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书写-Day12 山

下述导语,仅供参考:

老话儿说“车到山前必有路” 既然我们刚写过了“路”那今天就来写一写山吧!

山静静矗立在那里,它可曾向“我”展示过力量或伤痕....可曾引起“我”的思考?亦或是在游览、攀登过程中让“我”留下了美好或不那么美好的回忆?


对于我来说,山就是理所当然的存在。理所当然地就在家后面,就在学校后面,随时可去,抬脚就走。等我上了大学,惊讶地发现竟然有比新华书店更大的书店,却依然没有走出学校会建在山脚下的认知。(长沙的大学城正在岳麓山下)

我家的小县城,大路都是东西走向。每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路,是由或宽或窄的陡坡相连的。但凡是南北走向的路,都是上下坡。小时候,大概知道某一条坡能通到某一座山,在山上玩一会,就下坡回来。慢慢才发现,原来从不同的坡爬上去的,是同一座山。可以从这一条坡爬上去,却从另一条坡爬下来。

小学的时候,并不怎么上山。我还记得邻居男生用树棍挑了一副牙齿下山,我觉得有点瘆得慌。火葬是近几年才有的,山上都是墓。每年清明节,老师带我们上山给英雄扫墓。学校的春游一般是安排在映山红的花期,漫山遍野开着同一种粉色的映山红。

中学就在半山腰,学校的布局,是一层一层的,让我想起了舒展版的布达拉宫。现在回想起来,我们的教室很时髦,是下沉式的。高一层的,是篮球场和女生宿舍,再高一层,是食堂和男生宿舍,最高一层,是老师的宿舍。下课铃一响,冲出下沉式教室,一路攀爬进食堂。那时候吃饭是分桌的,好像是八个人一桌,平分一大份蒸米饭。平分是理论上的,是最高层的。从饭的正上方俯视下去,正正好好的八块,先到的同学,则沿着分割线,分散式切割,剩下的饭块,立马呈头重脚轻之状。

我们围着环山马路晨跑。学校的垃圾,要挑到更高的山上去埋。这么想,像是在山里生活了六年。

长大以后,每次回家都约上好友去爬山。相比吃烤串,K歌,我更喜欢一起爬山。每一次上山,都发现山上的路越来越宽了。老百姓的生活区域,向山上大大拓展了。清晨的时候,似乎整个县城的人都在山上。一条宽阔的环山马路,隔几步是打羽毛球的,隔几步是练太极拳的,隔几步是打乒乓球的,隔几步是跳广场舞的。

我妈告诉我,这些活动区域,是老百姓自发建的。我爸过世以后,我妈才终于不卖布了。她去老干局拉了些赞助,几个好朋友又自己凑了一些。挑出来一块平地,用水泥冻好,摆上乒乓球台,搭上棚子。除了疫情最严重那几天,她们每天都在山上运动两个小时。

这座山叫鼎山。对于它的记忆,我想到的不是绿树高,不是鲜花香。我想到的是书声琅琅,是老百姓的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由书写-Day12 山)