,罗汝才、马进忠、惠登相等起义军转战于光州、信阳州,摧毁地主坞堡数十个。是年九月,罗汝才、李万庆部在罗山战败后,分路突围,李万庆率军入据光州、固始。”(注:四洗光州)

9、《豫变纪略·卷2》(浙江古籍出版社,1984年6月一版一印)第40页载:“崇祯十二年(1639)十一月乙卯二十六日,信阳道刘正衡督率豫兵破贼于光山八里畈。”《豫变纪略·卷3》(浙江古籍出版社,1984年6月一版一印)第57页载:“(崇祯十三年——1640年) 闰正月大饥,人相食,群盗大起”。《潢川县志·大事记》(三联书店,1992年8月版)第14页载:“崇祯十三年(1640年),光州旱蝗灾害严重,粮食减产,米价飞涨,斗米价高达3560文,人相食,饥民起义。十二月李自成军入河南,饥民纷纷加入,起义军声势浩大,全省震动。”

10、《明季北略·卷16》(中华书局1984年一印、2015年六印版,第279页)罗汝才入川载:“崇祯十三年(1640年)  二月二十辛末,罗汝才掠信阳,寻陷光州(注:五洗光州)。五月,汝才与过天星等七股入蜀。”

11、《明史·卷24》(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99——200页载:“崇祯十三年(1640年)  李自成自湖广走河南,饥民附之。”“崇祯十四年(1641)乙丑,张献忠陷光州(注:六洗光州)。”“崇祯十四年(1641)  左良玉大败张献忠于信阳。”

12、《潢川县志·大事记》(三联书店,1992年8月版)第14页载:“崇祯十四年(1641)二月二十日,农民起义军张献忠部占领光州北城,次日占领南城。(注:六洗光州)。三月,大疫,死人甚多。夏,疫病流行,人死过半。”

13、《豫变纪略·卷4》(浙江古籍出版社,1984年6月一版一印)第82页载:“(1641年2月,张献忠)流贼破光州。举人王者琯巷战死教谕董牖,贼强之仕,自刎死。”《豫变纪略·卷4》(浙江古籍出版社,1984年6月一版一印)第84页载:“(1641年5月)流贼张献忠屠商城县(注:七洗光州)。献贼之妾美而善饮,一日醉驰,其马善走,从贼数十骑,莫有能及者也。至商城犹未醒,逻者获之,捽入城。知县,儒者也,不知所处。从贼伏城下,乞甚哀,……贼既去,巷无烟矣,沟中伏尸犹有活者止一人焉。”

14、《豫变纪略·卷6》(浙江古籍出版社,1984年6月一版一印)第144页载:“(1642年9月)流贼破光州(注:八洗光州)。乡官按察使黄刚与妻王氏赴水死。子彝如殉之。”

15、《潢川县志·大事记》(三联书店,1992年8月版)第14页载:“崇祯十五年(1642),李自成攻克光州。翌年(1643)四月,李自成委任方遂任光州知州。十月,明军、乡兵先后攻占光州、息县义军官兵多被俘。十月初一,明副将沈万登屯汝宁,诱捕光州知州方遂,囚汝宁府狱中,明军遂据光州。刘洪起聚众起义称总兵,攻杀万登,委其部将朱耀斗镇守光州”“崇祯十七年(1644)春,义军主力北进,光州及属县为刘洪起占领”(注:九洗光州)

二、我祖皆自江西来?

光州南五县居民都是江西人吗?如果不是,那么为什么一些家谱以及传说都是自江西来呢?

一年前,潢川县双柳树镇高氏为了续修族谱,找到县史志办,来核实高氏家族究竟来源何地哪里,看看县志是如何记载的。而县志在家族史或者移民史方面并没有多少相关记载,在极少数姓氏来源介绍上几乎都是说祖先来自江西,历史朝代大约是在清代。高氏家族民国后期族谱记载与我县县志一样,记载其祖先清代来自江西。然而当查其潢川县一世祖,则是明代人。再看高氏潢川县家族墓和碑,则一世祖明确铭刻为明成化年间人,即证明双柳树高氏家族世代皆本地人。

那么,高氏家族族谱和传说为什么都说其祖先都是自江西来呢?后来多方了解,其实是明末李自成“三袭河南、九洗光州”,为躲避战乱等原因,一部分高氏族人逃离双柳树故里而“跑反”到的江西。李自成之乱后,清朝定鼎天下,广招原光州流民回归故乡。高氏族人大约在清顺治年间因此又回归潢川县双柳树故里。

高氏家族墓志与族谱、传说相矛盾,原因这就在这里。其历史真相是:高氏家族本是光州当地人,因为明季李自成之乱和清军南下而逃亡湖北以至于江西省;待国家战乱结束,应清政府招募,加之故土难离等原因,高氏族人又陆续自江西迁回故里。

然而,历史文献是怎样记载的呢?真的是这样吗?

