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毕业后的五年是人生的第一个分水岭,昔日在同一起跑线的同学,有的创业当上了CEO,而有的一直在企业里做小职员。
每一个人都很努力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拼搏,但为什么差距就那么大呢?
混沌大学创始人李善友老师有一篇文章,曾经刷爆了全网,叫《你与高手的距离,并非只差了一万小时练习》,说的就是劣质勤奋并不能带来认知上的迭代,反而有可能废掉一个人。
我在这里套用李善友老师的标题,说一下我自己对于高手的看法。
我认为,普通人和高手之间距离,不是随着认知的升级一步步扩大,而是从一开始,距离就决定了。
01
2017年有一款很火的游戏,叫《塞尔达·荒野之息》,它备受推崇的地方,是设定了一个开放的世界。
在这个开放的世界里,玩家可以自由选择完成任务的时间,极大增加了游戏的自由度。
还有丰富的打怪方式、完整的情节设计,都使这款游戏体验感超级棒。
但你在玩得很爽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个如此开放复杂的游戏,是怎么设计出来的?
其实并没有你想象中复杂。游戏设计者说,只是设定了3条基本法则,就像牛顿3大定律一样简单。
第一,元素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比如火可以让木头燃烧;
第二,元素之间可以互相影响对方的状态,比如水可以浇灭火;
第三,物体之间不会互相干涉状态,比如把木头放在石块上,它们俩都不会有变化。
就是这3条简单的法则,演化出游戏里的各种场景和行为,比如你可以使用魔法,喷出火球引燃草木,火势顺着风一路蔓延,就像在真实世界里一样。
表面上这个游戏里有很多规则,但其实这些规则都来源于3条基本法则,只要设计者摸清楚这游戏背后运行的底层逻辑,就能轻松掌控整个世界。
所以,高明的设计师不会一开始就忙着思考游戏的关卡、人物、武器等一些细节问题,而是抓住最为关键的框架和“套路”,这样设计细节时就不会产生冲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很多骨灰级的游戏玩家,经常指出这个游戏有很多bug,但如果你叫ta们如何避免这些bug,ta们一个方法都想不出来。你可能说这就是设计者和玩家的身份区别嘛,但在我看来,
这是两者的思维框架不一样,游戏者着眼于细节,而设计者放眼于全局。
02
著名投资人张泉灵以前当主持人的时候,时常遇到一些棘手的新闻直播。
比如有一次要采访一位军事专家,她本身是学习德国文学的,对军事知识一点都不了解。
但直播时间就搁在那里,她为了更好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去找了行业顶级的专家作为顾问。这个专家对张泉灵来说,最大的作用在于能迅速帮她搭建一个认知框架,在这个框架里,所有军事理论问题都能得到解释。
当别人突然抛出一个问题时,她不至于会头脑一片空白,再难再复杂的专业话题,她都可以在已有的认知框架中找到可以连接的地方。
这就是框架奇妙之处,对于每一个想成为高手的人来说,它就像一座大厦的地基一样,把地基建造好了,往里面填砖块就会踏实稳固;如果没有一开始建好,再好的设计也是空中楼阁。
张泉灵从主持人成功跨界为投资人,靠的就是搭框架。
她在一场演讲中说道,我刚进入任何新的领域,碰到新的问题的时候,我都企图建立这个问题的基本框架,然后去找是否有针对这一类问题的一个底层规律,是否存在一个终极的问题。
查理芒格有一个观点很有名:你必须依靠模型组成的框架安排你的经验。
很多人思考判断需要先有经验,然后寻找经验之间共通的规律来搭建框架,再分析解决问题;而高手会选择先搭框架,再把经验与框架结合,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比先有经验再搭框架的人看问题更有深度。
比如进行商业分析的时候,一般人着眼于复利、边际效益、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来衡量一家企业的发展潜力,但高手会先研究商业逻辑和运转规律,再把公司放置在这个大趋势中,挖掘它的成长空间。
研究企业是如此,研究个人成长更是如此。
湖畔大学的梁宁说,成就高的那三批人,都有同一种天分,这种天分,就是快乐。
快乐属于一种情绪,所以她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情绪是一个人的底层操作系统。
你后天所学的一个个知识技能,都是这个操作系统上的App,所以,操作系统的好坏直接影响后天学习的吸收。
梁宁的这个比喻充分说明及早搭建框架的重要性。
很多人想提升自己,会尽可能地多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技能,比如时间管理、财富管理、情商管理,但学得再多,也没有什么效果。
这就是没有一开始认识到情绪重要性的结果。
高手知道情绪能持续推动一个人的成长,就会用情绪来带动技能的学习,所谓“四两拨千斤”,就是这个道理。
03
日本的茑屋书店,相信你有听说过。
它在中国乃至亚洲人心里,都是网红级别的打卡圣地。其中东京的茑屋书店,更是被评为全球最美的20家书店之一。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线下书店被移动互联网冲击得很严重,自从有了电子书之后,人们都不愿意书店买书了,第一是价格贵、第二是不方便。
但日本的茑屋书店在2011-2017年营业额屡创新高,成为日本第一大连锁书店,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这就不能不提茑屋书店的创始人增田宗昭。
他对抗线上销售的方式很简单,就是重新定义资源。对于书店来说,书是最大的资源,但增田宗昭觉得,如果仅仅把书当作是一种商品的话,那肯定斗不过线上零售。
于是他改变了一种思路,他考虑读者买书到底是为了什么?没错,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线上追求“效率”,但短板是“现场体验”。如果把实体书店打造成人人向往的文化场所,不就找到出路了吗?
增田宗昭决定设计一个能满足读者各种文化需求的“生活提案”,书籍只是这个“提案”里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有音乐、文创用品、咖啡厅、特色料理区等等。
很多人以为,增田宗昭是在困局里找到破局之法。但把一个书店包装成一个多元文化服务社区,是他一开始脑海里就形成的战略宏图。
增田1985年成立的CCC集团,除了茑屋书店,还有很多业务线,比如设计、文娱、新媒体等等,茑屋只是CCC业务当中最受消费者熟知的品牌。
众多业务线的背后,是他对人性的洞察,这就是他的底层商业逻辑,无论设计什么产品,他都能从底层逻辑中出发,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法。
增田的案例,告诉你一个道理: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是去想现成的解决方法,而是回到最初的思维模型,寻找破局之道。
这就要求你在一开始的时候,有一个基本的思维框架。
《好好学习》的作者、学习高手成甲把这个称为“临界知识”。他认为,“临界知识”在更普遍的领域具有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拥有“临界知识”的人,会具备更强的破局能力,最终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思维高手老喻有一个很著名的人生算法:成就=核心算法x大量重复动作的平方。
很多人只关注公式的后半部分,相信坚持长期主义必定能有所成就;但这条公式的重点,我认为恰好在前半部分。
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核心算法,那就算你很用功干了一万个小时,也很难有大成;所以,如果你还没开始的话,
请先在战略上深思熟虑,不要在战术上徒劳无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