《清世祖章皇帝实录·卷123》(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载顺治圣谕:“江淮故地,国家税赋之所出。然明季以来,多历兵隳,民多流离失所,前有抚臣来报,河南、山东两地,阡陌间人烟罕至,草野间白骨累累,朕心不忍。特诏各地方尽心招徕,多加安抚,以慰朕心。”

顺治六年(1649年)清廷颁布《垦荒令》诏令各级政府:“凡各处逃亡流民,不论原籍、別籍均广加招徕,编入保甲,使之安心乐业,查本地方无主荒田,州县官给以印信执照开垦耕种,永准为业。俟耕至六年后,有司官亲查成熟亩数,抚按勘实,奏请奉旨,方议征收钱粮。其六年以前不许开征,不许分毫佥派差徭。各州县以招民劝耕之多寡为优劣,府道以责成催督之勤惰为殿最,每岁终,抚按分别具奏,载入考成”(据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清世祖章皇帝实录·卷42》)。为扩大招民影响,清廷还曾下令“疆圉新辟,招民百名,即授知县”(中华书局1976版《清史稿·卷238·列传25》第9504页)。《垦荒令》极大调动了地方招徕流民的积极性,各地纷纷设立招募移民馆驿和迅速掀起招民垦荒高潮。乾隆三十五年版《光州志·宦绩志三》载:“顺治三年,贞元亲率遗黎,辟除荒芜,筑城浚池,建署立学,诸所修葺,广招流民,以次兴复”。并且招徕流民的行动持续到雍正年间。乾隆三十五年版《光州志·田赋志下》载:“雍正四年(1726),(河南)巡抚田文静奏请免光山、息县、商城等县流移钱粮,世宗宪皇帝准其奏,诏令各府县永著为例”。

根据以上情况,以及潢川县民间传说和家谱记载,清代光州招徕和接受移民来源大体如下:其一为江西籍移民。访今潢川居民问其祖先来源,多数称清代江西瓦湖坝或江西筷子巷来。然而,目前有文献可考的仅有康熙《鄱阳县志》卷六所载:“顺治十一年(1654)二月题准开除逃亡男妇及不成丁折共三万二千七百六十二丁口及附籍官舍军丁四百八。”明末清初,江西赋税沉重。加之洪水频发,长江水倒灌鄱阳湖,鄱阳湖水位陡涨,大片耕地遭淹没,人民流离失所。来自江西鄱阳湖地区这些逃亡人口或许是清初光州招徕流民的主要来源。据民国《潢川县志》载:潢川县光云乡(今付店乡)王氏谱载:清初王榜由江西迁来。杨家巷雷氏:清初由江西迁来麻树店(今张集乡),民国六年移居杨家巷。其二为湖北移民。今潢川境内南片居民一部分源自湖北麻城、黄安、黄冈、孝感等临近州县清时迁来。湖北麻城县马家店陈氏族谱记载:十八世陈从(崇)照迁河南光州。仁和集刘氏谱:清雍正时刘世科由湖北黄冈迁来。其三,为苏、皖、浙籍移民。淮河流域、运河及太湖流域水运交通便利,历史上往来光州频繁。太平天国运动中,一部分避乱的苏浙皖籍士民、战败流散的太平军战士逃亡至光州,也有一部分原为光州籍逃亡人口返迁。光州城芦氏谱:清中期芦应从安徽迁来,其子芦三多、孙芦怡俱封光禄大夫,曾孙芦世杰任光绪年间漕运总督。其四,息县、商城、光山、固始等周边县人口。光州为豫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州府治所,历史上商贸繁荣,馆舍、教堂、书院、寺观、会馆林立,历来为周边属县士民做官、经商、求学、上香还愿之地,许多因此寓居落籍于此。光州南城李氏谱:祖籍江西饶州(今江西波阳县),明时李从富任黄冈推官,其子李之奇徙光山沙窝,清初迁光州南城,传十余代增数百户,其后裔李嘉乐曾任江西布政使、巡抚。其五,驻屯军籍人员落籍光州。

由此可知,问祖皆曰江西,很大程度上确实是李自成“九洗光州”造成的。需要说明的是,这一论断来源资料目前还很有限,仍待深入查考。

本文由潢川县史志办陈国太所著,文末并附原文链接。

http://www.hc376.com/forum/thread-10783792-1-1.html

你可能感兴趣的:(【史海钩沉】李自成九洗光州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